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原 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wèi)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1.信言:真实可信的由衷之言。
2.美言:华丽漂亮完美无缺的话语。
3.善者:心行善良的人。
4.辩者:能言善辩的人 。
5.知:真知。
6.博:广博,渊博。
7.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私自积藏和占有。
8.既以为人己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9.利而不害:使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10.圣人之道:有道之人的行为准则。

◆译文: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心行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没有真知。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和占有。他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尽可能的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使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有道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施与作为而不争夺。

■品悟(一)

本章前三句讲人生要义,即信实、讷言、专精。
中间两句讲基于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即积德比积财重要、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重要。 
后两句讲基于道德的世界观,即“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全篇的总结论、总原理、总纲领

■品悟(二)

老子从三种语言现象引申出道者修口三原则,那就是说真话、不争论、不卖弄。说真话就是要言而有信,真诚不妄,不用华美之词奉承人;不争论就是要心怀善良,大辩若讷,不用花言巧语欺哄人;不卖弄就是要真知灼见,外拙内慧,不去卖弄渊博糊弄人。一部《道德经》正是按照这些原则来写作的。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真善美”概念的人,并主张将美的形式、善的动机和真的本质统一起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为学与为道是两个概念,为学之人就要讲究博览群书,古人叫学富五车,知识愈渊博愈好。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是就为道而言的,为道之人不求其末而求其本,不求其外而求其内,不求其博而求其精,他们不去追求不去炫耀外在的渊博,而注重的是用道德精神充实内心,做的是内在的学问。尽管当今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但智慧还是那些智慧。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道德血液、精神血统,有道是“读一部经典胜读万卷杂书”。 

品悟(三)

“圣人不积。既以为(wèi)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在这里提出了《道德经》的核心价值观,教诲世人积德比积财更重要,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有道之人,把为了他人给予他人当做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当作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人生的最大快乐,不去追求物质上的占有,而注重精神上的富足。用道德文化传家,“圣人不积”是一条重要原则。人为什么要活着?是为了他人,还是只为自己?生命的崇高意义是什么?是剥夺他人还是给予他人?有的人拼命积累财富,留给子孙,最终却害了子孙。
春秋时期的范蠡是践行老子 “功成身退”的天道和“圣人不积”圣人之道的典范,被司马迁誉为“富而好行其德”的道商始祖。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功成身退”化名陶朱公隐退江湖,成功化解了君臣之间潜在的冲突,实现了从辅国权臣到商人的华丽转身。他以道经商,以商显道,在世界商业史上创下了,19年中三次富甲天下,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苍生的传奇经历,走出了一条以商证圣之路。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无非是“有权有钱并且能把握有度,为民所用”, 范蠡不仅做到了这些,相传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陪伴他安享晚年,“自古美人爱英雄吗”, 范蠡这个得道高人简直是个传奇人物。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愿意做2500年前的中国人,这样我就可以有机会做老子的学生了,因为微软有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原则。比尔.盖茨2008年6月27日从微软总裁的位置上退下来,把自己名下的580亿美元全部捐给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分文没留给子女,也是一个老子“圣人不积”原则的践行者。2014年11月21日对斐济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斐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时引用了老子“既以为(wèi)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名言,以表达中国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真诚朋友的良好意愿。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旷达的圣人情怀。 

■品悟(四)

《道德经》的总结论、总原理、总纲领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只会给人类带来福祉,而不会带来伤害,圣人之道只讲奉献而不求索取。这两句话是对《道德经》全篇的高度浓缩和高度概括,是《道德经》的总结论、总原理、总纲领。老子以昭示天理之道和承载人伦之德相统一,概括了道德文化的精华,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果说老子文化是龙文化,这两句话就是这条文化巨龙的两只眼晴。吃透了这两句话,就把握住了《道德经》的整体精神和整体理念。2011年6月,潘基文在连任联合国秘书长一职后的演讲中,引用了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作为他在联合国的执政理念,并向全世界倡导这种伟大的道德精神。
老子的这个总原理、总纲领,对纪检监察干部开展警示教育、查处案件等工作,具有引领方向和把握尺度的作用 。是“利”是“害”,是“为”是“争”,大家一定要时刻保持原则和方向上的高度清醒。

■品悟(五)

《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总共出现过四次,我们共同回顾一下。
第9章“功遂身退,天之道。”;第73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81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品悟(六)

《道德经》第八章暗喻着“天之道”和“圣人之道” ,为《道德经》81章通篇主旨埋下了伏笔。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喻“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暗喻“只要像水一样,做到七小善,就能上承天道下合人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暗喻“人只要效仿水德,就能上承天道下合人道,只要尊道贵德,就能得道多助,人生无忧。”所以第八章在整篇《道德经》中非常重要。

★本章主旨

第81章是《道德经》的结尾之章、收官之篇。老子在本章使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归纳概括,画龙点睛,可谓绝笔断章,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前三句讲人生主旨,提示人要信实、讷言、专精;中间两句提出了《道德经》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积德比积财重要、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重要;最后两句讲天之道和圣人之道,是《道德经》全篇的总结论、总原理、总纲领。本章可以说是老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概括。

●最后送大家一首道歌

修道之人唯求真,

至乐乃予富精神。

道德传家福寿长,

财货传家祸子孙。

作者简介

王鹏儒,男,原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校长,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社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三百问》291. “圣人之道”还是“人之道”?
《道德经》智慧:谦让
《标准统一的老子〈道德经〉》1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处事要妙
《道德经》讲义(第16讲)
《道德经(1——10)》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