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费希特“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原理

 (全文字数约5100字)

说明马克思在1844年和恩格斯合著在的《神圣家族·第六章(f)绝对批判的思辨循环和自我意识的哲学》中说:“施特劳斯鲍威尔之间关于实体自我意识的论争,是一场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进行的论争。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施特劳斯立足于斯宾诺莎主义的观点,鲍威尔立足于费希特主义的观点,两人各自在神学的领域内彻底地贯彻黑格尔体系”。(《马恩文集·神圣家族》,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P341-342

为了解读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我们前面已经涉及了论争的一方面:分别解读了施特劳斯和斯宾诺莎主义。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解读论争的另一方:费希特主义和鲍威尔。只有解读了论争双方,我们才能为更好地解读马克思本人在《神圣家族》中对施特劳斯特别是对鲍威尔“无限自我意识”的批判。

目录

一、绝对自我是如何通过哲学反思而得知的

二、前反思、前思辨、前哲学的绝对自我的

三、绝对自我的本原行动

四、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五、相互限制——或者理论理性或者实践理性

费希特是康德哲学的继承者,犹如他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书名所标明的那样,他要在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基础之上将康德的纯粹理解批判进行到底,破除康德的“物自体”和“先验自我”二元论残余,以思辨的统一性建立知识学“体系”,以弥补康德哲学中缺乏思想性和一贯性的地方。

(费希特,1762-1814)

一、绝对自我是如何通过哲学反思而得知的

康德区分了“经验自我”和“先验自我”。经验自我是对象性意识意义上的自我,对象性意识是有具体经验内容的意识;借助于理智的反思即反身性思维,如某一天你突然体悟到一个问题“你为何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长期性混吃等死”呢?这个体悟促使我们的意识从对象性意识中抽离出来,迷途知返地将意识指向自身,这就激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将“我”提升到意识的视域焦点上,即“我觉察到了我自己”。

当我看见那面墙时,我想到的不是那面墙,而是“看见”本身这种自我意识活动。费希特把这种指向自我意识活动的意识的叫做“哲学意识”。

如果我们再追问,“为什么我能觉察到我自己”呢?这就进入到了源发性的、前反思的、前意识的“绝对自我”。这个绝对自我一般是不会进入自我意识的清晰状态的,只有在哲学反思中它才会被把握到,正常情况下它是作为无意识发挥着作用的,它是我们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性意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和前提,而其自身确实无前提无根据。正由于此,康德和费希特各自将之称为“先验自我(先验统觉)”和“绝对自我”对于绝对自我的这种无意识的本原自发行动,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威尔恰如其分地称之为“无限的自我意识”。

我们可以将自我的层级结构作如下图示:

费希特哲学基本原理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对这个“绝对自我”进行探讨,并将之确立为一切具体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最高原理。

二、前反思、前思辨、前哲学的绝对自我

哲学反思对绝对自我的体认,既不能通过感性直观而来,也不能通过概念推演而来,而只能通过理智直观而来。所谓理智直观就是理智自身对自身的直观,是在自我意识基础上对自我无意识的体认。“理智直观是所有哲学来说都是唯一的、牢靠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能解释意识中发生的一切。”(《费希特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P698

这在中国禅宗文化中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六祖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弘忍法师为避免神秀等人对慧能发难,敦促慧能南渡。神秀等人在追逐慧能过程中,一个出家前为将军的慧明和尚率先追上了慧能,他先表明“远来求法,不要其衣”的善意,恳请慧能为自己开悟,慧能当下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幺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即慧明,上座乃尊称,“本来面目”即是指的“绝对自我”。

慧明因前期对神秀和慧能各自在弘忍法师面前的偈子有所体悟,佛性已成,尚欠点拨,故而慧明当下开悟。六祖慧能亦安然南下,慧能的这句话后来被王阳明总结为“无善无恶心之体”。

借助慧能的话头,我们大家基本都能体悟到绝对自我的含义,它是善与恶、自我与对象等任何区分出现之前的无差别的自身绝对同一性。

但是,绝对自我又并非孑然茕茕独立的东西,“绝对”即无对,是不能再追溯根据的意思,绝对自我作为最终根据就是绝对本体,费希特就是要从这个绝对本体、最高的规定、最高原则演绎出全部的知识体系来。黑格尔解读说:“最高原则是直接的,不是派生出来的。它应该是自身确信的,这只能是自我。我可以怀疑一切,排除一切,抽掉一切。我只是不能抽掉自我。……我们在康德那里也看到了这种自我,叫做先验的统觉:自我是理念和范畴的源泉,它是联结者。一切表象、思想都是这样的综合,——杂多性的材料通过思维被综合了起来。费希特不像康德那样做了一些列举[范畴]的工作,因为他从自我开始;这是他的伟大的之处。一切都应该从自我推演出来,列举范畴的做法应该取消。——凡是在我里面的东西,我是知道的;这就是纯粹的、抽象的知识,这就是自我本身。”(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 王太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2016年重印,P348-349)自我本身即费希特所谓的绝对自我。

这个绝对自我在自身的演绎中实现“体用合一”的境界,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绝对自我);有善有恶意之动(本原行动);知善知恶是良知(设定活动);为善去恶是格物(非我)。

三、绝对自我的本原行动

绝对自我是自我意识和对象性意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它是无意识性先验自我的的纯粹活动,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纯思维”,即没有宾词的“纯粹我思”,它是纯粹的先天形式,本质上不是意识事实(Tat),或者用美国心理学詹姆士的说法,它只是纯粹的“意识流”。“流”的概念较好的体现了绝对自我的动态性,体现了无限自我意识在构造“意识事实”方面的行动(Handlung)。

这个行动被费希特本人称为“本原行动”(Thathandlung):“它同时既是行动者,又是行动的产物;既是活动着的东西,又是由活动制造出来的东西;行动与事实,两者是同一个东西,而是完全是同一个东西;因此'自我存在’乃是对一种本原行动的表述,但也是对整个知识学里必定出现的那唯一可能的本原行动的表述。”(《费希特著作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P505

绝对自我作为无限自我意识的意识流是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共同的源泉,是任何具体意识得以可能的前提,它本身是靠理智直观得以确认的。

张志伟教授解释说:“在知识学中,理智直观所直观到的是自我意识得以可能的本原行动,亦即主客同一体,因而是'前反思’、'前思辨’或'前哲学’的。在这一直观中,主体与客体、行动与思维尚未分开,它是反思前的我思、自我意识前的自我意识,因为,从经验事实上说,它是意识得以可能的前提。所以,'自我’、'本原行动’和'理智直观’表达的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因为如果没有本原行动,也就根本不会发生理智直观活动。理智直观所直观到的无非就是本原行动,本原行动在理智直观中发现了自我,本原行动或理智直观才称为自我。”(张志伟 主编《西方哲学史》第2版,2010版,2012第四次印刷,P427)想必张志伟教授在解读费希特时一定想到了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或许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是从费希特的本原行动、理智直观中获得的启示也未可知。

四、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作为“本原行动”,乃是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所谓先验统一性,是说绝对自我作为川流不息、绵绵不绝的意识流,同一个意识流,是时间性的无差异的自我同一性,是作为同一的自我性,是第一性的“一”。

从类比的角度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整个的流程都离不开黄河的源头之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哲学必须从一个绝对无条件的确定的根本原理开始,从普通知识里的某种绝无可疑的确定的东西开始。'这是根本原理是不允许证明,不允许规定的,因为它应当是绝对的第一性的根本原理。’而这种知识的简单的基础就是对我自己的确认,这种确实就是我自己对我自己的联系:从笛卡尔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开始。自我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僵死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存在、最高存在、思维。思维是活动;这种思维的活动被理解为一,理解为自为的存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抽象的知识、知识一般。在最初,我们只有一般的知识。这种一般的知识具有绝对确定性,我们从一种确定的东西、从自我开始,其出发点与笛卡尔相同,不过具有一些完全不同的需要和要去。因为不仅要求从这个自我出发,而且还要求进一步发挥出思维的体系。笛卡尔从自我开始,然后我们发现还有别的思想在我们里面,即关于上帝的思想,然后他又进到自然等等。费希特试图建立一种完整一套的[理性]哲学,一种不包含任何从外面接受进来的经验材料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 王太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2016年重印,P347-348

不同于笛卡尔的外在性哲学体系,费希特要建立一套奠基于“本原行动”的内在性哲学体系。

“内在性原则”或“内在反思”出发,费希特制定出了知识学的如下三大基本原理:

第一原理:自我设定自身。

A=A形式逻辑推理的同一律。这是绝对无条件原理,据此得出“实在性”范畴

第二原理:自我设定非我。

据非A=A形式逻辑推理的矛盾律。这是形式上无条件、内容上有条件原理,据此得出“否定性”范畴。

第三条原理:自我在自身内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A部分地是非A,非A部分地是A形式逻辑的充足理由律或根据律,这是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是有条件的原理,其中,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据此得出“限制性”或“根据性”范畴。这是前两个原理的综合,“或者实在性与否定性的联系——限制性;这是综合原则,它包含为非我所限制的自我,为自我所限制的非我。……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多种多样的关系就提供出各种范畴,如实体性、因果性等。”(同上,P354

所谓“设定”(setzen)就是在意识中确切地摆置、确定、确立的意识。所谓“非我”就是我们意识中的对象、世界或自然,并非普通所谓的客观现实,因为费希特的兴趣是知识学导向的,不是自然科学导向的,这个应该特别注意。

五、相互限制——或者理论理性或者实践理性

费希特的第三条原理是绝对自我本原行动统帅下的有限自我与有限非之间的相互限制活动,有时其一是被动的,有时另一是被动的;有时自我限制非我,又是非我限制自我。

在这个相互限制过程中,绝对自我统一的理性分裂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A、我们先来看理论理性、理智的原则。“自我把非我设定为能限制者,而把自身设定为被限制者,在这里自我把自身设定为必然具有一个对象:我知道我是我,不过被一个非我所决定;在这里非我是能动的,自我是被动的。”(同上,P354)“理论的原则是说,对我来说,是对象,所以我被非我所限制。在这里我们说:这对象在我面前,它决定我。在自我与非我之间有一种相互决定、限制的的关系。有时我限制非我,又有时我又为非我所限制,——这就是理论的原则。”(P355

B、我们再来看实践理性、意志的原则。“与此相反,我是能限制者,能扬弃对方者,非我是被限制者。我知道自己是完全能决定非我者,自我是非我本身的绝对原因。前一种是理论理性、理智的原则,后一种方式是实践理性、意志的原则。……有时自己保持自己,自我有时能决定者,因为它是能思维者。”(P355

但是,在如何重新统一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关系上,费希特并没有作出像康德《判断力批判》那样的工作,这项工作后来在谢林的“同一哲学”那里得到了弥补。

在黑格尔看来,费希特对绝对自我下降到非我的道路讲的很出色,但可惜的是,这却只是一条奔腾向外的道路,也即是一条无法复返回“绝对自我意识”的不归路。

按照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思辨逻辑路径,绝对自我经过非我的否定性阶段之后,还要经过再次否定,从非我在重新返回到绝对自我自身,从而使自在无意识的绝对自我达致绝对的自我意识。

黑格尔这是在以自己的思辨理性体系来裁剪费希特的哲学,他当然会认为费希特的哲学体系在往后的发展中只留下讽刺性的主观仰望和努力。

其实,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哲学体系也未必是真正的真理。费尔巴哈就曾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贬低为神学意义上的堕落和拯救的异化形式:思辨神学(逻辑学)——堕落(自然哲学)——拯救(精神哲学),黑格尔先用神学否定了哲学,然后又用哲学否定了神学,最后又以哲学高于宗教的形式恢复了绝对上帝的权威。

所以费尔巴哈很看不起黑格尔的辩证法,更鄙视他的绝对理念的封闭体系,他对黑格尔哲学总的评价是:黑格尔哲学是思辨神学的最后一根理性支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志伟丨费希特的知识学
夏莹|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吗?
贺麟讲座周边系列|群星讲座第二讲延伸阅读(二)
【转载】@你应该知道的哲学史上50个经典命题
费希特浅析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