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见疾病自开药方九】——中医皮肤科
userphoto

2023.06.29 山东

关注

第五节 中医皮肤科

◇湿疹

湿疹为临床经常见到的瘙痒剧烈的皮肤病。临床上有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之分。急性湿疹的特点为初期皮肤潮红、肿胀、丘疱疹、小水疱,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抓搔,会出现渗出糜烂与结痂性片块等症状,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以及阴囊、肛周等部位。亚急性脾虚型湿疹多表现为以丘疹、丘疱疹的形式存在,滋水多,同时有身体懈怠无力,大便或干或溏,小便清长、舌苔白腻等症状。急性湿疹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反复发作,会转化为慢性湿疹,其症状表现为皮肤增厚,暗红色、结痂、表面粗糙如鳞层片块或者是苔藓化改变等症状,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容易复发,治疗时间较长。
中医学中,本病的发生常由于饮食失节或生活习惯伤及脾胃所致。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湿热内蕴,如果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湿热相搏而外现于肌肤。除此之外,素体虚弱,湿困肝胃,或湿热蕴久,使机体阴血耗伤而致血虚风燥,也会外发为湿疹。因此,湿诊主要分为脾虚湿阻、风热湿困、血热和血虚风燥四种类型来治疗。
一、脾虚湿阻
脾虚湿阻脾虚湿阻一般为亚急性湿疹,症见皮肤破损,糜烂渗出不明显,颜色稍暗、淡红或者不红,水疱较少,但有液体渗出,同时还伴有胃纳不佳,面色无华、萎黄,便溏,苔白腻,脉濡滑症状。治疗本证,当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为主。
【方剂名称】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方剂组成】白术、苍术、猪苓、山药、泽泻各15克,车前草、陈皮、茵陈各10克,茯苓20克,徐长卿30克,生甘草6克。
【方剂加减】有热象,症见苔黄者,本去苍术加黄柏和滑石以清热;胃纳不佳者,可加藿香和佩兰调胃和中;渗出较多者,可加草薢、苦参。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分服。
【功效】健脾除湿。
【验方选择】薏仁、炒扁豆各20克,茯苓、党参、绵茵陈、山药各15克,白术、防风、僵蚕各12克,生甘草3克。
【方剂】如果脾弱气虚者,可加炙北芪15克益气健脾;如果湿困化热者,方中可去党参和白术,加清热利湿的银花、萆解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分服。
【功效】健脾利湿、止痒。
二、风热湿困
风热湿困型湿疹相当于急性湿疹,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损伤并有潮红症状,水疱,糜烂渗出,边界不清,浸淫成片,结痂,剧烈瘙痒,同时伴有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等。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
【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萆解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方剂组成】龙胆草、黄芩、苦参、苍术、萆解、黄柏、茵陈各10克,丹皮、连翘各15克,银花30克,生甘草6克。
【方剂加减】如果热盛者,方中可加白茅根、生石膏各30克;如果毒热盛时,可加大青叶30克;如果大便燥结不下,可加生大黄(后下)1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验方选择】荆芥、防风、黄柏、苦参、连翘、白鲜皮各15克,木通、蝉衣、甘草各10克,生石膏25克,升麻5克。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
三、血热
血热所致湿疹,属于急性湿疹。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皮肤破损,以丘疹、红斑、抓痕、血痂为主,伴有剧烈瘙痒症状,同时还有口和、口干舌红,小便短赤,脉细数等。治疗本证,当以清热凉血,佐以利湿为主。
【方剂名称】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合补气凉血汤(《肘后积余集》)。
【方剂组成】鲜生地、白茅根各30克,丹皮、赤芍、山栀子、地肤子、苦参、生甘草、车前草各10克,茜草、海桐皮各15克,黄连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热凉血。
【验方选择】生地、银花、土茯苓、绵茵陈、石膏、薏仁、白花蛇舌草各20克,鱼腥草15克,白鲜皮、苦参各12克,甘草5克。
【方剂加减】如果头面部发疹,可加荆芥、防风、蝉脱以疏风清热;如果疹发于外阴部,可加柴胡、龙胆草、山栀子等清利肝胆湿药。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四、血虚风燥
血虚风燥型湿疹多见于慢性湿疹,多是由急性湿疹和亚慢性湿疹反复发作而成,其具体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皮疹以干燥,增厚,粗糙,脱屑,苔藓样变为主,反复发作,剧烈瘙痒,日久不愈,同时伴有人体消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等。治疗本证、当以养血疏风,除湿润燥为主。
【方剂名称】消风散(见前文)。
【验方选择】防风、黄精、乌梢蛇、白鲜皮、茯苓各15克,鸡血藤、玉竹各20克,僵蚕、赤芍各12克,牡丹皮、当归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五、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海蚌含珠50克,黄柏50克,用水煎,然后湿敷患者局部,每日使用2~次,临床适用于急性湿疹,症状出现红肿、瘙痒,渗水多的患者。
验方二:苦参25克,黄柏15克,白矾25克。先加水500~1000毫升来煎煮,然后给患者温洗,每日使用2~3次。可辅助治疗急性湿疹。
验方三:苦参25克,黄柏15克,白矾25克。先加水500~1000毫升来煎煮,然后给患者温洗,每日使用2~3次。可辅助治疗急性湿疹。
验方四:黄柏、苍术各是等量,而薄荷的使用量为前二味药物使用量的十分之一。把以上药物共同研成末,然后用食油调成糊状来外用。临床上用来治疗慢性渗出性湿疹。
(二)口服中成药
(1)使用龙胆泻肝丸或二妙丸来进行治疗风热湿困型湿疹。每次服用10~15克,每日服用二次。
(2)使用参苓白术丸来进行治疗脾虚湿阻型湿疹。每次服用10克,每日服用二次。

◇荨麻疹

人们把荨麻疹俗称为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最先出现的是瘙痒,很快就会出现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风团,呈淡红或苍白色,遍布全身或局限在某些不稳,多在一日之内自行消退,但也会再次发作,且消退后不留痕迹。荨麻疹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荨麻疹一般为一到四周,慢性荨麻疹一般反复发作,持续一个月、几个月甚至数年。
中医认为,荨麻疹多是由于风寒侵入虚弱体质,导致营养卫生不和,阴阳失调所致。临床上,荨麻疹的病因有风寒、风热、气血两虚、血热、肠胃实热等种,治疗上多以祛风清热、调补气血、调摄冲任为主。
一、风寒
因风寒外袭而导致的荨麻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呈白色,遇冷或风加剧,在热的环境中会缓解,舌苔白腻,脉象迟缓。治疗时以祛风散热、调和营卫为主。
【方剂名称】荆防败毒散(见前文)。
【方剂组成】荆芥、秦艽、白鲜皮各15克,防风、麻黄、白芍、生姜皮、浮萍、生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验方选择】麻黄、桂枝、甘草、生姜各6克,白芍10克,葛根12克,大枣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散寒祛风,透疹止痒。
二、风热
因风热外袭而导致的荨麻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呈赤红色,遇热加剧,在冷的环境中减轻,舌苔薄黄,治疗时以疏风清热为主。
【方剂名称】消风散(见前文)。
【验方选择】生地、赤芍各12克,连翘、茯苓皮、桑白皮、夏枯草、牛蒡子各10克,地骨皮、地肤子、白蒺藜、蝉蜕各6克,生姜皮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疏风。
三、血热
由血热引起的荨麻疹,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血热生风,皮肤灼热刺痒,手抓后随手起风团,有明显条痕状伤痕隆起,夜间最为严重,同时伴有心烦不宁,口干欲饮,舌红无苔,脉弦滑等症状。治疗本证,当以清热凉血,消风止痒为主。
【方剂名称】消风散(见前文)。
【验方选择】荆芥15克,薄荷15克(后下),生地20克,赤芍20克,连翘20克,地肤子20克,白鲜皮20克,焦三消20克。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凉血祛风。
四、气血
两虚因气血两虚而导致的隆疹常反复发作,迁延数月至数年,在劳累后会加剧,发作时精神疲惫,气短无力,夜不安眠,舌淡苔薄等。治疗时以调补气血为主。
【方剂名称】当归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剂组成】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生甘草各10克,黄芪、芥穗、首乌、刺蒺藜、生地各15克。
【方剂加减】卫气虚弱者可加白术;兼有风寒者,可加麻黄、浮萍、白藓皮;湿重瘙痒者可加苦参、土茯苓、苍术;兼有风热者可加银花、连翘;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滋阴养血,补气,疏散风邪。
【验方选择】当妇、黄芪、丹参各12克,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川芎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补气养血。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荨麻疹。
五、肠胃湿热
因肠胃实热而导致的荨麻疹表现为脘腹疼痛,精神疲倦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有恶心呕吐的感觉,舌苔黄腻,治疗时以祛风通腑泄热为主。
【方剂名称】防风通圣散(见前文)。
【验方选择】防风、荆芥、当归、白芍、大黄、黄芩、茵陈、连翘各10克,麻黄、川芎、生甘草各6克,薄荷、芒硝各4. 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风解表。
六、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炒荆芥、防风、焦山楂、炒麦芽各15克。水煎温服,每日1剂。
验方二:茺蔚子、金银花各15克。水煎,温服,每日1剂。
验方三:地肤子、浮萍草各15克。水煎,温服,每日1剂。
验方四:苍耳子、浮萍、紫苏各50克。先煎成水,然后趁热擦洗。验方五:地肤子、防风、川椒、白芷、透骨草各15克,煎水,外洗。
(二)口服中成药
(1)祛风舒筋丸、祛风止痒口服液等用于治疗风寒外袭引起的隐疹。
(2)消风止痒颗粒、消风冲剂等用于治疗风热外袭引起的隐疹。
(3)防风通圣丸、防风通圣散等用于治疗肠胃实热引起的隐疹。
(4)通补奇经丸等用于治疗冲任不调引起的隐疹。
(5)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等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隐疹。

◇牛皮癣

牛皮癣,也被叫作银屑病,是常见而又容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对于此病早已有记载和研究,在不断的认识和完善中,总结出了血热、血燥、血瘀、风湿、湿热等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
一、血热
血热形成的牛皮癣属于发病的进行期,随着新皮损的不断出现,皮疹产生及发展迅速,鳞屑累积,瘙痒明显,其中有红晕,并伴有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或滑数等特点,治疗时以清热凉血活血为主。
【方剂名称】犀角地黄汤(见前文)。
【验方选择】生地、白茅根、土茯苓、槐花30克,板蓝根、草河车、紫草、白鲜皮、威灵仙各15克,赤芍丹皮各12克,生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凉血解毒。
二、风热
风热型的牛皮癣多发于夏季,其皮损为点滴状或片状,基底潮红,表面附着银白色鳞屑,舌苔薄黄,治疗时以消风清血凉血为主。
【方剂名称】消风散(见前文)。
【验方选择】防风、白藓皮各12克,金银花、苦参、黄芩各10克,蝉蜕各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天1剂,分两次分服。
【功效】疏风清热。用于治疗风热型牛皮癣。
三、血燥型
血虚风燥型的牛皮癣表现为皮损稳定,病程较长,皮损肥厚,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咽燥,舌质暗红,舌苔淡薄,脉结或沉细。治疗时以清热养阴润燥为主,佐以清热解毒。
【方剂名称】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合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例》)。
【方剂组成】生地、熟地、玄参各15克,当归、丹参、知母各12克,赤白芍、麦门冬、制首乌各9克,土茯苓30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养血活血,滋阴润燥。
【验方选择】当归、知母、苍术、赤芍、玄参各12克,麦冬、熟地黄、黄精、首乌各10克,鸡血藤30克,蝉蜕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养血润燥。用于治疗血虚风燥型牛皮癣。
四、湿热型
湿热日久,肝郁化火,其临床表现为皮疹色红,并有渗出,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里发苦,咽喉发干,大便干燥,舌边和舌尖都发红,苔黄,脉象弦数等。治疗本证,当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祛风止痒为主。清肝泻火为主。
【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见前文)。
【验方选择】土茯苓30克,生该仁、乌梢蛇各15克,白藓皮、六一散、防风、苦参各12克,黄柏、苍术、丹皮、连翘、制大黄、金银花各1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治疗湿热蕴阻型牛皮癣。
【方剂名称】独活寄生汤(见前文)。
【验方选择】秦艽、桂枝、桑寄生、防风、桑枝、络石藤、防己、羌活、怀牛膝、乌梢蛇各9克,当归豨莶草各12克,忍冬藤15克,鸡血藤30克。
【方剂加减】如果关节疼痛厉害,可加老鹳草、制川草乌;变形者,可加蜈蚣或全蝎、蝉衣。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通络活血,祛风除湿。
六、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雷公藤(根去皮)、红藤、鸡血藤、黄芪、黄柏各20克,每日1剂,水煎服。
验方二:生石膏30克,生地、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丹皮、生山栀各12克,金银花10克,水煎服,用于治疗血热型牛皮癣。
验方三:三黄洗剂外搽,可治疗肝郁化火、风湿蕴肤症牛皮癣,每天3次或者是4次。
验方四:羊蹄根散醋调来搽患处,每天1次或者是2次。
(二)口服中成药
(1)消风止痒颗粒、消风冲剂等用于治疗风热型牛皮癣。
(2)散风苦参丸、当归苦参丸等用于治疗湿热蕴阻型牛皮癣。
(3)清热凉血丸、消银胶囊等用于治疗血热型牛皮癣。
(4)疗癣卡西甫丸等用于治疗血燥型牛皮癣。

◇粉刺

粉刺又称为痤疮,是一种多发于青年男女颜面及胸背部的一种皮肤病。中医认为,粉刺是由于内热炽盛而又外受风邪所致,但又有肺热、肝热、血热、阴虚内热之分。其主要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如下。
一、肺经风热
肺经风热由肺经风热引起的痤疮多表现为丘疹色红,颜面潮红,或者是有痒痛,或者是有脓疱,而且伴有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发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细等。治疗本证,当以以疏风宣肺清热为主。
【方剂名称】枇杷清肺饮(《外科大成》卷三)合黄芩清肺饮(《外科正宗》)。
【方剂组成】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黄柏、知母各9克,生地、连翘各15克,生甘草3克。
【方剂加减】如有脓疱,可加蒲公英、地丁;兼有口渴者,可加麦冬、玉竹、生石膏、知母;便干者可加大青叶或生大黄。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宣肺清热。
【验方选择】黄芩、川芎、赤芍、生地、葛根、花粉各9克,当归红花各6克,薄荷1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清肺热。
二、肠胃湿热
由肠胃湿热引起的粉刺多表现为颜面、腰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者是有脓疱,而且伴有口臭、便秘、溲黄,纳呆腹胀,舌质发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治疗本证,当以清热化湿通腑为主。
【方剂名称】茵陈蒿汤(《伤寒杂病论》)合三黄丸(《脾胃论》)。
【方剂组成】黄芩、生山栀各9克,茵陈、生苡仁、生山楂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连、生甘草各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热化湿。
【验方选择】花蛇舌草30克,茵陈蒿、生苡仁、生山楂各15克,生山栀、黄芩、槐角各9克,生大黄4. 5克,黄连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热化湿。
三、痰湿瘀滞
痰湿瘀滞引起的粉刺,症见皮疹颜色暗红,以结节、脓肿、囊肿、瘢痕为主,并且伴有纳呆腹胀,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治疗本证,当以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为主。
【方剂名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方剂组成】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当归、川芎9克,甘草6克,桃仁、红花各12克,生地黄24克,白芍12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和营化痰散结。
四、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党参、茯苓、白术、半夏、象贝母、桃仁、丹参各9克,陈皮6克,水煎服,可健脾化湿,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引起的粉刺。
验方二: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明矾各60克,加水浓煎,趁热擦洗患处,每次约半小时,每日1~3次。
验方三:当归、白芷、丹参、地丁、半夏各30克,水煎15~20分钟。患处用温盐水洗净后,可挑破脓疱挤净,搓热脸部,用药汁热气熏脸、药汁敷脸,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二)口服中成药
(1)疏风清热胶囊、通宣理肺丸等可治疗肺经风热引起的粉刺。
(2)茵陈蒿丸、清热祛湿颗粒等用于治疗肠胃湿热引起的粉刺。
(3)参苓白术丸、木香顺气丸、健脾丸等可健脾化湿,可用于治疗牌湿、痰湿瘀滞等引起的粉刺。

◇黧黑斑

由于皮肤色素的改变而在面部出现的局限性褐色斑,中医学称为黧黑斑,西医学称为黄褐斑。黧黑斑症状特点是对称分布,对称出现在颜面上,多是额部、两颊、鼻唇及颏部,多为淡褐色、淡黑色、深褐色斑片,而且大小不等,形状也各不相同,有孤立散布的,有融合成片的,边缘清晰可见,多为蝴蝶状,无自觉症状。初时并无自觉症状,受太阳照射后会加重。多出现在孕妇、经血不调的妇女及其他慢性病患者的身上,当使用化妆品不当或日晒后会加重。
中医认为,黧黑斑的出现与人们的肝、脾、肾三个脏器有密切关系,主要类型及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一、肝郁气滞
此证大部分是见于女性,斑色深褐,弥漫分布,伴有烦躁不安,胸胁胀满,经前会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口里发苦,咽喉发干,舌质发红,舌苔薄,脉象弦细等。治疗时以疏肝理气、活血消斑为主。
【方剂名称】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见前文)。
【验方选择】白芍、白术、茯苓、当归、柴胡各9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日1剂,分2次分服。
【功效】疏肝理气,中和气血。
二、肝肾不足
因肝肾功能不足而出现的黧黑斑,主要症表现为斑色褐黑,面色晦暗,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象细等。在临床上采用补益肝肾,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
【方剂名称】六味地黄丸(《金匮要略》)。
【方剂组成】山茱萸、怀山药、泽泻、当归、白芍、丹参、陈皮、益母草各10克,首乌藤30克,熟地黄、云苓、丹皮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日1剂,分2次分服。
【功效】滋阴补肾,中和气血。
【验方选择】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日1剂,分2次分服。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三、脾虚湿蕰

脾虚湿蕰而出现的黧黑斑,患者症状表现为斑色灰褐,宛如附有尘土,同时患有伴有疲乏无力,纳呆困倦,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脉象濡或者是细等。在临床上采用健脾益气,祛湿消斑的治疗方法。

【方剂名称】参苓白术散(见前文)。
【验方组成】党参、白术、山药各15克,莲子、薏苡仁各9克,扁豆、白茯苓各12克,砂仁6克,桔梗5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日1剂,分2次分服。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消斑。
四、气滞血瘀
因气滞血瘀而出现的黄褐斑,患者症状出现斑色灰褐或者是黑褐,并且伴有慢性肝病,或者是月经色暗有血块,或者是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象涩等。在临床上采用理气活血,化瘀消斑的治疗方法。
【方剂名称】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方剂组成】桃仁12克,红花12克,生地黄24克,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日1剂,分2次分服。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消斑。
五、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茯苓粉搽抹患处,每日1匙。
验方二:紫草30克,茜草、白芷、赤芍、苏木、南红花、厚朴、丝瓜络、木通各15克,加水煎煮,擦洗患处。
验方三:秦皇祛斑茶每次1~2克泡茶分饮,或每日2次饮用,或用3~4克泡茶每日频饮,连用2个月。
(二)口服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丸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粉刺。
(2)参苓白术丸、木香顺气丸、健脾丸等用于脾虚湿盛形成的粉刺。
(3)逍遥丸、舒肝丸、白凤丸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调引起的粉刺。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湿疹治疗 最佳验方
经典方剂: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主治风...
中医治疗过敏的中药方剂
【风证,百病之长去风为先四】——经典处方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 (之二: 各种中草药的应用/2)
秦艽 鳖甲的功效、主治和用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