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韵远医案(四)

七、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法治疗小儿偏瘫一例

孙某,男,10岁。

初诊1989313日。

主诉及病史∶小儿于3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39℃,伴有恶寒、咳嗽,经用西药治疗发热渐退。一日来小儿烦躁哭闹,双目上视,手足拘挛,反复发作3次,每次发作持续10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随后感觉左侧肢体发麻,肌肤不红,走路不稳,左上肢屈伸不利而来就诊。

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苍黄,精神较弱,体温37.2℃,口眼轻度右偏,左侧额纹、鼻唇沟均较右侧浅,舌尖右偏,左侧上下肢痿软无力。神经反射;左侧生理反射均减弱,巴氏征、戈登征、克氏征均为阳性。舌质淡嫩,苔少,脉细无力。

辨证∶证属气血素虚,复感寒邪,侵袭肢节,阻于经络,导致气血痹阻。

治法∶先予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佐以活血化瘀。

处方∶独活15g桑寄生15g桂枝15g防风9g川芎6g桑枝60g细辛3g干姜6g当归15g赤白芍各30g

二诊∶服上方药3剂之后,病情明显好转,精神好转,左上肢、左下肢均能自行抬举,但摇摆不稳,感觉仍稍差。舌质为嫩,苔白少,脉细无力。继以前方加减,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处方∶独活15g桑寄生15g桂枝15g防风9g川芎6g桑枝60g当归15g丹参15g赤白芍各30g

三诊3剂药后,左上、下肢活动逐渐恢复,左手能握物玩耍,并可扶床走动。体温正常,精神尚好。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无力。证属余热未尽,正气未复。治当以扶正治本为主,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以善其后。

处方∶黄芪30g当归15g川芎6g赤芍15g桃仁9g红花9g桑枝30g丹参15g

四诊∶共进上方药10剂之后,患儿能自己下床活动,步态如常人,上肢屈伸自如,手指灵活,口眼歪斜诸症均已消失,病理反射消失,病愈。

【按语】小儿偏瘫,又称"偏风"。由于风寒之邪中于肢节筋脉,而致半身不遂。本症为本虚标实,其本证多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而标证多由于寒邪中于经络,气血痹阻。本例患儿病程较短,在发病前曾有明显外感史,说明外邪侵袭无疑。邪客肌表,营卫失和,故见发热、恶寒等症。但小儿素体虚弱,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外邪易乘虚而入,直中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窍络失养,故见口眼歪斜;筋脉失养,而见肢体瘫痪不遂;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故有麻木感;舌质为嫩,苔少,脉细无力,亦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患儿就诊时仍有发热,说明外邪未净,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应先祛风寒,温经通络,因此第一方用独活、桂枝、防风祛风散寒;用细辛、干姜、桑枝温经活络;佐以当归、川芎、赤白芍养血和血,用桑寄生平补肝肾,服药三剂后病情好转。在第二方中去干姜、细辛以防久服耗散正气,同时选用丹参加强活血通络之功。待体温正常后,着重于扶正治本,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则,重用黄芪30g,大补元气;配以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红花、桃仁加强活血化瘀,再以桑枝通行经络,以增强药力。本例辨证准确,治法集中。方药力专,因此收到较好疗效。

八、清化湿、降浊止泻法治疗小儿湿热泻一例

杨某,男,1岁。

初诊19908月。

主诉及病史∶患儿突然腹泻3天,大便次数较多,日泻十余次,呈蛋花汤样稀便,气味腥臭,尿量减少;伴有发热3839℃,有汗不畅,口渴善饮,烦躁不安,时有呕吐。病后曾在外院服用抗生素、止泻剂等药物治疗无效,而来我院就诊。

诊查∶神志尚清,精神委靡,烦躁不安,身倦乏力,面色苍黄,唇干色红,眼窝轻凹,心音低钝;腹胀肠鸣,皮肤干燥,弹性稍差,四肢欠温。舌质偏红,舌苔黄白,脉细数,指纹暗红。

辨证∶证属湿热困脾,兼感外邪,升降失调。

治法∶治以清暑化湿,升清降浊以止泻。

处方∶葛根9g黄连3g茯苓10g藿香10g银花炭10g木香3g苏梗6g六一散6g

二诊∶服上方药3剂后,诸症悉减,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日泻两三次,大便性质基本恢复正常;尿量增多,精神好转,仍略有轻度腹胀,食纳欠佳。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脉细微数。尚有余热未清,在原方基础上加强健脾调中之功。

处方∶藿香9g木香3g葛根9g黄连3g茯苓9g砂仁3g六一散6g焦楂9g服上方药2剂后,诸症悉除,病愈。

【按语】湿热泻多发生于夏季节,暑必夹湿,故在治疗中应首先辨清湿与热之偏胜,并且应该突出清、化、利之三法。葛根芩连汤是为热移大肠而利者所设,有苦寒清热止利之功,突出一个""字,多用于热胜者;藿香正气散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和胃之功,可使脾运湿化而泻止,治疗中突出一个""字,临床多用于湿胜者;而五苓散是针对早期湿热泻而立,突出一个""字。因此临床应该辨证准确,选药精良。此外还应注意,湿热泻为下利而非下痢,不宜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应注重"湿非温不化"的理论,其用药及用量宜轻不宜重,因重则有伤脾阳之弊。湿热泻多兼外感,这一点也不可忽略,在选方用药中,适当配以解表之品,以达到表里和,气机调畅之目的。

本例患儿为湿热泻,吐泻俱作,胃之浊阴不降则吐,脾之清阳不升则泻。因此,治疗中应用升清降浊法使脾胃和、吐泻止,故用葛根、藿香、木香升清气而止吐;茯苓、六一散降逆利湿而止泻;并且选用苏梗、银花炭之发汗解表、理气和中作用,共同达到解表和里、调理气机,以达到升清降浊之目的;此即为表里兼顾之法,使邪祛正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双虚头痛、中医治疗头痛
硬皮症
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怎么辨证论治?——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经验分享
骨伤大夫话颈椎系列(一)
斜视辨证施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