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准确用吴茱萸汤“捷径”,以治疗头痛、眩晕为例

吴茱萸汤出自于《伤寒论》,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是临床上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经典方剂之一。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吴茱萸汤灵活加减治疗如头痛、眩晕、呕吐等,不论西医何种病名,只要辨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应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皆能取的满意疗效。

头痛

患者李某,女,56岁,退休教师,初诊:持续性头痛1月余,加重2天。患者平素体健,无高血压及家族偏头痛病史。1月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头痛发作,以头顶部为甚,呈持续性,伴四肢不温,恶心、烦躁,曾到市某医院查头颅CT未见异常。血压:11065mmHg。曾间断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川芎茶调片等中西药物,症状略有缓解,但仍头痛不止,近2天头痛加剧,遂来就诊。现症见:面色灰暗,四肢不温,恶心,烦躁,头痛以头顶部为甚,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迟。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治宜暖肝和胃,散寒止痛。给予吴茱萸汤化裁,处方:吴茱萸20g,党参10g,生姜12g,大枣6枚,川芎12g,藁本12g,姜半夏9g。每日1剂,嘱其加水1500ml,煎1次,取药液约6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复诊,连服2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四肢转温,恶心、烦躁基本消失,上方再进7剂,病遂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素问·风论》有“脑风”“首风”之名,认为头痛乃外在风寒邪气犯于头脑所致。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古已有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在临床上导致头痛的原因很多,应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则必须辨证为肝经虚寒,浊阴上逆方可使用。本病例为中年女性,患头痛时间较长,面色晦暗,四肢不温,且以头部巅顶疼痛为主,证属肝经虚寒无疑。方中重用吴茱萸、生姜以暖肝和胃,党参、大枣益气和中,加川芎、藁本以加强散寒止痛功效,姜半夏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共奏暖肝和胃,散寒止痛之功效,故药到而病除。现代药理研究吴茱萸中含有的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和吴茱萸内酯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作用。但吴茱萸辛温有毒,并不是所有头痛均可选用,临床上讲究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必须辨证为厥阴头痛方可使用。

眩晕

患者张某,男,64岁,农民,初诊:阵发性头晕、目眩、耳鸣1年余,重则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平时间断口服全天麻胶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药物,头晕时轻时重。近3天因受凉后出现头晕、目眩,旋转不定,恶心、呕吐,如坐舟船,在市医院门诊输天麻素注射液、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症状缓解不明显,为求中医治疗遂来诊。现症见:头晕、恶心、呕吐清稀痰涎,双目紧闭,畏寒怕冷。查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美尼尔氏病。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治以暖肝散寒,和胃降逆。给予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15g,大枣6枚,姜半夏12g,茯苓9g。每日1剂,加水约1200mL,煎1次,取药液约450mL,去滓,分3次温服。服完3剂后头晕目眩明显减轻,未再恶心、呕吐,已能睁眼,仍畏寒,四肢不温,心下痞满。上方去茯苓、姜半夏,减吴茱萸为12g,加干姜12g,炒白术12g,炙甘草9g。继服7剂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眩晕在临床上以痰湿中阻、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及气血亏虚为常见,而本病反复发作1年余,近因受凉而诱发,且畏寒怕冷,呕吐清稀痰涎,结合舌脉辨证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证。《黄帝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病人辨证为肝寒,正是“有者求之, 无者求之”的最好体现。因肝寒犯胃,中焦受阻,升清降浊失调,导致浊阴上逆,清窍不利,故眩晕反复发作。方用吴茱萸汤暖肝散寒,和胃降逆,加茯苓升清,姜半夏降浊,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服药后头晕目眩明显减轻,呕吐已止,因仍畏寒、四肢不温,心下痞满,为中阳亏虚不能温养四末,故去姜半夏、茯苓,合理中汤以加强温补之力而收全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吴茱萸汤证
(三)吴茱萸汤——产后头痛,厥阴头痛,痰厥头痛
【图说千方百剂】温里剂之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辨证治疗头痛、呕吐、眩晕
吴茱萸汤■阴实症头顶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