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116条诸家解说

第116条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散脉中,⽕⽓虽微,内攻有⼒,焦⾻伤筋,⾎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之,⽤⽕灸之,邪⽆从出,因⽕⽽盛,病从腰以下必重⽽痹,名⽕逆也。欲⾃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成⽆⼰《注解伤寒论》

微数之脉,则为热也。灸则除寒,不能散热,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热因⽕则甚,遂为烦逆。灸本以追虚,⽽复逐热为实,热则伤⾎,⼜加⽕⽓,使⾎散脉中,⽓主煦之,⾎主濡之,⽓⾎消散,不能濡润筋⾻,致⾻焦筋伤,⾎散⽽难复也。

脉浮在表,宜以汗解之。医以⽕灸取汗⽽不得汗,邪⽆从出,⼜加⽕⽓相助,则热愈甚,⾝半以上,同天之阳,半⾝以下,同地之阴,⽕性炎上,则腰以下阴⽓独治,故从腰以下必重⽽痹也。

烦,热也。邪⽓还表,则为烦热,汗出⽽解。以脉浮,故为邪还表也。

清·吴谦《医宗⾦鉴》

微数之脉,乃阴虚⾎少之诊,断不可灸,若误灸之,艾⽕内攻,为烦为逆。烦者,阴为阳扰也。逆者,追虚逐实也。阴本虚,⽽加以⽕则愈虚,是为追虚;阳本实,⽽加以⽕则愈实,是为逐实。然⾎已耗散,脉中艾⽕之⽓虽微,⽽内攻有⼒矣。故致焦⾻伤筋,⾎难复也。

脉浮表邪,宜以汗解,误⽤⽕灸,伤其⾎液,不能作汗,反令表邪⽆所从出,以致邪因⽕盛,外不焦⾻伤筋,内不吐衄、圊⾎,⽽病腰以下重痹者,必其⼈素有湿邪在下,故从湿化也。重者、着也,重着不移也。然不以痹名者,以⾮风寒湿之痹,乃因⽕逆不相交通,故名⽕逆也。喻昌⽈:脉微⽽数,阴虚多热之征也,此⽽灸之,则虚者愈虚,热者愈热,不致伤残不⽌矣。程应旄⽈:若⾎少阴虚之⼈,脉见微数,尤不可灸,以⾎主濡之,主润筋⾻也。若失其所濡,则⽕之所⾄,其⾻必焦,其筋必损,内伤其阴,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

脉浮在表,汗解为宜矣。因⽕灸之,不能得汗,则邪⽆出路,因⽕⽽盛,即不焦⾻伤筋,⽽⽕阻其邪,阴⽓渐竭,下焦乃荣⾎所治,荣⽓竭⽽不运,必重⽽为痹,名⽈⽕逆。⽰⼈欲治其痹,宜先治其⽕也。

⽅有执⽈:痹,湿病也。因⽕逆治⽕邪夹阳邪⽽上逆,阳不下通,阴不⽤事,化不⾏⽽⽔不得泄,故湿着下体⽽重痹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皆论灸之⽽⽣变也。腰以下重⽽痹者,因腰以下不得汗也。咽燥吐⾎者,亦阳盛⽽然也,⽐衄加甚矣。当知灸法为虚症设,不为风寒设,故叮咛如此。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微数之脉,营⾎虚亏,慎不可灸,误灸⽽因⽕为邪,则为烦躁⽽⽓逆。追阴⽓之已虚,逐阳⽕之原实,因令⾎散脉中,耗亡失守。⼀灸之⽕虽微,⽽其煎熬内攻,则甚有⼒,焦⾻伤筋,⽇就枯槁,营⾎消烁,终难复旧也。

脉浮,宜以汗解,乃⽤⽕灸之,邪⽆从出,因外⽕⽽更盛,病从腰以下必重浊⽽痹塞,此名⽕逆。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灸有隔姜⽽灸、隔蒜⽽灸之别。要必其⼈寒湿内阻,阳⽓不达,关节酸痛者,乃为⽆弊。若其⼈见微数之脉,则虚阳外浮,真阴不守,阴虚不胜熏灼,则⼼烦⽽⽓逆。追本虚之阴⽓,逐原实之阳热,于是腠理之⾎受灼,流溢经脉之中,星星爝⽕,化为燎原。⾏见⾎不养筋,筋不束⾻,⽽痿躄成矣。《内经》云:「⾎脉者,所以利关节,濡筋⾻。」今⾎为⽕灼⽽内窜经脉,由经脉⽽关节,由关节⽽筋⾻,煎熬内攻,⽇就枯槁,欲关节之复利,⼿⾜屈伸如志,可复得乎?吾故⽈成痿躄也。此仲师⾔外之微旨也。

太阳寒⽔,标热⽽本寒,若沸汤然,汗之,则热与⽔俱去⽽病当⽴解,此⿇黄、桂枝⼆⽅,所以夺造化之权也。凡病⽤药内攻,则邪从外散。⽤⽕外灸,则邪反内陷。所以然者,⽑孔受⽕,则汗液凝闭⽽不得泄,标热反因⽕⽽炽。由是阳热在上,寒湿在下,腰以下⾝重⽽痹。痹者,闭也。不惟⽆汗,⽽⼜益之枯燥也。所以然者,阳⽓不得下达故也。⽕邪并阳热并居于上,故名⽕逆。然脉仍见浮,则仍当⾃汗⽽解。惟太阳⽔⽓之寒,因误下内陷者,必先振栗,然后汗出⽽解。太阳标⽓之热,因⽕攻⽽下陷者,必先烦,然后汗出⽽解。阴加于阳,故振

栗,阳加于阴,故先烦,为其误治之原委,固⾃不同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微数之脉...⾎难复也)是讲虚热证误⽤灸法⽽致的动⾎变证。

后世医家称这⼀条为四字真⾔。微数之脉,慎不可灸,数主热,数脉为阳热可知,直将君相⽕来医,但是见于微,脉数⽽⽆⼒,这叫微数之脉。这种脉是因为虚热,⽽且多属于内伤,正⽓不⾜。所以慎不可灸,这句话提醒医⽣要谨慎,不可灸微数之脉的患者。为什么?这⼈本来是正⽓虚,不是有邪⽓,有些发烧是⾃⾝阴阳不和的问题,并⾮是有什么外邪。灸是助阳的,能够动阳,已经是有虚热了,正⽓虚或者是阴虚有热,再给他⼀灸,因⽕为邪,则为烦逆,不但不能去病,反⽽成为⼀个致病因素了。烦逆,我的意思不要说得很具体,烦是⼼烦,逆是呕逆,这样讲意思就窄了,我的意思是因⽕为邪,则为烦逆,烦就是热的意思,逆就是⽕逆的意思。

由于⽕邪引起来的⽕逆之证,不要局限于症状上。要理解追虚逐实,追虚就是追逐其虚,逐实就是追逐其实。微数之脉本来就虚,本来属于阴虚有热,现在⽤艾⽕⼀灸,就追逐其虚,阴分就更虚了,追逐就有增加的意思。虽然是有热,这个热根本是虚热,不是个实热,现在⼀灸,追逐其实,虚热就变成实热。这说明两个问题,⼀个更追逐其虚,⼀个热更追逐其实,这就叫,因⽕为邪。这样⼀来,⼈的正⽓的损伤也是很严重,是⾎散脉中啊,散就是消散,散失于脉中。上⾯所说的圊⾎啊,唾⾎啊?是⾎出来了,这个虽然没有出来,在脉管⾥就已经是消散了,⾎也受了相当的影响了,⾎就更伤了。

下⾯强调因⽕为邪,让⼈重视这个问题。'⽕⽓虽微,内攻有⼒,虽然灸⽕之⼒很微弱,但是它往内⾥攻伐⼈的⾎液、阴⽓、津液,还是很有⼒量的。能达到什么程度?焦⾻伤筋,⾎难复也,这有点⼉夸张,⾻头都焦了,筋都受了伤了。为什么?⾎难复也,⾎液难以恢复。筋⾻是五体最⾥层,也是⼈体运动的最主要的⼀个结构,⽕邪伤了⾎,⾎消散于脉,当然⾎液就不⾜了,⾎主濡之,现在⾎散亡了,濡养滋润的⾎液丢失了,这个⽕还就要焦⾻伤筋了。

焦⾻伤筋是⼀种夸张的说法,是说这个病很厉害,不是说筋⾻都要烧焦了。⾎难复也,⾎液伤得厉害,很难恢复了。古代⽂法有四个字⼀句的,这都是四⾔⼀句的,在平脉辨脉⾥,还有四⾔⼀句的。据⼀些学者考证。认为四个字⼀句的还真正是张仲景的原话,有的说是王叔和编的,这⾥有争论。

张仲景是讲究保护阳⽓的,⼤家都知道,其实话也不能说得绝对,张仲景还是很重视⾎液的。看看这⼀条,对于⾎液的重视啊,反复叮咛,说它的危害性,⽕⽓虽微,内攻有⼒,焦⾻伤筋,⾎难复也,这话说的多好,所以不要伤阴,⽤药的时候不要把⾎给伤了。这个意思要推⼴,不是说⽤艾⽕伤阴这么⼀个问题,⽤药也是⼀样,附⼦、⼲姜、川乌,这些燥热之药也有⽕的意义,也是动⾎伤⾎的,只是这个⾎没有出来。这三条,⼀个是圊⾎,⼀个是唾⾎,⼀个是⾎散脉中。就数这条最厉害,⾎散脉中,伤⾎伤的最严重。

这⼀条(脉浮...名⽕逆也)论述了⽕痹证的形成及其临床表现。

脉浮,是病在表。病在表是应该以汗解除表邪,⽤⽕灸之,是错误的,邪⽆从出,因为灸是助阳的,所以邪⽓就没法出来了,不但是邪出不来,阳⽓就更盛了,因⽕⽽盛,表邪闭郁的阳⽓。⼀不出汗,⼆表阳盛,阳盛就不能下达,为什么不能下达,阳⽓都是在上,上为阳,下为阴。阳壅盛于上,下边就得不到阳⽓的温煦,那么病从腰以下必重⽽痹,就是从腰以下,四肢沉重⽽痹,痹就有⿇痹不仁的意思。

这⼀条要和第110条的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什么欲失溲,⼩便不利,⾜下恶风啊,要联系起来看,意思是相同的。阳⽓壅于上,⽽不能下达,就形成了阴阳不能沟通,阴阳上下不能顺接,下⾯得不到阳⽓的温通、温煦,所以就必重⽽痹。

上⼀条说的是⾎,这⼀条说的是⽓,阳属于⽓的,阳⽓壅盛于上,不能够下达的病机。不但⽤⽕是这样,就是⽤热药,⽤助阳之药有时候也出现这个问题。我在临床看⼀个病⼈,男性,阳痿,医⽣总认为阳痿就是阳虚,所以治疗就助阳,什么附⼦、硫黄啊,⼤补阳⽓,越吃越痿,就是补不起来。后来⼀看,实际上是阳郁,不是阳虚,阳⽓太盛了,不下达了。⽤龙胆泻肝汤、⼤柴胡汤,⼀疏导,就好了。就像这⼀条,病从腰以下必重⽽痹,道理是⼀样的。⼤家学过《内经》痿论,治痿应该治什么?诸痿皆因肺热⽣,阳明⽆病不能成,治痿要治肺热,阳明⽆病不能成,因为阳明是⽔⾕之海,病在下⽽求于上。所以痿证,⿇痹不仁等下肢的病往往由于上热,营卫⽓⾎津液不能下达,出现了下痿。所以不要只看到痿,要看到上边,看看上边是不是阳⽓壅盛了,是不是肺⽓不能下达了,是不是营卫津液不能下达了。要从这些理论上进⾏分析,不要看到下边凉了,就说是虚寒,就赶快⽤附⼦、⼲姜。这⼀条不要光看成是⼀个⽕灸的问题,⼀个⽕逆的问题,实际上从病理上讲,这⼀条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这⼀条(欲⾃解者...故知汗出解也)承接上条论述病有⾃解之机。

疾病有⾃解的机转,但是要作解,就有条件,有脉证的反映。如果⽕邪渐衰,正⽓有点⼉恢复,能够使邪⽓还出于表,所以必当先烦,⼼⾥先烦热,然后就出汗,汗出这个病就解了。何以知之?怎么能知道他病好?脉浮,故知汗出解,脉⼜浮了,脉浮主邪⽓还于表,正⽓拒邪于表,他就有作汗⾃解之,机。⾃⼰出汗,也有点⼉像战汗,但是这个不冷,先烦热,有汗就解了。这就说明,⽕逆虽然是成痹了,如果时间长⼀点⼉,正⽓有所恢复,⽕邪有所减轻,正⽓逐邪于表,汗出⽽解。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微数,脉微⽽数。微者,⾎不⾜。数是有热。这就是虚热的⼀种病,津液虚⽽有热。慎不可灸,⽕也是邪,热邪,⽕与原来的证侯之热,⽕更助其热,⼀定要烦逆。逆,也是多种,渴逆,呕逆。热要往上,热逆于上,追虚逐实,本来这个病是虚,因灸⽕的关系,越灸越虚,本来热实,继以灸⽕,更助其实。微数之脉,⼀⽅⾯是正虚,津液虚;数者,热,⼀⽅⾯是热实。这两个问题,津⾎越少,⾎散脉中,⽕⽓虽微,灸⽕之⽓,看着不怎么的,但是对虚热之证内攻相当有⼒。焦⾻伤筋,⾎难复也。正因为⾎热伤阴,这个⾎很难恢复。这在《⾦匮要略》痉湿遏⾥⾯有这么⼀段“痉病,由灸传者难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津液枯燥,肌⾁不和,发痉挛。津液恢复,痉挛就好,由灸传,就是太阳病的时候,虚热的证候,灸者,⾎⽓难复,痉就难好。他和这⼀段是有关系的。脉浮,宜以汗解,⽤⽕灸之,邪⽆从出,因⽕⽽盛,病重腰以下必重⽽痹,⽕逆也。脉浮,病在表,太阳病,⽆汗的⽤⿇黄汤,有汗的⽤桂枝汤,都是以汗解。如果⽤⽕灸之,⽤⽕来灸,邪⽆从出,这个邪,本来汗从表解。因为灸,邪不得从表⽽出。灸不能发汗,反⽽因⽕⽽盛,外邪因⽕反倒更热。刚讲了,⿇黄汤证,体表充斥津液不得汗,热不能解,津液也不得出,热上亢,⼈⾝上的体液也不得汗,湿邪下注,所以这个病变成腰以下必重⽽痹,重,沉重,痹,痹⽽不仁,也可以疼,这是湿,这个湿哪⼉来的?本来表证的时候体液⼤量壅于体表,太阳病的时候讲,机体让⼤量体液壅于体表以发汗解除疾病,⽤⽕攻不得出汗,热不能解,体表的湿,体表的⽔分只能到那⼉去呢?只能注⼊下半⾝,为痹。这是因⽕⽽造成痹证。

欲⾃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解。何以知?脉浮,故知汗出解。这个病可以⾃⼰好,这个也是⼀时的情况,不能出汗,先前讲过:阴阳⾃调者,必⾃愈也。表⾥没有什么⼤问题,仅仅是腰以下重⽽痹,没有其他的问题,如果津液恢复了,⾃然出汗就好了,所以欲⾃解者,必当先烦。这也是凡是误治之后,⾝体要好过来多少要发冥眩状态,这个烦也是冥眩状态的反映。烦乃有汗,烦躁之后出⾝汗就好了。何以知之,为什么知道是这么出汗⽽好呢?脉浮,故知汗出解。由于⽕灸之后表不解,脉浮,病还在外,所以它要⾃解,总得要⾃汗⽽解。如果不⾃解还要治,也得解表。据我看还⽤桂枝汤。如果吃完桂枝汤,热解了,腰以下还重⽽痹,那你得想法治这个,⼤概得⽤苓姜术⽢汤。苓姜术⽢汤治所谓肾着汤,主要治腰以下沉和痛。这段脉还浮,表未解,邪⽆从出,当时就有这种情况,如果⾃愈得话,也得出汗。烦躁,出⾝汗就好了。如果不⾃解,那得治,怎么治呢?解表,也得出汗。不然的话,⾝上的⽔⽓去不了。原⽂没有说治疗,但是治疗也在其中。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答:㈠张仲景论“微数之脉”的病变证机是阴虚生热,虚热内扰。㈡辨识“慎不可灸”,即阴虚病证与太阳病证相兼,其治最好用方药而不是用灸法,用灸稍有不当即会损伤阴血。㈢张仲景论“因火为邪”的目的是强调阴血虚证而误用火法,必定是以热助热。㈣辨识“则为烦逆”的病变证机是阴血虚不能滋养于心,虚热又扰于心。

②怎样理解“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答:㈠辨识“追虚逐实”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虚证烦逆与实证烦逆有类似,辨治必须重视同中求异;二是用治实的方法而治虚证,必定使虚证更虚,邪实者更实。㈡张仲景论“血散脉中”的目的是强调火热之邪浸淫血脉,肆虐经脉,血气逆乱。㈢张仲景论“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的目的是强调邪气与正气相较,邪气致病力则是非常明显的。㈣张仲景论“焦筋伤骨”的目的是强调夙体肝肾阴虚,因治不当而又损伤肝肾,病变部位在肝筋肾骨,病证表现是筋骨痿软,行走不便,站立不稳。㈤张仲景论“血难复也”的目的是强调病变证机是阴血亏虚,辨治肝肾阴虚,只有既清热又滋阴,才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③怎样理解“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曰火逆也”?

答:㈠根据张仲景辨治精神,权衡肝肾阴虚证与太阳病证相兼,以太阳病为主,其治最好用方药而不用火法灸法。㈡张仲景论“脉浮,宜以汗解”的目的是强调辨表里兼证,病变演变为以表证为主,其治以汗法,使邪从汗而散。㈢张仲景论“用火灸之,邪无从出”的核心是强调辨治太阳病,最好不要用灸法,因灸法没有明显发汗作用,若逆而用之,势必导致太阳病邪郁于内而不能外透。㈣辨识“因火而盛”,即辨太阳病是太阳温病证,因用火法灸法而治太阳温病证,必定导致火热更盛。㈤辨识“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的病变证机是火热内扰,阴津被灼,阳气郁遏。㈥张仲景明确指出引起诸多病证表现的致病原因是“名曰火逆也”

④怎样理解“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

答:㈠张仲景论“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的目的是强调疾病在其演变过程中因正气积极恢复以抗邪,邪不胜正,病可向愈;但在病愈之前因有阴血虚,火热内扰,阴血欲复,火热内扰欲退而未退则出现心烦。㈡张仲景论“烦乃有汗而解”的目的是突出心烦是正邪斗争,心烦因邪从汗出而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读伤寒-116
《伤寒论》试解No.116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5】【116】【117】
什么样的人适合艾灸呢?
张胜兵品《伤寒论》90
三黄泻心汤可以治疗火邪所致的血难复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