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姿态各异的看待哲学“物质概念”角度

物质(matter)在哲学史上的前身概念是质料、元素和本原,参看由本原到质料:哲学的诞生及唯物主义“物质”的开端性概念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存在论角度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物质乃是脱离任何形式的纯粹质料(hyle),在洛克那里则是支持物体第一性质(广延、形状、运动等)和第二性质(物体借助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味等的附属性质)的纯粹基质。质料或基质乃是支撑物体之为物体的东西,这也是英语“substance”(物质)的本来含义。

二、认识论角度

黑格尔从纯粹思维和纯粹物质相对照的角度指出:纯粹的物质只是我们抽除了观看、感受、品味等等活动之后剩余下来的那种东西,即是说,纯粹物质并不是所看见的、所感受的、所尝到的等等东西;被看见了的、被感受了的、被尝到了的东西,并不是物质,而是颜色、一块石头、一粒盐等等;物质毋宁是纯粹的抽象。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P111-112

纯粹思维和纯粹物质乃是自身无任何差别的纯粹本质,也就是说,“物质”概念纯粹是我们的思维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所抽象出来的“分析概念”,它不同于具体的各种实物(Etwas)。

黑格尔这里所说的物质,仍然具有质料或基质的意义。黑格尔这是在做“减法思维”,犹如中国老子哲学《道德经》所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恩格斯说从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角度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p500

在恩格斯看来,物质乃是我们思维中形成的“综合概念 ”,乃是万物之总名,恩格斯这是在做“加法思维”,“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同上)犹如中国荀子哲学中《正名篇》所讲:“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三、经验主义角度

我们都说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实际上近代主观唯心主义也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近代哲学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心物分离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经验论唯物主义还是唯理论唯心主义都不能避免二元论难题,如怎么解释心灵和肉体的协调一致问题。

洛克批判了上帝观念、道德原则、逻辑原则等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类似于亚里士多德“蜡板说”的心灵“白板说”,但它又认为心灵具有对内的反省能力,这显然又和它的白板说自相矛盾。

洛克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经验,把经验归结为外感觉和内感觉即反省。这是典型的机械论拆解法,又称“还原论”。既然我们的知识止于感觉,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感觉符合事物的存在呢?“显然,人心并不直接认识各种事物,它必然要以它们所有的观念为媒,才能知道它们。因此,我们知识所以为真,只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和事物的实相之间有一种契合。不过在这里,我们拿什么作为标准呢?人心既然除了自己的观念以外再不认知别的,那么它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事物本身相符合的呢?(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P555

讲洛克是为了引巴克莱出来,所以,这里点到为止。

四、非物质论角度——心外无物

巴克莱抓住洛克的困境不放,并进一步提出“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心中的观念和心外的事物属于不相同的东西,按照“异项不并、异类不比”的形式逻辑要求,观念和事物类别不同、性质不同,二者怎么能符合一致呢?犹如,教师问学生,3只小黑猫+2公斤黄香蕉=你让学生怎么回答!怎么答都不对嘛。所以,我们心中只有观念,相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至于心外是否有事物存在,要么“悬置问题”,要么“心外无物”。

但是,我们心中确实有关于事物的观念或形象啊。巴克莱认为,我们的知识只能止于观念,知识包括两个因素:知识的对象即观念和知识主体即心灵。观念又分三种:感官印象、心灵因各种情感而形成的观念、借助于记忆和想象混合而成的观念。简言之,观念分为:感觉观念和心灵观念。

无论何种观念都只能存在于能感知观念的能动实体即心灵中,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它能被心灵所感知,即“观念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既然观念存在并且被感知了,那么这个观念的内容是什么呢?巴克莱认为,观念的内容就是事物的内容,事物就是观念,观念就是事物,观念是就性质而言的,事物是就内容而言的。例如,心灵感知到大小、形状、颜色、味道、声音等具体观念,这就叫,“观念存在即在于被心灵感知”;如果心灵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具体观念前后相继地加以记忆并进行想象性综合,形成一个大观念并命名为“橡树”、“苹果”或其他什么东西吧,这就叫,“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个大观念作为物也是能被心灵进一步感知的,这就叫“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者简称为“存在即被感知”To be is be perceived.

这就是“存在即被感知”的由来,通过这个梳理,同学们还觉得这句名言神秘难解吗?正因为观念、存在、事物等概念都只是在心灵内部打转转,所以,巴克莱才不用表示空间客观存在的existence,而用系动词的不定式“to be”来表示“存在”。

大家往往喜欢望文生义,一看到汉语“存在即被感知”,立马就想反驳,难道我不感知它,事物就不存在(dont exist)了吗?我从教室里把黑板擦扔到窗户外面去,我看不见它了,感知不到它了,黑板擦难道真的就因为我看不见它了,它就纯然消失于世界了吗?

大家要是真是这么想,巴克莱也很无奈。巴克莱明确在讲,人家在讲认识论问题的嘛,写的著作也叫《人类知识原理》,请不要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好不好?

巴克莱在讲认识论,你非要从存在论角度去反驳他,这岂非正中大主教巴克莱的下怀。他会告诉你,虽然那个黑板擦你感知不到了,但是别人的心灵会感知到的啊,就算所有人的心灵都感知不到啦,但还有上帝的心灵在感知嘛,既然上帝的心灵在感知着,那黑板擦就肯定还存在着的啦。你总不能狂妄到连上帝都不相信了吧?否则,巴克莱会引导你回顾一下布鲁诺的光辉一生,就问你怕不怕?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有强烈的愿望愿意相信心外有事物存在呢?巴克莱会告诉你,这是“抽象观念”在作怪,“物是观念的集合”,香蕉苹果梨等具体物都是脱离了可感性质的一般概念,概念即是观念,既然是观念,它们就只能存在于心灵中。比香蕉苹果梨等观念的集合体更抽象的水果、植物、物质等概念,更是心灵中的观念了,于是巴克莱傲娇地宣称:“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这话说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啊。当然,比起中国文化中的唯心主义者来说,他还稍逊那么一些,如南宋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的物质概念是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准星的,列宁又是在反驳马赫主义中阐发自己的物质概念的,而马赫的感觉“要素说”又是巴克莱主观唯心主义打着科学新旗号的变种翻版。为了更好地展开列宁的物质概念,我们才需要追本溯源,故而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不免要多说些,虽然说得还不太完整,剩下的就只能呵呵了~

【转发关注,共同学习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贝克莱哲学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存在就是被感知: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存在即被感知 贝克莱
贝克莱|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究竟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