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熟悉又陌生的景德镇之旅——陶溪川,涅槃重生的宇宙瓷厂(下)

行走时间:2020.7

行走方式:自驾

D1:御窑景巷

D2:陶溪川艺术街区

D3:玉田水库

D4:进坑村,景德镇鱼山荷塘旅游生态园

D5:中国陶瓷博物馆

D6:都昌鄱阳湖畔

走着走着来到了街区的西侧——B10

这栋厂房充满了过往的元素。红砖墙,斑驳的墙面上的生产标语,黑色铁质楼梯都是我童年对工厂的记忆。这栋厂房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一家上茶下咖的餐饮店。楼下喝杯咖啡,上楼来杯茶,一派小资调调。

“上茶下咖”的对面是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高端主题特色精品酒店——陶溪川国贸饭店。

这里现在是目前街区的西侧,那一边还在围挡建设中。高耸的烟囱,烟囱码放的整整齐齐的陶瓷胚,一副活生生的原生态。

笔直的街道,一侧是五六十年代的红砖墙建筑,一侧是八十年代的水泥混凝土框架的建筑。经过重新设计的工厂车间被赋予了新的外衣,对于整个园区环境来讲却没有半点突兀,无论从造型、材料、色彩都显得那么自然与贴切。

这里有一家唐英学社,是研究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生平历史、文艺思想的私立学术机构。唐英学社里经常开展中国古陶瓷艺术展览、研讨、鉴赏、讲座等公益活动。学社倡导中国传统士人的生活美学体验,是景德镇古陶瓷学术影响最重要的私立专业社团。

大成仓,江西茶。江西好山好水养育了好茶。

原有立面中独特的富有趣味性的外形。如波浪形的建筑的立面加上艺术梦幻般的色彩,波浪形的水泥装饰,巧妙而有创意。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的建筑框架与外墙都具有艺术气息。

这里是以当代陶瓷艺术为主要对象,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览、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

此时的美术馆正在举办 “器像万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教学研究展”。展览免费参观。前言“大器晚成”介绍了这个展览:本次展览是“百年校庆”雕塑系导师工作室教学梳理的第五个展览,展览呈现了六工作室十年来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是教学成果的一次总结,内容丰富“器像万千”。

展览中的作品都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的学子们通过工作室三年的六次学术考察,创作而成的。

第六工作室的师生踏遍中国大江南北,梳理整理了中国传统造型语言和器物之美。在艺术创作上激活传统,再造当代雕塑语言。

展厅内展览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类别。作品是在接受的西方美术观察方法逐步的回到了中国本土造型语境中,在这个语境中将看到的、想到的、学到的中国古代传统美学造型手法运用到当下的创作中。

从很多作品里能清晰的看到中西方雕塑的融合,指引着在雕塑发展方向上沿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华传统精神的道路上前行。

力量与美

整个展厅只有我一位参观者,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在静悄悄的展厅内独自欣赏了这些有趣的雕塑作品。

一场美丽的视觉盛宴后我回到户外。蓝蓝的天,高大碧绿的梧桐,高耸的烟囱。如果说建筑是旧工厂的主体,那么这些挺拔有力的梧桐树就是与其自然配比的景观。这些都自然承载着不少人情往事。那些幼年的梧桐现如今它郁郁葱葱,等待着曾经青春年少的你再次回首,如约而至。这种对于建筑与环境遗存的共同保留才是对工业遗产最大的保护。绿意包围的大烟囱将这片本是高大的厂房建筑活生生的变得低矮了,这些老式烟囱实在是显眼。所有的这些工业时代的遗迹被保留下来,融入到经过改造的旧式建筑和新建筑之中,见证着陶瓷梦的传承。

两栋厂房间宽敞的间距。北侧的现在是陶溪川的邑空间,南侧的是景德镇工业遗产博物馆,远远的连接南北的是高低错落的烟囱,高低错落的厂房。厂房的结构,规模变化不大,但原有的功用被新的时尚元素取代。

并列而立的两栋高大的厂房现在成为“景漂”创业者的栖息地——邑空间。邑空间是陶溪川为了支持年轻一代的陶瓷人,特别是外地来景德镇从事陶瓷行业的“景漂”,把一栋厂房改建,为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大平台。

邑空间的营业时间

邑空间从2016年3月落地实施发展至今,已形成“创意集市+邑空间商城+线上商城+邑客先锋+邑讲堂”五大板块,构建了一条陶瓷创意、青年双创、人才培养、品牌塑造的生态链,成为景漂、景归双创青年的报道处。邑空间的宗旨是“欢迎每一位年轻人”。

推门走进邑空间,这里的容量巨大。从百度里知道陶溪川文创街区邑空间里有青创扶持计划,为优秀的人才提供艺术深造、人才包装、出国交流的机会。

从邑空间中走动的人群看,这里是年轻人的天堂,真的很年轻,有些人脸上稚气未脱,但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与创业。而且这些出自他们手中的产品艺术性与功用性相融合。真的很佩服他们,年纪小小就有本事,有想法、有创意也有闯劲。

这里汇聚了数以千计的“景漂”创业者,贩卖着琳琅满目的瓷器。高大的厂房构架下是一个个梦想。

邑空间的中间有一个真实版的隧道窑展示

这里件件都是精美的陶瓷,就连家用的碗盘碟筷也是值得细细端详的陶瓷美物。

这就是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了。我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参观了这家博物馆,感触颇多。这是一家很有特色的行业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当年瓷厂的门楼、矗立的园窑包、庞大的磨球机、陈旧的隧道窑、再现了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发展。各类生产车间、墙壁上珍贵的文史实物,烧窑师傅的工作服、300多人的口述史是对往昔珍贵记忆的一种念想,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怀。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可以说是“六万国有瓷工的心灵港湾”。也是我们那代景德镇人的共同记忆,是深植于血脉的对景德镇的浓浓情感。我用了专门的一篇游记去介绍这个博物馆,我希望更多的如我一样漂泊在外的景德镇人能回来看看这个博物馆,能勾起你对家乡的回忆。

博物馆的外围是一家元生咖啡店。咖啡店坐落在这间有着浓郁的工业气息,简洁大方的厂房中。



咖啡店内仰头看到的场景,一个天井造型,周边的玻璃映照着一个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花瓶,即现代又有景德镇特色,觉得很梦幻。

咖啡店外的庭院有着碧水荡漾的水景,与玻璃房搭配玲珑剔透。

在咖啡店了点一杯咖啡,靠窗而坐,望向对面的邑空间。


这个邑空间的东侧区域也是街区的东侧区域,满满的旧日工业化的元素。这一个区域叫法恩扎大广场。法恩扎是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亚平宁山脉东北麓,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小城,以发展于十八世纪的古代陶瓷工业而享誉世界。这个广场见证了中国的景德镇与意大利法恩扎市成为友好城市。

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烟囱,设备,连电线杆、水泥柱子、地面、粗糙的墙壁都被保留下来了。然后通过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环境营造,在真实坦诚的基础上做到了精致和一丝丝的浪漫。这样的塑造即有发展又守住了工业遗产的魂。

这个黑色的塔柱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麻石旋风喷雾除尘器。锅炉内的烟气在抗腐蚀性麻石除尘器中经旋风喷雾除尘后再由烟囱排除。是一种较早的工业锅炉消烟除尘的装置。

高低错落的烟囱,除尘器后是一家意大利的餐厅。意大利餐厅的主人叫桑德,来自意大利法恩扎市,他在中国的第一家意大利餐厅“leo&leo”正式于陶溪川开业。

绿色的爬山虎如珠帘一般装扮着邑空间侧立面的整面红砖墙。这个用废旧的厂房,仓库改造而成的文创街区就是这样浪漫。这一方式最早源于北京的798艺术与商业群落。现在很多的城市都做起了这种遗迹保护。旧建筑凝固着岁月与历史,在注入现代时尚元素和文化后,新与旧的结合,即厚重古朴又另类而有新意,对于年轻人来说显得新奇而有个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

草坪上的铜质雕像栩栩如生

离开广场又来到纵贯南北的街区街道上。两侧虽都是厂房,但细看厂房的造型和风格还不同。光从建筑结构看都是极有艺术感的。独具特色的锯齿型、人字型厂房,高耸的烟囱、水塔,不同时代的老窑炉,各种工业化管道,以及墙上的老标语、口号、青苔等,保存原汁原味,成为陶溪川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花草点缀着大气硬朗的厂房

陶溪川把娱乐放在街道上、把购物放在街道上、把历史放在街道上,甚至把品位放在街道上……把生活相关的各种元素都汇聚在街道上。玫瑰驿站,聚爱茶咖.....这些小资的店铺令坚硬的厂房显出一丝丝的温柔。

不同造型的厂房搭配不同内容的店铺,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

每一家店铺的内部也是满满的小细节设计。

看了一片片或红或灰的主体建筑,这里出现一片大气的黑色幕墙的框架建筑,这里现在是被一家叫陶公塾的教育品牌拥有。陶公塾是陶溪川的特色教育品牌。他们的宗旨是从艺术出发,从陶瓷开始,面向未来,立德树人。在景德镇这座城,他们依托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和百年工业遗产,以陶溪川文创街区为营地,历史文化传承地御窑厂为基地,整合了森林公园的生态自然、荻湾农耕生活体验、邑山智造工坊的科技创新等资源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优质而特色的教育服务,是一所无墙的学校。

陶溪川里保留着一栋栋从50年代到90年代遗留的空间,老的墙体、厂房以及它的构造物都得以保留,满满的真实感真实的让我产生时光穿越之感。

漫步在陶溪川,随处抬头,你就能看到高耸入云的大烟囱。“烟囱”对于景德镇几代人来说都是无比熟悉的物件。以前坐火车来景德镇,一个转弯看到林立的烟囱就知道即将到达景德镇这座城。随着窑炉设备的发展,这些曾经为陶瓷工业前进立下功劳的“站士”们如今面临着不断的拆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而在陶溪川,整个街区内几乎尽可能的保留了所有具备一定意义和价值的烟囱。它们全部源自曾经的旧窑厂。陶溪川的烟囱是有名字的,是有生命的。它们或站立在街区上成为园中视线的焦点;或隐藏在树丛中守护着整个街区;或在转角处默默伫立,引导着每一位过客。


烟囱,墙壁上遗留的标语, 仿佛要带着人们回到那个煤烟鼎沸,工人熙熙攘攘的时代。

除了烟囱还有水塔

街道上有特色的管道休闲凳

在坚硬高大的水塔边,工业的钢制楼梯加上彩色的绘画,还有那棵梧桐树,随便一定格都是美美哒。陶溪川就是这样,或刻意,或无意间把美学放在街道上,把艺术放在街道上。

六点我又返回邑空间,这时店铺的主人大多陆续到位。我在开始锁定的几个店铺讨价还价一番,买了几样自己喜欢的花瓶,挂盘等装饰瓷,还有茶具等实用瓷。现在的瓷器种类繁多,也确实更有艺术性与观赏性。而且邑空间的那些年轻面孔真的让人欢喜,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瓷,并选择这个行当作为自己的事业,真是让人欣喜。

八点多我离开了陶溪川,今晚要真正回到那个我出生的地方。离市中心还有一段路,因为家中的老屋很久没有居住了,现在偶尔回来一天两天也都是寄宿在父母的朋友家中,所以不能太晚。陶溪川更有意思的夜景这次是没有欣赏到。在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上了陶溪川的官网,发现我看到的陶溪川真的只是皮毛而已。陶溪川的内容不仅仅是我看到的街区,厂房,商铺,餐饮配套,美术馆,博物馆,小型广场,设计中心,交流中心,国际艺术家工作坊,书店,酒店.....他其中的内涵还有很多很多。园内有七十二坊陶冶图全景客厅、明清窑作营造长廊、学徒传习所、众创艺术中心、历史传承典藏、创意梦工厂、艺术家工作室、“722”坊等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过程展示场所。每年的不同时间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吸引了各国各年龄层次的艺术家汇集景德镇,那时的陶溪川,景德镇就是一个国际范的场所。大半天的时间我只是了解了陶溪川的皮毛,要想深入了解这里是需要一趟趟踏足的。但这一次的相遇就让我爱上了这里。爱上的不仅仅是这里的环境,建筑等硬件,更是那些丰富的有内涵的软件,以及他背后的故事。

每次回家乡都是匆匆来,匆匆离开。这次终于有机会稍作停留,能让我看到家乡的变化和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改革的“阵痛”,景德镇昔日的工业遗存陶溪川进行了一次涅槃重生。这座以博物馆、美术馆为核心的“陶溪川”文化艺术区,已经成为新时期景德镇这座传统的陶瓷之都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新地标。这里即代表着新潮流,也是景德镇的城市记忆。很高兴看到家乡有这样的变化,新的现代的理念注入,将古老遗迹套上新潮的外衣,不仅让老厂重新焕发活力,还保存了景德镇人的情感记忆。尤其是陶溪川经过精心的打造管理和运行,逐渐构建起一条陶瓷创意、青年创业、人才培养、品牌塑造的生态链。历史的瓷都未来要继续,要发展,一定是在保持传统下进行浴火重生的尝试,才能成为国际的历史的陶瓷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杰:遗产保护引导的城市发展│实践探索
倪熊:陶溪川——景德镇城市精神的图腾
重塑中的景德镇:以现代之名,致敬初心
旅行千年瓷都景德镇,这样的玩法才算地道
景德镇四天三夜万字游记出炉:追随心动,就会遇到更多心动!
聚焦江西旅发大会 陶溪川文创街区,与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