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释义]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不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上:最好。
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病:毛病,缺点。
句意: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毛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病病:第一个“病”,名词动用,以……为病,把……当做病。第二个“病”,名词,毛病、缺点,也就是前面说的“不知知”的毛病。病病,把“不知知”这种毛病当作病。
不病:没有毛病。
句意: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
3、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毛病。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解析]

这一段读起来比较绕口,好像绕口令一样,却是老子对认知这件事情的深刻理解。本章的直观内容是谈知,即认识的问题。但其所谈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自知的问题,即对“认识”的认识问题,特别对自我认识的认识问题,在逻辑上包含了三种境界。
境界一:知不知上
人对世界的认识或人的知识,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一类是知,一类是不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认知世界是个无穷的过程,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清醒地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没有认知的领域,这个领域比自己已经认知的领域大得多。人的知永远是有限的、可知的,而人的不知永远是无限的、不可知的。
知不知上,包含着两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理念。第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知,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承认自己有所不知,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是一种上等的品德,一种高超的智慧。第二,如何看待自己的知,虽然自己知道一些东西,虽然有一定的知识,但却从来不认为自己知道,从来不认为自己有知识,不自以为是,不到处显摆,不自高自大,这是一件更了不起的事情,一种更上等的品德,一种更高超的智慧。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在第33章中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慧总是相通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一句和老子这段意思相同的话:“我比别人知道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芝诺也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他指着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都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丁先生的“不知道”体现了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知不知的本质是善下,这与他在第8章讲的“上善若水”、66章所讲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原理是一样的,一方面要谦卑低调,虚心向别人学习;另一方面要含而不露,不与人争。

境界二:不知知病

为什么说“不知知”是病呢?所谓不知知,一种是自以为是,自己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一种是不懂装懂,自己不知道却要装着知道。从性质上讲前者是认识问题,后者则是品质和态度问题,两者的共性都是以不知为知,都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错误,所以称之为病。
老子所讲的不知知病,是指对自己的不知所采取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如明明知道自己不知道,却要装作自己知道,不懂装懂;明明自己知之甚少,却要装作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自吹自擂,自欺欺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别人是对的,却百般狡辩,死要面子活受罪;更有甚者,明明知道自己不知,却要利用权力压制真理,仗势横行,以假乱真祸害社会。其所以为病,源于它集中或激发了人类自身可能产生的许多毛病和弱点,如自私、虚伪、狂妄、傲慢、狭隘、极度偏执、执迷不悟、刚愎自用等等 。因此“不知知”这种毛病不是一般的病,而是有碍于人类和个人发展进步的通病大病,甚至可以说是集人类之种种弱点的万病大成,或者说是致人类之种种缺点的万病之源。用之于为人,损其品质,败其人格;用之于做事,损其基础,败其业绩。表现于个人,损其生活,败其前程;表现于社会,损其正义,败其秩序。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战国时期的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对兵法倒背如流,每次探讨行军打仗的问题,他总是口若悬河,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时间久了,他自以为攻无不克,其实并没有实战经验。后来赵括请愿去攻打秦国,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赵括自以为是,不但自己身首异处,还连累赵军40万将士被坑杀,充分体现了“不知”所带来的危害。

境界三:病病者圣

诊病之目的在于治病,老子认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也就是说只有把自己的毛病当作病,才能不犯这样的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就是因为把这个毛病当做病,所以没有这种毛病,至于圣人如何做到这一点,老子没有说。完全的圣人,或者说一开始就知道这种毛病是毛病的人是不存在的,要真正做到知不知,要有一个不断实践和认识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的病病乃至不病,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教会人们识别什么是病,什么是不病,进而品悟和总结出病病的道理和不病的方法。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正是因为不断病病的结果,不断的发现未知,发现错误,然后不断的更新知识,纠正错误,走向真理。病病有不同的指向,如病社会病他人,但老子讲的病病是内向的,病病不是病他人之病,而是病自身,病自己之病,这不仅是一种认识,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品德,一种智慧,可以使自己永远处于不病的状态。我们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的自我剖析,自我批评活动都是在病自身。

[感悟]

一、正确认识不足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们的认知才能不断地在横向上扩展开来,不断地在纵向上深入下去。如果只是停留在片面和表面的话,是无法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知、去了解事物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的。如果我们能像老子说的那样,知道自己不知道,也许我们就能减少一些缺点,减少一些错误。

    二、忌不懂装懂

现实中,“不懂装懂”的大有人在。有人虚荣心作祟,不懂犟着脖子说懂,不会硬着头皮说会,生怕没了面子,明明对事物一知半解却装作完全了解,仅是一家之言就自认为名家之论。“不懂装懂”,显现的是不严不实之风、浮躁浮夸心态,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一些乱指挥、瞎比划问题会耽误工作。与其装懂卖弄,不如把那些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一一填补起来。只有真知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才是“标配”。

三、忌懂装不懂

“不懂装懂”另一个极端“懂装不懂”,也值得警惕。有人怕担责任就装不懂,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却该出手时不出手;有的心胸狭隘装不懂,把特长当作个人进步的“法宝”,涉及个人利益时“懂”,涉及集体利益时“不懂”;还有人居心不良,明明知道决策有问题却看破不说破,明明对各项规章制度心知肚明却假意不知、故意突破底线……如果说“不懂装懂”者是缺少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那么“懂装不懂”者缺少的则是一颗忠诚的敬畏之心、干事创业的责任之心。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严不实问题更严重、更恶劣。

[道歌]

正视自己是高明,不懂装懂是毛病。

有错即改是圣德,改掉毛病没毛病。

作者简介

李彩红,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成职教专干,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秘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要想没有缺点,就要把缺点当作缺点
【感悟道德经】​《道德经》:能知道自己不足的,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道德经》第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是以圣人不病也,是以不病。
《道德经三百问》251. 如何理解“病病”与“不病”?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