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汝州——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之源

汝州——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之源

高万须

一、种桑养蚕始于汝州

八千年前,女娲被伏羲皇分封于“汝水之阳(今汝州市)”,建立女娲国,后登上帝位(先秦时期著作《世本·氏姓篇》(张澍稡集补注):“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汝河因女娲氏族居此得名(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这涡河、汝水,皆因女娲氏居此得名”),最早写为“女水”,后加水写为“汝水”。大约在秦汉之时,“汝水”又写为“若水”。“若”与“汝”相通,读音相同。“若水”就是“汝水”,即今天的汝河。

“若”字又可写为“叒”( 《词源》:的异体字)。古籍有“叒木”,同“若木”,传统上解释为“神木”(《康熙字典》:“叒:《说文》: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徐曰:叒,亦木名,东方自然之神木”)。叒木”、“若木”,又为“榑桑”,又有人写为“扶桑”。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盖若木即谓扶桑。扶, 若字,即榑,叒字也。”也就是说 ,古时候,扶、若、榑、叒读音是相同的,写法不同而已。

古籍又有“女桑”说法。历史上对“女桑”的理解出入很大,有人解释为“荑桑”郑玄笺:女桑,荑桑也”),有人解释为“桋桑”(《尔雅·释木》:女桑,桋桑”), 有人解释为“嫩桑”或“柔桑”或“小桑”(朱熹集传:女桑,小桑也。”郭璞注: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有人解释为“河柳”(汉枚乘《七发》:女桑,河柳,素叶紫茎。(按:河柳,又名旱柳、馒头柳,可养蚕用。)还有人说是“母桑”,即用来嫁接用的母本桑树,是砧木,那些截取来的桑枝就被嫁接在女桑上。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说:“桑:蚕所食叶木。从叒木。榑桑者,桑之長也。故字从叒。桑不入木部而傅于叒者,所贵者也。”其意是,“叒木(若木)”就是桑树,树龄大者称为“榑桑(扶桑)”。“桑”字归属“叒”部。“桑”字在字典中不列入“木”部而列于“叒下,是因为人们认为桑树的品质高贵。

然而,这种东方神木什么样?在哪里?按照“女桑”即“河柳”而解,汝州柳树品种太多了,更有“素叶紫茎的柳树。这种柳树适应性极强,耐水、耐旱、防风、固沙,易插扦成活。叶微苦,有辛凉解热祛暑之功效,嫩芽可制茶。叶可饲蚕,羊喜食之。这样说来,东方神木扶桑(若木)就出自汝州。虽然今天所持有的资料没有女娲族种桑养蚕的明确信息,而后人把饲蚕的树木冠以“女”、“若(叒、扶),又称为“东方自然神木”,称桑木品质高贵,把小小的蚕虫称为“天虫”,则表明人们对人祖女娲的敬仰、崇拜和纪念。显而易见,“若木”、“叒木”扶桑”、“女桑”都与“女娲”有密切的联系,当然与汝水、汝州也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我国种桑养蚕起源于汝州。

关于蚕桑丝织起源的时代,西汉《淮南子》记载:“黄帝之妃西陵氏始蚕,即为先蚕”。淮南王《蚕经》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盖黄帝制衣裳因此始也”。《世本》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汦水(按:即滍水,在今平顶山市),昌意降居若水(按:当代文史考论专家许顺湛、马是之论证,若水即汝水,在今汝州市)。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颖达《疏》曰:“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

这就是说,黄帝正妃嫘祖发明了桑蚕织丝技术。中国丝绸起源于黄帝时代。轩辕黄帝在具茨山(新郑市大隗山)称帝建立有熊国,后又到大熊山(今汝州市大红寨山)一带治山治水,造田农桑。如今,汝州仍然传颂着黄帝和嫘祖的光辉事迹。黄帝在天熊山(小红寨)顶安营扎寨,开凿蛛煞涧,开辟一条泄洪河,据其帝号取名黄水(俗名黄家河,现称黄涧河)。“打开白云关(《正德汝州志》记载),撤干大峪川(又称“水峪”)。”等待湖水消去之后,黄帝带领臣民耕地种田,冶铁炼铜,制车造船。黄帝妻子嫘祖带领妇女们在山坡上广植槲柞林木,采叶养蚕,缫丝织帛,使这里的人们告别了野蛮的渔猎时代,跨入了穿衣食粟的文明时期。黄帝随将其心爱的次子昌意“降居若(汝)水”,建立鄀国(今汝州市)。

如今,大熊山(大红寨山)及其周围山上还有数千亩柞木林,“嫘祖养蚕坡”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养蚕坡的林木稠密肥壮叶质好。据传说,这些柞木林都是当年嫘祖带领妇女们栽植的。春天,她们把幼蚕放到林木上放养,待结茧后采收下来。另一方面,她们也采集柞叶到住处群养丝蚕。嫘祖还教会妇女们缫丝织帛的技术。两汉时期,大峪一带的丝织品已名扬京都。东汉时期都城洛阳周围,尤其是嵩山之中,则是养蚕业和丝绸制造业最为发达和最为集中的区域。

大峪村北有一个村子名叫班庄。据传说,东汉官府曾在班庄村设立了一个丝绸督办馆,建有馆舍,派员长期驻扎。班超出使西域之前要准备些礼物带给西域国家的国王,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珍贵的绢帛。听说颍川郡(当时大峪所属)织造丝绸的历史最长且丝绸质地最好,他专程来到梁山(即大熊山,现大红寨山)的丝绸督办馆察看。班超对这里的养蚕数量、产业规模以及丝绸质量大加赞赏,并决定将梁山地区定为西域专用丝绸基地。回到洛阳,班超把此事向汉章帝作了汇报,章帝十分赞成。班超在西域镇守的三十一年中,班超的妹妹班昭几次代表皇家到梁山视察,彰显汉王朝对丝绸业的重视和对从事丝织业人们的关怀。水峪(今汝州大峪)的人们都知道名昭大汉的班氏兄妹多次到梁山考察督办丝绸事务,心里都明白这里的丝绸督办馆非常重要,因此都把这个督办馆称为“班督馆”。这个督办馆位于大小梁山(现称大小红寨)脚下,又紧邻登封箕山通向梁山以南汝川的要道口,过往路人和前来上交绢帛的人们络绎不绝,因此就有人在此建起旅店开起饭馆,方便人们歇脚和用餐,还有人在此建起了房舍举家迁来居住或经营用品买卖。时间一长,这里就成了一个不小的山庄,人们唤作班庄。

汝州的养蚕历史可谓悠久。起初养蚕应当是野养(即在树木上放养),后来发现野养时蚕虫容易产生病害或遭鸟类捕食,因此就改为室养。所用的饲养植物也在不断优化筛选。蚕虫能吃的植物很多,桑叶、柘叶、槲叶、柞叶、榆叶、荆叶、柳叶、蓖麻叶、无花果叶、栗叶,等等。桑树易于栽植,产叶量大。桑叶是养蚕的最佳饲料,所产蚕丝质量最高。因此,历来室内养蚕首选桑叶。不仅民间种桑养蚕,官方也有相当大数量的桑林。明代《正德汝州志.官民桑枣》记载纳税的桑树数量:汝州,官桑三千五百五十二株,民桑二十二万六千四百五十八株;郏县,官桑五千八十七株,民桑一十七万七千八百一十九株;鲁山县,官桑六百六十四株,民桑九万三百五十二株;宝丰县,官桑五百三十二株,民桑九万八百零二株;伊阳县,官桑二千一百五十七株,民桑三万六千七百三十五株。另外,汝州(不包括它县)不起科(免税)的桑树还有六十三万五千五百零七株。清代《汝州全志.食货》载:汝州有“桑,有四种,山地多荆桑。柘,叶饲蚕作丝为琴弦最佳。”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汝州还有大面积桑林,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几亩乃至几十亩桑园。当时的纸坊公社桑树最多,名闻遐迩。尤其是康街村、纸南村、料棍张村、姚楼村、车渠村、长阜村,村村都有上万株桑树,每年各村产出桑叉(农用工具)上万把,同时也从事集体养蚕业,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地方,一度成为汝州市的富裕村典型。

随着桑蚕技术的成熟、丝织业的发展和丝绸贸易的兴盛,丝茧的需求量快速膨胀,从事桑蚕丝织的劳动力迅速增多,种桑养蚕的区域向嵩山周围地区迅速扩大。大致唐代种桑养蚕的区域已经扩大到长江以北,像汝州所辖范围到处可见桑林,家家室养桑蚕(古称家蚕为嫘蚕),山林间也大片放养土蚕。唐代诗人欧阳詹的《汝川行》描绘一个采桑女在汝河岸上采桑的场景。汝坟春女蚕忙月,朝起采桑日西没。轻绡裙露红罗袜,半踏金梯依枝歇。垂空玉腕若无骨,映叶朱唇似花发。相欢谁是游冶郎,吞休不得歧路旁。汝坟、汝川就是汝州之地。这首诗为汝州在唐代桑蚕丝织业的兴盛提供了可靠地的证据。

 

二、汝州是丝绸的源产地

历史上汝州市的丝织业非常发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几乎每个成年妇女都有纺车而且熟练纺织技术。妇女是纺织大军,不懂纺织技术的女子则受到人们的鄙视。这是悠久的历史传统。解放后汝州市内还保留几家纺(丝)织厂和印染厂。看一下明代汝州的官桑民桑纳税情况,对汝州的丝织业的发达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当时是以桑树数量课税的。汝州(不包括所辖其它四县)官桑税:丝绵二百三十四两四钱一分,折绢一十一匹二丈一尺六寸四分八厘;民桑税:丝绵七千四百七十二两一钱一分四厘。

历史上汝州不仅桑蚕数量大而且丝织品质量上乘,是河南其它郡府不可比拟的。唐代《元和郡县志》载:汝州贡、赋:开元贡:;赋:絁、比较一下其它州贡赋品:

河南府贡、赋:开元贡:白瓷器,绫;赋:绢,绵。陕州贡、赋:开元贡:柏子仁,瓜蒌;赋:绢,绵,丝,布。虢州贡、赋:开元贡:天门冬、地骨白皮,麝香。赋:绢、絁、绵。汴州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宋州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亳州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稷、麻、麦。颍州贡、赋:开元贡:二十匹、绵二十七斤。滑州贡、赋:开元贡:方纹绫;赋:绵、绢。许州贡、赋:开元贡:蔗心席、干柿;赋:绵、绢。陈州贡、赋:开元贡:绵、绢;赋:粟、麦。蔡州贡、赋:开元贡:龟甲、双绫(长安四年改为四绫);赋:绫、绵。光州贡、赋:开元贡:葛十匹、生石斛六十斤;赋:絁、绢。卫州贡、赋:开元贡:绢;赋:绵、绢。邓州贡、赋:开元贡:白纻、丝、布;赋:布、麻。(按:chou,古同“绸”,为“绸”的异体。绸,一种薄而软的丝织品绫,很薄的丝织品,一面光,像缎。絁shī,自蚕茧缫制得到的白丝或以白丝织成的织物。绢,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绵,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装墨盒等用。纻,同“苎”。苎麻纤维织成的布。)汝州不仅以絁、绵交田地税,而且以絁贡献朝廷,说明汝州丝绸产品质量和织造技艺在当时的领先地位。

明代《正德汝州志.风俗》引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云:(汝州)“士为道德性命之学,民有丝绢绸絁之富。”清代《汝州全志.风俗》载:汝州“士敦诗书,农务稼穑,女习纺织,亦知养蚕缫丝。惟工商贸易多流寓人为之。”可以看出,汝州桑蚕丝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汝州是蚕桑的起源地也是丝绸的源产地。

 

汝州是丝绸之路的关节点

河洛地区自古为华夏文明的中心。由洛阳向东、向东南及南方的广袤地区有三条大通道:1.沿嵩山北部的伊洛河河谷出郑汴(郑州开封及以东);2.沿嵩山中部的颍河河谷出许颍(许昌周口及以东);3.沿嵩山南部的汝河河谷出宛蔡(南阳驻马店及以南)。(参看图示)


 

(河洛、嵩山丝绸古道示意图)

 

蚕桑与丝绸织造起源于嵩山,逐渐向周边发展延伸。两汉时期,主要遍布于中国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区。人们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是两汉乃至隋唐时期通往西域的线路。在国内则主要是中原地带由丝绸源产地通往两都(西安和洛阳)而形成的路线。以上所说的三条通道实质上也是当时采购、转运丝绸形成的道路。随着东西方物质文化的深化交流,这些古道又同时扮演者茶马古道的角色。自宋代以后,丝绸业的主要产区迅速移向长江流域扩散。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上所说的第三条道路在丝绸业发展中的地位却超越前两条。这条道路辐射的范围最大。它是通往东、东南和南向的出口,更是连接荆襄地区的捷径。这就是自洛阳经过汝州的丝绸之路,汝州则位于至关重要的节点上。

汝州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于洛阳、南阳、襄城(平顶山)、许昌、郑州的中间,历史上,汝州曾归属过这些地区管辖,与这些城市的距离也相差不多。汝州的地理面貌也十分奇特,两山夹一川,东西走向的汝河川地则是天然的东西通道。汝州古称“地当孔道”,用现代说法就是“交通咽喉”、“交通枢纽”。这就决定了汝州道路的通达,商贸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性。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描述:汝“州山川盘纡,原隰沃衍。南出三鸦,则拊宛、邓之背;北首伊阙,则当巩、洛之胸;西指嵩高,而陕、虢之势动;东顾汾、陉(指新郑和襄城),而许、颍之要举矣。”经过汝州这条大通道又分为三条干道,即许洛古道、襄(襄城)洛古道和宛(南阳)洛古道。(参看下图)

 
 

(汝州丝绸古道示意图)

许洛古道和襄洛古道在郏县岔开,一条通向许昌,另一条直通襄城。自郏县至汝州这一段基本上是沿着汝河而上,如今还可断断续续找到其遗迹,基本与现在的洛界路洛阳至汝州段相当。古时,各县地都设有驿站。汝河沿途往往还有连接两岸的埠口和桥梁,附近也常常形成大村,设置驿站,例如(自郏县向西)郏县城、宋堡(埠)、二十里铺(郏县西)、薛店、韩店、长阜(埠)、赵落、苏韩庄、车渠(东二十里铺)、石庄(东十里铺)、汝州城、西十里、春店、湾子、庙下、官庄、临汝镇郏县西关的山陕会馆和汝州南关的山陕会馆是这条古道上商贸繁荣的见证。《正德汝州志》记载的铺舍有汝州东路:仁义铺、车渠铺、赵落铺、长阜铺;西路:高崖铺、春店铺、庙下铺、官庄铺、临汝铺;郏县西路:半坡铺、卫梁铺、薛庄铺、韩夏铺。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载:“《官路长渠》:自州东至长阜四十里、西至临汝六十里,官路南北俱濬深渠,遍栽杨柳。”由此可见,明清之时,这条道路宽阔通衢(同时通行六辆马车),车水马龙,官民客商,来往繁忙。道路两边流水潺潺,杨柳依依,环境宜人。这条道路应当是汝州境内乃至全国少有的高等级官路。

宛洛古道就是由南阳至洛阳的道路,主要有三条:两条山区捷径和一条绕远坦路。两条山路,先从南阳方城北上走三垭(三鸦)路(《读史方舆纪要》载:“三鸦路在今南阳府北及汝州之南。《一统志》:南阳府北七十里有二路,东北带西而行者为三鸦……即行人来往趋西洛之便道也”)到鲁山瀼河,分为两路。西路走瓦屋、背孜、汝州寄料、杨楼、石台,渡汝河,到车坊;东路经董村、苍头、清凉寺、大营(现平顶山石龙区),分两路:西路走半扎、蟒川、十字路、双庙、杨楼,与上西路交汇;东路经时屯、在樊庄渡汝河、在苏韩庄交汇至襄洛大道,到汝州,或在杨集渡汝河、在石庄(东十里铺)交汇至襄洛大道,到汝州。西路不经汝州城,在车坊分两路:西路向西北翻越狼皋山(现称紫罗山),经蔡店、内埠、新城(现伊川)、伊阙(现龙门),到洛阳;东路向北经临汝镇、吕店、拉马店(古有大谷关)、寇店,到洛阳。在汝州城主要分两路:西路向西经临汝镇北行;东路出汝州城北行,经北十里、纸坊店(现马庙水库)、送表、大金店、登封、过十八盘(古有轘辕关)、偃师,到洛阳。绕远坦路,从方城过方城关(今叶县杨令庄南)、旧县(叶邑)、任店、平顶山焦店、闹店,在吕寨渡汝河,到郏县,接襄洛大道,到汝州。

至唐代,伏牛山区南阳、信阳、驻马店都已成为重要的丝绸产区。沿汝河这条大通道成了这些地区转运丝织品的最重要道路。汝州成了客商中途食宿休整的重要据点,是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同时,这里也成了各种商品交易的繁华商埠,尤其是明清之时这里也成了茶叶、瓷器、药材、布匹等的集散地和转运站,也成了东西南北各种风俗文化交流交融的中心。因此,汝州享有丝绸之路上的名郡之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开轘辕关与轘辕古道尘封的历史(下)
宛洛古道(图片)
苏轼曾经到过郏县吗?│剑桥公
“宛洛古道”丨汝州段考证
秦楚丝绸古道咽喉要冲新变化
河洛地理:寻踪宛洛古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