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经疏证》选读之芍药 2丨山海精舍



芍药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白朮,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鋋。生中岳川谷及邱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雷丸为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甲、小蓟,反藜芦。)

芍药十月生芽,正月乃长,出土色红,渐大渐转而青,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初开花,其色不一,结子,入药用根。(参《图经》《纲目》)

芍药十月生芽,三月放花,破阴寒凝冱而出,乘阳气全盛而荣,故能破阴凝布阳和,盖阴气结则阳不能入,阴结破则阳气布焉,是布阳和之功,又因破阴凝而成也。

特其味苦酸,

苦者能降不能开,故凡阴冱之结于上,非开无以致其力者忌之,

酸则能破能收,故凡阴结既破,不欲其大泄降者宜之,此则所宜分别者也。

统计两书,用芍药者六十四方,其功在

合桂枝,以破营分之结

合甘草,以破肠胃之结

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结

其余合利水药则利水

合通瘀药则通瘀

其体阴,则既破而又有容纳之善;

其用阳,则能布而无燥烈之虞。

虽必合他药始能成其功,实有非他药所能兼者,世之人徒知其能收,而不知其收实破而不泄之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张子《正蒙》云:

『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

   阳在外不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 

是故营阴结于内,卫阳不得入,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营与卫周旋不舍,则鼻鸣干呕;

营与卫相持而终不相舍,则汗出矣,与桂枝汤。

芍药、桂枝一破阴,一通阳,

且佐以生姜,解其周旋不舍之维;

使以甘枣,缓其相持之势,得微似有汗,诸证遂止,此实和营布阳之功,断断非酸收止汗之谓也

用阳药以破阴结,则有便厥、咽干、脚挛急之患;

通阳气不破阴结,则有汗多亡阳之祸,兹则芍药之功能,非他所克代矣。

芍药之任莫重于小建中汤,其所治“若烦,若悸,若里急,若腹满痛”,为阴气结无疑,惟其治黄,则有不可解者,盖小便自利,即不能发黄,仲景固言之矣。


今云小便自利,何以得成黄耶?

用小建中,夫是以知芍药能入脾开结也,胃能纳受,膀胱能输泄,水谷之道一若无恙,乃病于黄,则独为脾病矣。

黄者,水谷之精,郁于中而变见于外也。小便不利为黄,是水谷之气皆不化,水谷之气皆不化,是阴阳互结。阴阳互结者,其不得用芍药审矣,今小便自利而为黄,是水气化,谷气不化,水气化而谷气不化,是阴结而阳不布。

食入于阴,不长气于阳,与湿热成黄,盖有虚实之判矣,夫如是,焉得不用建中,焉得不重芍药,抑非特此也。

《虚劳篇》之“衄,失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似皆桂枝、芍药所宜,而不知皆由阴气结,阳不得入,故浮游四射耳。

阴气开,阳气入,则浮火归元矣,非芍药之功哉!

仲景于是篇着一小建中汤证,于《虚劳篇》着一大黄蟅虫丸证,可见实证中有虚,虚证中有实,学者最宜体察也。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同一满也,而芍药有去取之殊何哉?

芍药之用在痛不在满,亦以满为阳,痛为阴耳,夫然故建中芍药最重,当归芍药散尤重,职是故也。且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焉得上下无别乎!

胸中者,阳之府,天气主之;

腹中者,阴之府,地气主之,

结于上者多属阳,

结于下者多属阴,

譬之肠胃中燥结则用承气

心下燥结则用陷胸

承气用硝黄,

陷胸亦用硝黄,

然必兼蠲饮(如甘遂、葶苈之类),

故腹中满痛多用芍药(如《腹满篇》中,大柴胡汤、抵当、乌头桂枝等汤是也。)

心下满痛,则在所不用(如《胸痹篇》之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等是也。)

宜忌之旨概可见矣。

抑满者气之盛也,

阳气盛于阳位则满,

阴气盛于阴位亦满,

其见于内者,有上下之分。

阳盛则脉促,

阴盛则脉弦涩,

据部位,按脉象,别痛否,则芍药当用不当用,岂不了如指掌哉。

小茈胡汤、通脉四逆汤、防己黄芪汤,皆以腹痛加芍药,前言不为谬矣。

桂枝加芍药汤、脾约麻仁丸,则似用芍药为下药者,盖因阴结而地道不行,得此即可通降故也。乃真武汤则以下利去之,甘遂半夏汤则以下利用之,何哉?夫用芍药以开结尔。

甘遂半夏汤证曰:『脉伏,其人利反快。』

利而能快,留饮欲去,何必更用芍药、甘遂,唯心下续坚满,则开结行水在所必须矣。

真武汤何独不然,既利而水气行,腹痛止,则不必用芍药,若痢而腹痛不止,则芍药尚在必用,此可意会而得者也。《太阴篇》云:『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夫不曰不可用,而曰宜减之,则因阴结而腹痛,因腹痛而下痢,不得不用芍药者在此,洁古制芍药汤治痢,为有所本矣。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二证迥乎不同,二汤相异仅芍药一味,其同其异,必能别之,而后芍药之用可着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其同亡血也,其异少腹弦急也。

亡血之因甚多,此则阴不交阳,阳气四射,逼血外出,急变则亡阳,缓变则劳瘵,治此之法,当审其阴何以不与阳交,

若少腹弦急,则阴结也,其不由阴结者,必因惊怖,阳气上出,阴气下流也。

阴气下流,复用芍药,是为更虚其虚,必至阴气亦溢,追逐阳气,阳气无所驻足,拔队外亡,不为牡蛎、龙骨而收,

不为桂枝、生姜而通,

不为甘草、大枣而缓矣。

其由阴结者,则以阳不得入也,若用芍药,阴结既破,阳气遂布,阴阳和调,气日生而血自益,诸证遂不作矣,夫岂非一味之攸系耶!

天道下济而光明,是故阳欲其下;

地道卑而上行,是故阴欲其升。 

阳不下济,则旁出四射;

阴不上行,则坚凝寒冱。

然有阳不交阴者,有阴不交阳者,阳不交阴,阴遂寒冱,法当引阳就阴,四逆、吴茱萸等证是也。

阴不交阳,阳遂旁出,法当破阴布阳,附子、真武等证是也,是于用芍药,不用芍药,可以窥其际焉。


不用芍药者,由阳气自离窟宅,可无论矣,

用芍药者,又有水与寒之分。

水性流动,故激射四出;

寒性坚凝,故定止不移。

动,故或欬,或利,或呕,则应之以生姜,使追逐四出之邪;

不动,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则应之以人参,使居中而御侮,白朮、附子之温燥,以布阳光消阴翳,茯苓之通利,以开其出路,而赖芍药开通凝结则同,盖阴不开,阳不入,反足以助泄越者有之矣,讵非此一味为之枢机耶!

芍药能开阴结,湿痹之骨节疼烦、掣痛,水气之聚水成病,独非阴结耶!皆不用何也?

盖芍药

外能开营分之结,不能解筋骨间结,

内能开下焦肝脾肾之结,不能开上焦心肺之结也。

何以故?夫外而营分,内而肝脾肾,皆血所常流行宿止者也芍药璀璨之色,馥郁之气,与血中之气相宜,不与水谷之气为伍,则能治血分之阴气结,不能治雾露水谷之阴气结,故湿痹、水气虽为阴结,非芍药所能开也,然则血瘀岂非阴结之尤者,而有用有不用,其义何居?盖芍药能治血之定,不能治血之动

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救逆汤、柏叶汤、黄土汤、赤小豆当归散、泻心汤、旋覆花汤,虽为血分之病,乃因阳气逼逐而然,不关阴结,故不用。)

能治血中气结,不能治血结

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下瘀血汤、大黄甘遂汤、矾石丸、红蓝花酒等证,皆为血结,非血中之气结,故不用。)

辨此之法,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不濡为血病,不煦为气病,是以芍药所主之血证,多拘急腹痛也。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胃气弱,易动故也。”

夫芍药岂大黄之俦欤!

殊不知芍药开阴结,大黄开阳结,品物迥殊,开胃和中则同,故以相提并论耳。


曰:『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
调胃承气汤。』

曰:『以小承气汤少与微和之。』是视大黄不甚重也。

曰:『若厥愈足温者,重与芍药甘草汤。』

曰:『防己黄芪汤证,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是视芍药不为轻矣。

曰:『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其寒热虚实之机,用大黄、芍药之义,不昭昭然若发蒙乎!

然则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附子孰为主,盖两物功齐力侔者也。

芍药、甘草得桂枝汤之半,尽太阳未尽之风邪;

附子、芍药得真武汤之半,抑少阴方兴之水气。

太阳病热邪未除,将合少阳者,于芍药甘草汤中加黄芩;

寒热未除,将入少阴者,于芍药甘草汤中加附子,以此言之,则发纵指示者,芍药。

其附子、黄芩不过追逐得兽之力耳。

《本经疏证》选读之桂枝、肉桂(牡桂、箘桂)1丨山海精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译读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41)
试析伤寒论第111至120条——李国栋
【桂枝汤用赤芍、芍药甘草汤用白芍】
大小阴阳二旦汤调整阴阳之祖方
“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