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这里见证中国人民跨越民族的友善!(附重阳节长者福利)

希望大家看完多点“在看”,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

这样乐玩成长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才能继续跟大家分享上海每一处的攻略和预约方式啦~


转眼夏天已成故事,秋天已成风景

国庆节大家都出门走走了吗?

嘿嘿,小编也去啦!

这次小编去的是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在这里

你会见证中国人民跨越民族的友善!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我还发觉,在我快乐、肤浅的表面之下,隐藏着幸福。

工作,友爱,勇气和希望支撑着我,助我向善。

在内心深处. 年轻人比老年人寂寞。

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安妮日记》

书是我们去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刚开始了解这段历史源于《安妮日记》,青春懵懂期,敏感且内向,也会把心事写在日记本上,摘抄着很多美好的句子。再后来通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那张黑白照片里的红衣小女孩是唯一电影里的色彩,象征黑暗里的希望;《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有时候孩子们的纯真与这个世界是完全不相干的,但是这个世界的邪恶并不是这么想的;《钢琴家》等等,时常会泪流满面~偶然看到上海有记录这段历史的地方,带上小朋友去看看~

🎫 详细预约方式,见文末(重阳节长者免费参观)~

在上海诸多纪念馆、博物馆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相对小众的场馆,也有人时常发问:它于当下的意义在何处?

纪念馆馆长陈俭答道:作为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在事件的发生地讲述历史,通过鲜活展品和史料,不仅把这些故事讲给中国人听,也要讲给老外听。

陈俭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在“纪念爱与希望的善举”。在极端主义泛滥、难民危机频发、极右势力抬头的当下,对于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纪念,就像长夜里燃放的一束光,引导和激励世界民众崇德向善。这也是为何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能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通过扩建,纪念馆新展厅内部不仅设计简约、时尚,而且展品也更为丰富。整个展陈共分为“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同舟共济、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6个部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十几个复原场景、通过161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如何逃离纳粹屠杀、如何来到上海虹口、中国人民如何和他们友善相处的感人故事。

1933-1941年,给了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在中国上海得到了最善意的收留,上海共接纳了近两万犹太人民。

丨“沉浸式”展厅见证中国人民跨越民族的友善

“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上海,回到虹口,参观新的上海犹太纪念馆,看看曾经为犹太人提供护佑的避风港。”美国良知基金会主席亚瑟·施奈尔对新馆充满期待。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厅)  

哈佛法学院教授劳伦斯·泰伯1941年10月出生于上海,他说:“我的父母是躲过了大屠杀的犹太难民。因为有了上海这个避风港,我的余生才有了可能。我很高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重新开放。”

   

而原本位于纪念馆入口通道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此次也被整体移动到了扩建后的广场上。名单墙设立初期,原本仅刻有13732个名字,目前名单墙上的名字已增加到18578个。现在,名单墙的最后设置有一块“留白”墙面,等待通过今后的史料征集,补上更多姓名。

丨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往事

在“同舟共济”展厅内,一把看似普通的银色哨子是“隔离区”无声的见证者。1943年,欧洲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平静生活随着“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的设立被打破。当时,日本当局为了方便管理,在隔离区成立了犹太人自管组织“外人保甲制度”,由犹太人担任“保甲人员”,监察自己的同胞是否有擅出隔离区的行为等。这个哨子正是当年犹太人“保甲人员”使用过的,它的捐赠者汉娜洛瑞·埃斯奎纳齐(Hnnelore Esquenazi)是一位曾经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

在“同舟共济”展厅内,一个略有些破旧的手袋正等待着它的主人出现。

上海居民金文珍女士的祖父金老先生曾在东长治路500多号开了家米店。当时,住在周边的不少犹太人生活困难,常常会来米店借米、借面。金老先生总是有求必应,有时借了钱没打收条,有时对方还不出他也不计较。1940年的一个傍晚,一对犹太人夫妇抱着发高烧的孩子找到金老先生借钱,并拿出一个漂亮的手袋作为抵押,表示一旦有钱了就赎回去。金老先生给了那对犹太人夫妇相当于当时米店一个月营收的钱款,但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们。老先生一直惦念着他们的安危。

后来,金老先生把一直保存的手袋转交给金文珍女士,并嘱托她继续好好收藏,希望有一天能找到那对犹太人夫妇。金文珍女士找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手袋交于纪念馆保存,并通过展出设法找到那对犹太夫妇的后裔,完成金家祖孙三代的心愿。

丨传承情怀:独特的文化承载地
2017年9月,时任以色列财政部长摩西·卡隆到访,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能够保留犹太民族这段特殊的历史深表谢意,并留下题词说,“我认为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应该来这里看一看。”
近年来,通过国际巡展、文艺作品创新、文旅结合等形式,纪念馆已成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独特文化承载地,并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平台。CNN、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也难得一见地对纪念馆进行了多番正面报道。

(BBC报道截图) 

英媒BBC也刊发了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报道,题为《How China saved more than 20000 Jews during WW2》(二战期间中国拯救了两万多名犹太人)。作者在文中总结道,“中犹两个民族间的情谊是延续上海犹太人社区精神的关键,当时许多犹太人在欧洲的家人仍处于致命的危险中……提篮桥地区无法为犹太难民提供财富或奢侈的生活,却给了他们更有价值的东西:安全。”

丨油纸伞的庇护

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对面,有一栋小洋房别致地立在一个小花园之中,那是白马咖啡馆

它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三层的德国样式建筑,40年被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买下开作咖啡馆,是当时难民的聚会场所,2015年复建。

咖啡馆外的花园内,伫立着一座纪念雕塑,名为“风雨同舟”,一位身着旗袍的母亲,为一位怀抱玩具熊的犹太小女孩撑起油纸伞,遮风避雨。这座雕塑是犹太难民后裔捐赠的。

明天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当天纪念馆向长者(60岁及以上)免费开放。

部分资料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20名犹太人70年后故地重游:谢谢你,上海!
76年前的犹太难民聚会地 白马咖啡馆“重回”虹口
东长治路-长治路的历史被这辆公交车承包了
写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诺亚方舟里的摩西会堂
犹太感恩团到访犹太难民纪念馆 为向上海说句谢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