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偏斜运动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系列导读(4)

七、伊壁鸠鲁提出偏斜运动的的动机

1,偏斜运动的定性

如果说,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的话,那么他以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而这些相反的规定又被看成是直接相反的运动。

所以,卢克莱修正确地断言,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意识方面那样,关于原子也可以这么说,偏斜运动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

并不是说,伊壁鸠鲁将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孤立地对立起来,也不是说有些原子做直线运动,有些原子做偏斜运动,而是说原子自身内在地就包含质料物质性和形式能动性这两种规定于一体

偏斜运动不是在直线运动之外偶然出现的一种特殊运动,“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在伊壁鸠鲁哲学中偶然出现的规定性。反之,偏斜运动所表现的规律贯穿了整个伊壁鸠鲁哲学。”

2,西塞罗和皮埃尔·培尔等人对偏斜运动的批评

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学说,收到过许多人的嘲笑,西塞罗和皮埃尔·培尔两人是典型的代表。

西塞罗在论《最高的善和恶》中说:“伊壁鸠鲁断言,原子由于自己的重量而作直线式下坠;照他的意见,这是一切物体的自然运动。后来,他又突然想起,如果一切原子都是从上往下坠,那么一个原子就始终不会和另一个原子相撞。于是他就提出一个臆造:他宣称,原子好像有一点偏斜,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据说由此就产生了原子之间的缠结、结合和凝聚,结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东西。且不说这一切都是幼稚的虚构,伊壁鸠鲁甚至没有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

西塞罗在《论神性》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批评伊壁鸠鲁说:“因为伊壁鸠鲁懂得,如果原子由于它们本身的重量而往下坠,那么我们对什么都无能无力,因为原子的运动是被规定了的、是必然的,于是为了逃避必然性,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而这个办法显然是德谟克利特所没有想到的。伊壁鸠鲁说,虽然原子由于它们的重量和重力而从上往下坠,但还是有一点点偏斜。这种说法比起不能替自己所要辩护的东西进行辩护还不光彩。”

皮埃尔·培尔在《历史批评词典·伊壁鸠鲁条》说:“在他之前,人们只承认原子有由重量和排斥所引起的运动。伊壁鸠鲁曾假定,原子甚至在虚空中便稍微有点偏离直线,他说,因此便有了自由……必须附带指出,这并不是使他想出这个偏离运动的唯一动机;偏离运动还被他用来解释原子的碰撞,因为他当然看到,如果假定一切原子都以同一速度从上往下 作直线运动,那就永远无法解释原子碰撞的可能性,这样一来,世界就不可能产生。所以原子应该偏离直线。”

无论是西塞罗还是培尔他们都提到了对伊璧鸩鲁偏斜运动的两个彼此相互排斥的动机,有时是为了说明排斥,有时是为了说明自由

为什么说这两个动机是相互对立的呢?

3,两个相互排斥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这两种动机不能并存。西塞罗和培尔把原子偏离直线的原因解释的太表明化和太无内在联系了。

原子在直线运动中如果不偏斜,那么原子间就无法碰撞;由于偏斜,原子就不得不被决定和被迫互相碰撞, “不得不被决定和被迫”这哪里是自由啊,这是必然性的命运,是自由的反面啊。

换句话说,如果原子是有自由意志的,那么它想碰撞就碰撞,它不想碰撞就不碰撞,决不能要求它必然地或被迫的相互碰撞。

当偏斜用来说明碰撞的时候,这说明它是决定论的;

但当用偏斜来说明自由的时候,这就说明它是非决定论的。原子在偏斜运动中出现的形式规定,按照马克思此时的自我意识哲学看法: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因此,它是同那种自认为是直接存在着的、抽象单一的自我意识相适应的。”“按照观念方面,在原子中一切和别的东西的关系都被否定了,而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所以伊壁鸠鲁最先理解了排斥了本质,虽然是在感性形式中,而德谟克利特则只认识到它的物质存在。

马克思此时的这种“六经注我”式的自我意识哲学解读方式,据《马克思传》的作者梅林讲,或许马克思比伊璧鸩鲁更好地思考了伊璧鸩鲁。

看来马克思本人对伊壁鸠鲁的解读的倾向性还是很明显的嘛。

4,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偏斜运动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提出了研究偏斜运动的三个层次

首先,西塞罗所要求的物理的原因会把原子的偏斜拖回到决定论的范围里去,而偏斜正是应该超出这种决定论的。

其次,在原子中未出现偏斜的规定之前,原子根本还没有完成。追问这种规定的原因,也就是追问使原子成为原理的原因——这一问题,对于那认为原子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而它本身还没有原因的人来说,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最后,培尔依据圣奥古斯丁的权威,——不过这个权威和亚里士多德及别的古代人相比,是无足轻重的,——按照这个权威的意见,德谟克里特曾赋予原子以一个精神的原理,因为责备伊壁鸠鲁,说他想出了一个偏斜来代替这个精神的原理。事实上恰恰相反: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而偏斜却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

按照西塞罗和培尔的看法,偏斜运动是为了解释碰撞,换句话说,原子如果不偏斜,它就无法碰撞,因此,它就会被拖进决定论的范围中去。马克思说这肯定不对,因为超出直线的运动,恰恰是要超出决定论范围的

在原子直线运动中,作为始基的原子呈现的被动性的必然运动;在原子偏斜运动中,作为原理或原则的原子呈现的是主动性的偶然运动,或者说,偏斜运动体现的是原子的“自我规定”

根据圣奥古斯丁,德谟克里特经常说原子的灵魂,具有精神的原理。马克思说,恰好相反,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而偏离直线的运动却表示了原子真实的灵魂,也就是抽象个体性的概念。我们如果只是说原子的灵魂,而没有得到表达的话,那么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伊壁鸠鲁从来不说原子的灵魂,但他说原子有偏离直线的运动,而这恰恰是原子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体性的原则,即自我意识的原则

5,伊壁鸠鲁和德谟克里特对排斥运动的不同理解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互相排斥而引起的。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共同的;可是在承认原子偏离直线这一点上,伊壁鸠鲁就和德谟克利特不同了。”

也是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缺乏说明原子互相排斥的运行机制,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通过偏斜运动填充了这一缺口。

直线运动、偏斜运动、排斥运动是原子运营机制三大缺一不可的运动形式。

“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因此,它是同那种自认为是直接存在着的、抽象单一的自我意识相适应的。

所以在排斥里,原子的概念便实现了,它是抽象的形式,但反过来也一样,按照这个概念,原子就是抽象的物质;因为那同原子有关系的东西虽然是原子,但却是一些别的原子。但如果我自己对待自己就向对待一个直接的他物一样,那么我的这种关系就是物质的关系。这是可能设想的最高级的存在的外在状态。因此在原子的排斥中,表现在直线下坠中的原子的物质特征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

“排斥”在伊壁鸠鲁那里意味着:表现在直线下坠中的原子的物质特征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两者综合为排斥。显然,马克思这是在用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论式来讨论原子运动。

我们再来看德谟克里特的“排斥”:“他把那对于伊壁鸠鲁来说是原子概念的实现的东西,变成一种强制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的行为。在上面我们已经看到,他把原子的互相排斥和冲撞所产生的旋风看作是必然性的实体。可见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按照观念方面,在原子中一切和别的关系都被否定了,而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P217

德谟克里特的排斥只是单纯的受动性方面,还没有出现形式性规定,只注意物质方面(单纯的质料),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按照观念方面,在原子中一切和别的关系都被否定了,而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在马克思看来,观念的方面即形式的、能动的、主观的方面。

所以,在伊壁鸠鲁那里,排斥意味着形式规定和质料综合地结合起来了;在德谟克里特那里,原子只是被理解为单纯的质料,所以他只注意到原子的物质性存在方面。也就是物质的分裂和变化,还没有注意原子的主观的、形式的方面,按照观念的方面,原子运动被规定为自我运动。

6,厚此薄彼

马克思更多地肯定了伊壁鸠鲁哲学。至少是在马克思所理解的伊壁鸠鲁哲学中,伊壁鸠鲁和德谟克里特不一样。德谟克里特只是关注到了原子的物质性存在方面,而没有注意到原子纯粹的形式方面。所谓纯粹的形式,它大体上就是被理解为灵魂般的东西,或者说,它指的是主观、能动的方面。

这两种原子论作为古希腊哲学的根基,由此而形成的对世界的理解,也是相当不同的。在德谟克里特那里,只有物质的分裂和组合,伊壁鸠鲁则与此不同,他有能动的方面、主观的方面、打破命运束缚的方面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最后曾这样分别评价伊壁鸠鲁和德谟克里特:

因此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他是无愧于卢克莱修的称颂的……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论及其所有矛盾,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业已实现和完成,有了最后的结论,而这个在抽象的个别性形式下的自我意识对其自身来说是绝对的原则,是原子论的取消和普遍的东西有意识地对立物。反之,对于德谟克里特,原子只是对整个自然进行经验研究一般客观地表现。 因此对他来说原子仍然是纯粹地和抽象地范畴,是表示经验地结果地一种假设,而不是经验地推动原则;这种假设因此也仍然没有得到实现,正如真正地自然研究地进一步发展并没有受到它的规定那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克思博士论文导读
论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具体差别
小夏飞刀趣读马克思 | 第三课:一个唯物主义者是怎样练成的?
西学||重塑古希腊“自由”观念: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初始语境
白刚、那玉|马克思《博士论文》:古希腊哲学思想通向《资本论》的桥梁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