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ε20气味厚薄: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参详完气味相治相盖之后,本篇推文将继续参详气味厚薄问题。

先附录原文如下: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此与上文“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有重文之嫌,但又有所侧重。“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侧重于药物饮食所化精微之气出于上窍,所化粗粝之形出于下窍,而“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则侧重于类似于“药物归经”之属,其强调的是药物饮食之阴阳与人身上下之阴阳的对应问题。

本篇大论上文提到“阳为气,阴为味”,是以有“阴味”、“阳气”之术语,人身可分为上下之部,是以有“下窍”、“上窍”之谓。马莳注曰:“此言凡物之气味有厚薄,而人身之气所由以盛衰也。凡物之味者属阴,而人身之下窍亦属阴,故味出于下窍。凡物之有气者属阳,而人身之上窍亦属阳,故气出于上窍。”此为“同者相应”之理,物化之阴味属阴,同者相应,阴味走阴位,人身下窍为阴位,是以“阴味走下窍”;物化之阳气属阳,同者相应,阳气走阳位,人身上窍属阳位,是以“阳气出上窍”。

二、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此为在物化之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基础上,强调五味又各有厚薄之分。

一方面,由于“阴为味”之故,则味无论厚薄者皆属阴,另一方面,由于味有厚薄之分,则阴味之中又有阴阳之分,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即纯阴,是以“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是以“薄为阴之阳”。

三、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此为在物化之臊焦香腥腐五气的基础上,强调五气又各有厚薄之分。

一方面,由于“阳为气”之故,则气无论厚薄者皆属阳,另一方面,由于气有厚薄之分,则阳气之中又有阴阳之分,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即纯阳,是以“气厚者为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是以“薄为阳之阴”。

四、味厚则泄,薄则通。

此为在阴味分厚薄的基础上,对厚薄之功用的进一步划分。

阴味出下窍,下窍又分前后,泄即泄利于后窍,通则通利于前窍,吴昆注曰:“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李中梓注曰:“阴味下行,味厚者能泄于下,味薄者能通利也。”泄利以后窍大便言之,通利以前窍小便言之,马莳引用李东垣《用药法象》之语并注曰:“惟味之厚者为纯阴,所以用之则泄泻其物于下。如大黄,气大寒,味极厚,为阴中之阴,主于泄泻。李东桓曰:酸苦咸寒是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所以用之则流通,不至于泄泻也。如木通、泽泻,味阴中立阳,主于流通。李东垣曰:辛甘淡平凉寒是也。”道理显明,无须赘言。

五、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此在阳气分厚薄的基础之上,对厚薄之功用的进一步划分。

阳气出上窍,阳气升上,其类离火,火性炎上。阳为气,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其性温,故服用臊焦香腥腐等五气之薄者则汗发而泄于表,是为“气薄则发泄”;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其性热,故服用臊焦香腥腐等五气之厚者则表里发热。马莳引李东垣之语注曰:“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所以用之则发汗其上。如麻黄,为气之薄者,阳也,升也,故能发表出汗。李东垣曰: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之厚者为纯阳,所以用之则发热,不止于发汗也。如用附子,则大热之类。李东桓曰:辛甘温热是也。”此注虽浅显易懂,但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的认知陷阱,容易令人误以为这里的“气”是指谓的“寒热温凉平”之气。

为避免掉入这个认知陷阱,特作以下两点澄清:

首先,这里的“气”依然指谓的是“臊焦香腥腐”等物化之气,非谓“寒热温凉平”等物化之性。

其次,“寒热温凉平”等物化之性乃总揽“阳为气,阴为味”而言之,阳性温热,阴性寒凉。《灵枢·刺节真邪》岐伯讲:“阴阳者,寒暑也。”暑则为热,阴阳者,寒热也。阴阳为气,寒热为性,阴寒而阳热,寒之微为凉,凉之甚为寒,热之微为温,温之甚为热。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阳为气,阴为味。

万物得阳气之化,而有臊焦香腥腐等五气,天食人以五气,五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其性温,用之则发汗;五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其性热,用之则发热;

万物得阴气之化,而有酸苦甘辛咸等五味,地食人以五味,五味之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其性凉,用之则通利;五味之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其性寒,用之则泄利。

寒热为阴阳之性情,五气属阳,其性温热,温热则汗、热,五味属阴,其性凉寒,凉寒则泄、通。

再次,譬如腥气,其应四时为秋,秋季气凉。腥者莫若鱼,鱼腥之气虽应秋凉,但有“鱼生火”之俗谓,腥为气,火为性,火分温热,腥气厚则性热而发热,腥气薄则性温而发汗,是以“鱼生火”。

引而申之,这里的发泄、发热之“气”指的是臊焦香腥腐等“阳为气”之“气”,非谓有的学者所谓的寒热温凉平之气,“寒热温凉平”讲的是物化之“性”,而非物化之“气”。 

为资理解,特附图如下:

火为阳,阳化气,火和气又是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呢?

下篇推文继续参详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草药运用的基本规律
气味的探讨
科学网
学《内经》一段话,轻松掌握“中药”药性规律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
阳为气,阴为味,精食气,形食味,味厚则泄,薄则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