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廉政楹联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的鲜明特点。宋代以来,在各级府衙书写张贴和张贴楹联,已经成了一种风俗。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这种风气更甚。尽管社会制度本身决定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是压迫和剥削的关系,但一些官员当廉官、倡廉政的愿望并没有泯灭,甚至到了将廉政作为一种文化刻意张扬的程度。这一点,从衙署的楹联中可见一斑。


  清代谢时雨任杭州太守时在府衙书有楹联一副:“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意思是说,官员理政,贪图钱财固然是贪,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也是贪,切不可因为忙于私利浮名而误了从政为民的大事;只要求下属和老百姓勤俭算不得勤俭,为官者必保持自身品行端正,保守节操,才算得上从大处着眼的真廉洁。这种戒贪、保廉从官员自身做起的主张,很有些辩证法的意味。山西平遥县衙大堂门外书有一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楹联的内容平实明白,意在提醒和告诫为官者不要忘记自己来自百姓,摆正官与民的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牢记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从而发挥官员“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作用。

  明代户部右侍郎张津在任南安知府期间,撰联一副,曰:“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意思是说,官府对百姓要实行宽惠政策,才能造福于民;为官者不贪取一分一厘,方称得上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反贪倡廉,可谓旗帜鲜明。不同的是,张津没有将楹联贴在府衙前,而是贴在了来往人员更多的谯楼,可见其用心良苦。

  古代官员所撰廉政楹联,不少都饱含着自励和明志的内容。

  清代名吏余小霞任桂林知府时,自撰楹联于衙前:“此是公门,囊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渴,盟心只凛一条冰。”楹联所示,公私分明、大义凛然。公开声明遵法弃私,在我这里没有例外。透过楹联,似乎看到了撰联者的无私和无畏。在这楹联面前,干法的,会没了胆量;徇私的,会断了念头。

  明代吏部尚书王恕自撰楹联于尚书府:“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当其时,官场上馈送、贿赂之风极盛。这幅以痛斥京官登门送礼及外任官员携礼进京行贿之丑行为内容的楹联出现在尚书府的门前,体现了王恕不入浊流的风范,不啻于对行贿受贿之风的抨击和挑战。读了这样的楹联,那些意欲送礼行贿、徇私舞弊的官吏,怕是会要望而却步的。清代孙子昶在任河南通许知县时,自书一联于县衙:“居心似水,若受赂贪财,使一个抱屈者,神诛鬼灭;执法如山,倘通情畏势,有一事不公者,男盗女娼。”表达了自己决心要清正为官,不受贿赂,不徇私情,不畏权势,公平办事,依法办案的精神节操。这楹联像誓词,又像今日的承诺书。公诸于众,接受大家的监督和评判。

  清代张鼎任徐州知府时,曾撰联于衙署,用以励志。联曰:“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皆从心上过;官作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千里黄河水,彷彿都从自己的心头流过;治下的百姓、下属的苦笑、苦乐近在眼前,足见自己这个地方长官的作用之重要。以这样的决心来治理黄河、以如此的责任“宽政严法”,如何不令人感动?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佳联共赏】古代经典廉政对联90副
善政之中第一人
1400年历史,200余名知县,留下12副匾额楹联,这个隋代县衙有看头
【投稿推送】:楹联里的廉政文化
梦里徽州(一)——府衙(3)
再游淮安府署小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