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如梅长苏生活在南北朝,衣食住行什么样?
userphoto

2022.05.28 北京

关注

《琅琊榜》原著是一本架空的小说,但是电视剧《琅琊榜》把朝代安在与书中比较接近的南北朝。假如苏哥哥和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在南北朝,他们的衣食住行是剧中那样吗?

在南京有一个“六朝博物馆”,我去过两次。这里根据我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内容,还原一下苏哥哥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南北朝,主要是梁朝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京虽说是“六朝古都”,但是如今六朝的历史遗迹没剩什么了,只能从一些出土文物中去还原当时的生活。 

 
那个时候的南京并不叫金陵,而是叫建业,梁都建业当时有28万户,大约有170万人口,是全世界第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怪不得梁帝对杀7万赤焰军不当回事,人家国家果然人多呀!】 
 
那个时候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那时候流行宽大的衣服,琅琊榜剧中的衣服算得上还原。我们来看一下博物馆的塑像实物: 
 


看这帽子,可以说剧中悬镜司的服饰尤其是帽子简直是“神还原”了! 
 

为什么我会想起一首歌: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夏首尊跟着仨徒弟…… 
 
我也是醉了!2333~~~

只是夏首尊可没这么慈眉善目、这么纯净的笑容~~~ 
 
再来了解一个人,他叫张僧繇,是南朝梁人,著名画家,与顾恺之、陆探微一起被称为“南梁三杰”,从他笔下的人物,可以看出南梁人穿什么样的衣服。 
 
咦?脖子上围着的这白色的,不正是我苏哥哥的口水巾吗?! 
 


 
这大袖子也相当还原了~


 


南北朝上层社会流行出门穿木屐,穿靴子被视为低俗。 
 
木屐有两种,一种方头的,一种圆头的,最初流行“男方女圆”,就是男人穿方头木屐,女人穿圆头的,但后期也有混穿的现象。 
 
木屐的底下装有两块可拆卸的木齿,这两块木齿是为了方便行走,比如爬山的时候可以拆掉前面的木齿,下山的时候可以拆掉后面的木齿,这样走路就不会累。 
 

 
 
 
想象一下穿这种方木屐的苏哥哥、景琰、蔺晨,感觉怪怪的……小飞流打架时,会不会把屐踢掉?不过小飞流从东瀛回来,也许更习惯这种木屐呢~
 
 

 
关于帽子,前面的人物图中我们已经很形象的看到了,这里要提到一件帽子上特别的饰物叫“铛”。 以下为度出来的: 

金 铛

又名金珰,是汉晋以来高级官吏特用的冠前饰物,是一种等级的徽识,武臣服用武冠,皇帝的高级近臣等冠前加金珰,附蝉为饰,又加貂尾,合称貂蝉,当时能戴用者甚少。据文献记载,金珰通用者为山形,此件金珰一面錾坐佛仂侍图象,一面缀步摇金叶,这是北燕地区佛教兴盛的一种反映,同时使我们了解到除附蝉之外,金珰可有另外的装饰图纹。这种装饰品表现了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与鲜卑系统文化的交互融汇过程,对东北亚金饰品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 
 
来看实物,这是一个蝉纹金珰: 
 

以下为琅琊榜官员帽子截图 
 

 
如果他用金铛应该是这个样子: 
 


琅琊榜中官员的帽子没有设计金铛,不过有玉铛,但是也太小了点,并不明显,上面也没有精美复杂的纹饰。


悬镜司帽子上也有:


不过可喜的是第二部《风起长林》就又大又明显了,纹饰也精美。材质仍然没有用金,而用了玉:


 

 

先上一份食谱

开胃水果:龙眼、荔枝、柑橘、青梅  
汤类:千里莼羹、扁尖鸭臛  
荤菜:金齑鲈鱼脍、鸭卵子、肉炙、糟鱼  
素菜:莲藕、茭白、春芹、芡实  
主食:汤饼、蒸饼、鸭饭、米饭  
酒水:金陵春、新丰酒 
饮品:茗茶 
这些菜名,让我编也编不出来呀,都是啥玩意啊,囧!然后我百度了一下,发现……是我头发长、见识短…… 
 
齑是一个汉字,读作jī,本意是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也指混杂,调和。 
 
鱼脍,现在称生鱼片又称鱼生,古称脍或鲙,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金齑玉脍原名鲈鱼脍,是一道特色名菜。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相传隋炀帝巡幸江南品尝此菜时,因其味鲜美异常,鱼肉洁白如玉,齑料色泽金黄,连声赞曰“金齑玉脍!”从此,“鲈鱼脍”就换了这个新名字。此菜用鲈鱼作主料;齑料则不尽相同,但必用黄色。 

从网上搜到一张图片:
 

其实就是生鱼片加上姜、蒜等金色的调料!我苏哥哥可不要吃这个生鱼片,太寒了,容易生病!蔺晨倒是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这份食单中" 鸭 " 是主力军,南京人把野鸭驯化成鸭子,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开始养鸭了。六朝时,鸭是饲养在水里的,在南方江河湖沼中普遍养殖。当时的南京盛产鸭子,是民众的日常肉食来源。 
 
在六朝,羹是一种类似于汤的做法,比汤更粘稠。" 千里莼羹 " 就是用千里湖所产的野菜莼菜烹制的鲜汤。 
 
" 臛 " 也是 " 羹 " 的意思," 扁尖鸭臛 " 其实就是笋尖老鸭煲。 
 
鸭饭,有点类似于盖浇饭,在米饭上,盖上鸭肉做的菜肴,闻起来喷香的。 
 
鸭卵子听起来很学术,其实就是鸭蛋,只不过目前还没有史料可以证实,六朝人吃鸭蛋是蒸、是煮、是煎、是炸?还是就是腌制起来做咸鸭蛋? 
 
尽管六朝时,鸭子已经是南京人饭桌上常见的菜肴,但烹制的花样,并不是特别多。而盐水鸭、板鸭要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所以别说是我苏哥哥,就是我琰琰当了皇帝以后,也是吃不到的。  

个时候还是分餐制,就是说并没有现在人用的圆桌,都是每人一个小餐桌独自吃的,就像剧中景睿生日时那样子的。


要说最适合我苏哥哥吃的,那必须是火锅!热热乎乎的多好呀!那么那个时代的火锅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苏哥哥这样的有钱人,当然要用高档的啦~~一起来看一下~~

以下就是火锅三件套(炉、杯、承盘)——染炉:


染炉可是上层贵族阶层才用得起的高级饮食器具,但是若以为这是像呷哺呷哺一样的分食小火锅那就错了,其实这个染炉是热调料用的!

也就是说里面放的是各种调料调到一起的蘸料。

那食材在哪里煮呢?看这张图:



鼎才是用来煮火锅的。春秋战国以及之前,鼎多用于礼器,后来“礼崩乐坏”,鼎就慢慢变成炊具了。可是,这样一只小鼎够煮多少东西?别急。。。人家不仅一只。。



前面摆一排鼎,每只鼎中煮上不同的食材,我苏哥哥桌上的鼎里大概多是一些蔬菜吧。蔬菜从鼎中捞出来,放到跟前的染炉中蘸料,想想就流口水!

对面蔺晨的鼎里可能煮着各种肉,比如犀牛肉~~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清热凉血中药材,其皮和血也可以入药,另外犀牛皮也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士兵皮甲制作,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犀牛被大量猎杀,到了汉代,中原地区犀牛就已经灭绝了。但是在南方还有一些的。汉代犀牛就被养在皇家园林里,最后一只犀牛死在皇家动物园中。

在南北朝时期,犀牛就算珍惜动物了,那时候可能没什么保护动物观念,所以蔺晨哥哥大概会吃犀牛肉吧。

但当时我不太明白,火锅中捞出来的东西已经很热了,蘸料为何还要加热?难道这就是贵族所追求的高端奢华?

后来冬天的某日我在食堂吃饭,盛了挺多,开始的时候全是热的,吃到后面都凉了。当时我一边吃一边想,染炉这么实用的东西怎么就消失了呢,此时要有个染炉就好了~【白日做梦……

我想这个染炉也可能是冬天用的,饭桌上摆的不一定是鼎(再富贵的人家也不可能一个人用好几个鼎),有可能是从鼎中捞出来的各种熟食,端上来一会儿就凉了,所以需要加热吃。
 


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青瓷如冰似玉,极具美感。下图青瓷拍得不好,下期将单独发一篇六朝博物馆展出的青瓷精品,主要是六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上图是一套茶具,请注意那个时候还没有白瓷,烧白色的瓷器一直是我国先人的梦想,但是一直烧不白……苏哥哥主要用的应该是“青瓷”。 
 
但那个时候并不叫“青瓷”,据查,“ 青瓷”一名最早见于《百宝总珍集》(南宋无名氏撰)一书中。 

咦,上图中那根细细的是什么东东,簪子吗?我转过去一看,我去!是筷子!这也太细了! 
 
但是,苏哥哥可不知道什么叫筷子,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夹)”,汉代时称“箸”,明代才开始称“筷”。那苏哥哥称筷子为什么呢?——
 


长苏:飞流哇,吃东西不能用手抓,要用! 

 
“夹”、“助”二字,兼具会意与形声,字面意思反应的非常直接,就是夹食物、帮助吃饭的东西。
 
现在的筷子多是首方足圆,这样造型不会滚动,放在桌上也很稳重。但是这种筷型是明朝才开始稳定下来的。之前我们先人尝试过很多种筷型,根据出土文物显示,唐代以前多是素面圆柱体。所以,苏哥哥教飞流用的助,应该是上圆下圆的,看图上那根细细的助,我怀疑飞流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学会用助吃饭…… 
 
至于材质,有象牙、金、银、铜等,木质的……谁知道呢,平民百姓可能用的吧,反正出土的文物没有,木筷子也留不下来呀,早腐烂了,而且,陪葬品肯定不会用木筷子呀! 
 

上图是一套耳杯,我原以为是喝茶用的,但后来查证,其实是酒具这套青瓷酒具,俗名“耳杯”,“艺名”叫“羽觞”,就是曲水流的那个

蔺晨喝酒应该用这种羽觞吧?它也可以作食器,也就是碗。记得剧中有一个情节,蔺晨喝酒,长苏喝药,两人碰杯用这个正合适。


这种器具如何收纳呢?国家博物馆曾有一个“秦汉文明”展,展出过收纳盒:


这个收纳感觉好高端的样子!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

羽 觞

觞既是羽觞的简称,同时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称。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觞”,称酒政为“觞政”。喝酒时作酒令,又称觞政,是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其方法是:推一人为令官,其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违令者罚饮酒。诗人饮酒作诗,“飞羽觞而醉月”。
李白斗酒诗三千,无不与羽觞有关。不过到了宋代就没有羽觞了,可能与宋代瓷器发达有关,各种酒杯、茶杯应有尽有,不像以前品种那么单一。


剧中也有用青瓷酒杯和酒壶,不过这青瓷的颜色,也太现代了!南北朝时候的青瓷是很土的青色。还有当时没有这么长的流,都是很短的流(见上面那套茶具中的茶壶),这么长的流可能到了宋朝才出现。
另外,我还想特别介绍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叫“错金银嵌宝石青铜鸟柄汲酒器”,也就是说是用来从酒壶中汲酒的:

原理及用法如下图,反正我是没怎么看明白。总之就是把这个汲酒器放入一个大的酒器当中,一按鸟形的手柄,下面的壶就打开一个口,酒就会被吸到壶中,然后松开手柄,下面的壶口就封上了,但是如何倒酒呢?我还是不明白……
你以为穿越容易吗,如果真的穿越到了南北朝,恐怕连酒都不会倒

琅琊榜剧中苏宅等大部分住的地方是符合南北朝时期住的习惯的。
六朝博物馆中有一个复原的六朝时的房间:
那个时候还没有高的桌椅类家具,都是坐在地上,又不是直接坐地上,而是在地上铺一个席子,差不多进屋就是床了。
室内陈设主要有床榻、几案、帷帐、屏风等,床是最主要的家具,其余器物皆围绕床榻而设。床榻上方悬挂帷帐,地面铺席,席角有席镇(4个角每个角有1个),床上还会配有凭几或隐囊,用来靠着,这些东西剧中苏哥哥都有的(下图长苏身后靠着的就是凭几)。
床榻坐卧相宜,可以用来休息、读书、对弈、饮食、清谈等等。
房内除了这些家具,还会有一些日常用具,比如唾壶、虎子、火盆、灯盏、香薰等。这些物品在图中都可以找到。

下面是一些用具:
这是一组错金银嵌宝石青铜镇,用来镇四角,没注意琅琊榜电视剧中是否有这种东西:

铜熏炉:

这是一个青瓷的香熏:
这是一件鎏金的青铜香炉:

其实,我苏哥哥也可能用玻璃杯喝水的:

琅琊榜剧中有很多种灯,不知道那些灯是否穿越,这里有一个比较别致的灯,是西晋时期的:

六朝时期的“豪车”是什么呢?那必须是牛车!六朝博物馆的馆长胡阿祥说牛车是六朝的宝马!如果能坐上一部带有GPS的牛车,那就更是豪车中的劳斯莱斯了!
六朝时期,其实出行交通工具有很多,马车、鹿车、羊车......
但最显名士身份的还是牛车,如果坐马车就太不上档次了,普通人才坐。
为什么流行牛车呢?这和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此时的文化崇尚老庄的无为文化,崇尚闲适、舒缓的生活状态,而牛车的速度慢,正好符合这种需求,并且传说中老子也是乘青牛出关,所以坐牛车正符合这种文化需求。另外牛比较能负重,走路也比较平稳,当时的车子装饰豪华,里面还放有坐榻、凭几等各种用具,如果速度太快,把里面的东西摇坏了就不好了。

想象一下坐牛车的苏哥哥,我就……再想象一下,我苏哥哥坐着鹿车、羊车……怎一个囧字了得!
不过,《风起长林》真的还原了牛车!当时看剧的时候就惊艳到我了,良心剧组哇!
等等~~带有GPS的牛车是什么车?
这辆车叫指南车,我琰琰当皇帝以后,出行必须有这个仪仗车跟着:

指 南 车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不用磁性。而是利用齿轮传动来指明方向的一种简单机械装置。其原理是,靠人力来带动两轮的指南车行走,从而带动车内的木制齿轮转动,来传递转向时两个车轮的差动,再来带动车上的指向木人与车转向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使车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指南车出发时设置木人指示的方向,“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但我琰琰行军打仗之人,能分不清东南西北吗?切~~
其实人家不仅有GPS,还有里程表呢!

记里鼓车

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由“记道车”发展而来。后来,因为加了行一里路打一下鼓的装置,故名“记里鼓车”。据说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记里鼓车。记里鼓车分上下两层,上层设一钟,下层设一鼓。记里鼓车上有小木人,头戴峨冠,身穿锦袍高坐车上。车走十里,木人击鼓1次,当击鼓十次,就击钟一次。它被机器人专家称为是一种中国古代机器人。
我琰琰当了皇帝以后,记里鼓车也是他出行必不可少的仪仗车之一。
我苏出行就没这阵仗了,大概只能用这样的吧:
再来一张六朝博物馆中的壁画,大概这就是我琰帝出行的阵仗了:

出门去拜访朋友,要带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下面回忆一下这个镜头:


还记得吗,忘记了是长苏去拜访谁了(可能是靖王),递上了一个“名帖”,用现在的词来讲就是“名片”,其实不应该做成这个样子的。
名片在中国,经历了谒、刺、帖、片几个历史阶段。
在南北朝的时代,应该是“刺”阶段,叫“名刺”。一般为木质,叫木名刺:
黎纲递上的就应该是这样的木名刺,还是长苏亲自书写的。但当时这个东西也许并不叫“名刺”,因为名刺这个名称当时并没有记载……至于叫什么,我也不知道……
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长刺”。
这种新的名片,兴起于汉末,流行于六朝,尤以魏晋为盛。古代名刺,都要自己亲笔手书,以示敬重。
那个时代,人们不仅生前用谒、刺,也用谒、刺随葬,供在阴间使用。若是“拜见”神仙,不用竹简木刺,而用“金简玉刺”。
既然剧中没有,那我就为苏哥哥制作一个名刺,黎纲,带着这个去拜访靖王殿下吧~~~
我研究了一下出土的名刺内容,大致就是这样的,先写官职再写姓名,问起居,应该是拜访的理由,全是写的问起居,可能别的理由也不方便写吧,最下面是籍贯和字。
长苏的籍贯应该是金陵,但他不方便写,他的字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其实古代称呼名是不太礼貌的,一般都会以字或号相称。所以拜访时注明自己的字,大概是为了方便对方称呼自己。长苏的字不清楚,那就写别号苏哲吧。
名刺一般要亲笔书写,脑补一下长苏要去拜访靖王前,焚香研磨提笔写刺,写好晾干,递给黎纲:车马准备好了吗?我们去拜访靖王殿下。
这才应该是苏哥哥在南北朝的生活!
(本文图片来源于南京六朝博物馆、国博秦汉文明展,以及电视剧《琅琊榜》截图与剧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四、六朝时代之出土文物
龙盘虎踞——南京市博物馆珍藏之南京城市史展(一)
《琅琊榜》台词最少的飞流萌观众一脸血,连苏哥哥都忍不住要宠他
“虎踞龙盘”南京城从何而来?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展(三)
南京博物馆—六朝青瓷展高清图(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