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熟悉又陌生的景德镇之旅——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下)

行走时间:2020.7

行走方式:自驾

D1:御窑景巷

D2:陶溪川艺术街区

D3:玉田水库

D4:进坑村,景德镇鱼山荷塘旅游生态园

D5:中国陶瓷博物馆

D6:都昌鄱阳湖畔

博物馆不仅以发展为脉络延长纵深,在上下的空间也极其的高大。整个展厅在更大的场景中铺陈开来。在整个空间里还设置了很多的屏幕,屏幕中是陶瓷行业各个领域的工人在诉说他们的经历。整个空间回荡着391名陶瓷工人口述史的音频资料。这些“小人物”用当地的方言在这里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但正是这一个个小故事反映了集体精神,展现了瓷厂的变迁与发展。通过乡音你可以感受到镇巴佬淳朴真挚的感情。他们诉说着自己身处瓷都的奋斗与发展,述说着对瓷都景德镇深深的记忆与情怀。通过他们的方言口述的改革、承包、下岗、打工、开作坊、转型、发展的亲身经历,让我们了解景德镇人在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生存条件下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个行业中非常多的感人故事和重要的记忆片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大众知道,尤其是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景德镇瓷器承载的价值,也让新一代的瓷都人在情感上有了归属感。

抬头仰视,展厅中一只高大的,名为“众”的巨型雕塑是由1600多只雕塑瓷厂八九十年代开发生产的各类陶瓷手模黏贴而成的巨型陶瓷工人之手。景德镇,从1600年前开始制瓷,窑火千年不熄,成就了一个城市依靠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的奇迹。一双双工匠之手,将不起眼的泥土变成千家万户珍视的瓷器。这只饱含温度的陶瓷工匠之擎天巨手无异于一个有尊严的治愈机制,对逝去的生活与时代做出的描述及回应。

整个博物馆采用“以物展史”的方式,以时间为序,充分运用现代新材料、新造型以及声、光、电等辅助手法,以场景再现、珍贵实物、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展示了1903年至2015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所经历的百年沧桑。那些保存完好的设备,文件,从慈禧太后的朱批奏章,民国瓷业劳工的盛饭竹筒,建国初公私合营条款到九十年代企业改制文件。煤烧圆窑、隧道窑,梭式窑,器形万千,窑火不灭。但最精彩的我觉得是这里,这里。博物馆一面巨型幻灯照片墙上,数百张瓷工的黑白照片缓缓变化闪现,这是景德镇市“十大瓷厂”六万陶瓷工人的缩影。人们不知其姓名,但震撼和感动油然而生。

在偌大的空间中,利用现代的技术,在我们视线的黄金位置流动的展现着最鲜活的瓷工形象,最真实的百年故事。它们如同一串钥匙,开启了各类记忆频道,同步了我们曾经经历过或间接感受过的“劳动者记忆”。看着这一张张照片,配合着展厅里一个个陶瓷人口述的音频资料你能了解到:上镇、合营、入社、扫盲、柴改煤、挑窑柴、修马路、伙食团、转国营,这是景德镇人的难忘记忆;挑窑柴、修马路、办农场、土法上马、瓷厂下马、精简、下放、学大庆,这是景德镇人一段曲折与燃烧激情的岁月。

看着这些没有经过美颜,没有经过修图的最原始的来自于照相馆的黑白照片,细细的端详,他们如此的真实,美丽,不加修饰的本我的美丽。“这就是我们年轻的样子。”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普通工匠守得平凡,才成就了景德镇陶瓷的不凡。这一幅幅笑脸让我想起我童年时,妈妈工厂的那些年轻美丽的阿姨们。我们的工厂在景德镇的近郊,不是瓷厂,是生产电子产品的三线厂。最初的三线厂的职工都是来自南京,上海的大城市,只有少部分是当地人。父母都来自外地,那会也是芳华年代。记得他们除了要在自己的工厂干活,每到农忙时节,天不亮就要下地帮附近的农民收稻子。收了稻子再回家送我们姐弟俩去工厂的幼儿园,接着去车间忙生产。那是一代不知疲倦的人。虽然芳华不再,但他们的芳华记忆被深深的刻在这片土地上。

一侧一字排开的各类机器,设备。

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宇宙瓷厂生产使用的间歇式湿磨球打磨机,用于陶瓷物料的细磨和混合。

这是二十世纪60年代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料总厂使用的矿石车,用于陶瓷矿山运送瓷矿石。

同时代的颚式破碎机,用于陶瓷厂对物料的破碎。这台设备可以将物料压碎,研磨和折断。

煤气隧道窑1965年,由捷克斯洛伐克设计,是景德镇第一座煤气隧道窑,也是国内第一条烧制日用瓷的隧道窑。80年代,景德镇开始大规模采用新能源烧制瓷器,使瓷器产品升级上档,消除烟气污染。1986年,景德镇焦化煤气厂竣工投产,为全市各大瓷厂提供煤气烧瓷的能源。

此后,新华、红光、红旗、艺术、东风、建国、景兴等各大瓷厂等相继建成焦化煤气隧道窑并广泛推广,大幅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了从烧窑一烧煤一烧油一烧气的第四次能源变革。

1991年,景德镇第一台从澳大利亚购进的燃气梭式窑落地景德镇雕塑瓷厂,引发了一场陶瓷烧炼革命。可以说,梭式窑的出现来的正是时候,随着国有大瓷厂的陆续改制解体,分散开的景德镇瓷人各自发挥优势,开设工坊、创作作品、生产产品,以一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姿态,延续着景德镇瓷业的荣光。而梭式窑则扮演着保持窑火温度的角色,一直沿用,成为当前景德镇制瓷窑炉的主流。这里展示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宇宙瓷厂的间歇式梭式窑。采用煤气做燃料,用于陶瓷半成品的烧制。

带着标号的窑炉

一面顶天立地的展示墙是“标准器型展示墙”。玻璃罩里展示着一件件精美的代表作。

这一张桌子上的物品完全再现了当年工厂办公室办公桌上的场景。

一叠叠,一摞摞不同级别的产品展示。就算一个炉子里烧出的产品也会因为质量被区分出不同的等级。

电话那头的记忆,满桌的不同时期的老式拨号电话机,这里的每一款电话在我的记忆深处都有它们的影像。

博物馆里除了工具、设备,还有很多的小物件。这面墙上展示了瓷厂生活的票据及证件:工作证、菜票、理发票、澡票、冷饮票等,这些都是计划经济时的产物。那个年代,一袋糖,一袋米都是要凭票供应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点点滴滴地见证着老厂区门类齐全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映照出那个年代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空间和情感。

那个年代的生活用品,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小小的黑白电视机。那会结婚,如果家里有着“三转一响带咔嚓”那就是富裕家庭的配置了。

卡带录音机,照相机就是“三转一响带咔嚓”的标准配置中的两件。

这个名为“位置”的场景,再现了80年代末开始,乡镇企业,私人办厂兴起,陆陆续续一些瓷厂的工人利用业余时间或借病假从事第二职业,从厂外获得丰厚的报酬。各瓷厂纷纷出台相应的处罚条款但无法遏制这一普遍现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十大国营瓷厂迅速衰退直至关停转制,几万制瓷工人下岗,陶瓷技艺人才流失严重,景德镇的瓷厂和整座城市一同陷入了困境。十大瓷厂片区厂房建筑无人维护,生产设备闲置,空间缺乏有效的功能注入,逐渐凋敝。

“ 改制转型,浴火重生”:改组改造并举、引进现代先进生产作业线,这是景德镇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探索。改制下岗的工人都自谋出路,大多数人除了还从事与陶瓷相关的行业外,为了生计很多人开着修车铺用以维持生计。

因为临近闭馆的时间,我只能在一楼匆匆的走过。其实这个博物馆不小,空间高大,二楼我都没有时间上去,就要匆匆离开。我不知道这里有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只是在大名鼎鼎的陶溪川街区闲荡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博物馆。我在馆里逗留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偌大的空间只有我一个人。加上博物馆里的照明昏暗,可能是为营造一种氛围或者就是因为游客少光源没有全部开启。但正因为这种感觉给人制造一种回忆的氛围。过了两天我又去了坐落在景德镇的中国陶瓷博物馆,那是一个高大上的具有瓷都名片功能的博物馆。但在我眼里不论是中国陶瓷博物馆还是陶瓷工业博物馆无法用好坏去做比较。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景德镇。今天我无意中撞见的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是以陶瓷工业为主要内容的行业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首家以陶瓷工业为主要内容的行业专题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工业博物馆利用原宇宙瓷厂内留存的旧窑房,通过修补,修复,创新打造出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空间和了解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工业变迁发展的文化平台。从个人情感来说,这里离我的记忆更近。我家中现在使用的青花芙蓉的碗碟是那个时代创造和留下的产品。那一张张黑白照片,那贴着照片的工作证,每一物、每一处,都记录着我们那个年代,都包含丰富的陶瓷文化信息,都是绵延千年陶瓷历史的重要一笔。在这个博物馆里漫步就好像在外多年的游子回到熟悉的街坊,听着回荡在空间中的乡音,那份亲切感,熟悉感,让人很快能够触动时代记忆的心弦,重拾过往岁月中的光阴。

两天后我去了中国陶瓷博物馆,参观完毕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这些一直生活工作在景德镇的同学有些去过中国陶瓷博物馆,但竟然没有一个去过陶溪川的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这就是俗话常说的“灯下黑”吧!于是我这个生活在外地的景德镇人向他们极力推荐了这个博物馆。徜徉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博物馆里去了解近代以来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在这里我们仿佛回到时光隧道可以追寻那曾经的国营时代,见证那段执着与不屈的历程。那段时光也是我们童年生长的年代,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回忆。还可以走近当年陶瓷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其实他们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景德镇百年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一座填补空白的陶瓷博物馆
善意的设计丨景德镇陶溪川有座会讲故事的博物馆
陶溪川——景德镇的新文化地标
让鲸鱼疗愈“镇”痛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瓷器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