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210条诸家解说

第210条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成⽆⼰《注解伤寒论》

《内经》⽈∶邪⽓盛则实,精⽓夺则虚。谵语由邪⽓盛,⽽神识昏也;郑声,由精⽓夺⽽声不全也。谵语者,⾔语不次也;郑声者,郑⾳不正也。《论语》云∶恶郑声之乱雅乐。⼜⽈∶放郑声,远佞⼈。郑声淫,佞⼈殆。⾔郑声不正也。今新瘥⽓虚,⼈声转者,是所谓重语者也。若声重亦声转之。

直视谵语,邪胜也。喘满为⽓上脱;下利为⽓下脱,是皆主死。

清·吴谦《医宗⾦鉴》

【注】

谵语⼀证,有虚有实。实则谵语,阳明热甚,上乘于⼼,乱⾔⽆次,其声⾼朗,邪⽓实也。虚则郑声,精神衰乏,不能⾃主,语⾔重复,其声微短,正⽓虚也。

上条下利谵语为可治,此条下利谵语者死。要知谵语不死于下利,⽽死于直视也。直视者,精不注乎⽬也;谵语者,神不守乎⼼也,已属恶候。加之喘满,阳上脱也,故⽈死。下利阴下脱也,故⽈亦死也。

【集注】

戴元礼⽈: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出⽆伦,常对空独语,如见⿁状。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谆谆不已,⽼年⼈遇事则谇语不休,以阳⽓虚不精明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者本不难辨,但阳盛⾥实,与阴盛格阳,皆能错语,须以他证别之,随证施治可也。

娄全善⽈:余⽤参、耆、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甚多,岂可不分虚实,⼀概⽤黄连解毒、⼤⼩承⽓等汤以治之乎?

张锡驹⽈:实则谵语者,阳明燥热甚⽽神昏⽓乱,故不避亲疏,妄⾔骂詈也。虚则郑声者,神⽓虚⽽不能⾃主,故声⾳不正,⽽语⾔重复也。

⽅有执⽈:直视,精不荣于⽬也;谵语,神不主乎⼼也。喘则阳争于上,利则阴争于下,胃中⼟也,阴阳争夺于上下,⽽中⽓不守,故⽆法可治,⽽皆主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同⼀谵语,⽽有虚实之分。邪⽓盛则实,⾔虽妄诞,与发狂不同,有庄严状,名⽈谵语。正⽓夺则虚,必⽬见⿁神,故郑重其语,有求⽣求救之状,名⽈郑声。此即从谵语中分出,以明谵语有不因胃实⽽发者。更释以重语⼆字,见郑重之谓,⽽⾮郑重之⾳也。若造字出于喉中,与语多重复叮咛不休等义,谁不知其虚,仲景乌庸辨?

上条⾔死脉,此条⾔死证。盖谵语本胃实,⽽不是死证。若谵语⽽⼀见虚脉虚证,则是死证,⽽⾮胃家实矣。脏腑之精⽓,皆上注于⽬。⽬不转睛,不识⼈,脏腑之⽓绝矣。喘满见于未汗之前,为⾥实;见于谵语之时,是肺⽓已败。呼吸不利,故喘⽽不休。脾家⼤虚,不能为胃⾏其津液,故满⽽不运。若下利不⽌,是仓禀不藏,门户不要也。与⼤便难⽽谵语者,天渊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实则为谵语,阳虚则为郑声。郑声之义,语之繁絮重复者。实者,上篇之胃家实是也,虚者,本篇之胃中虚冷是也。

直视谵语,阳亡⽽神败也。喘满则胃逆⽽阳上脱,下利则脾陷⽽阳下脱,是以皆死。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语⾔之发,必经思虑⽽后出。⼼之元神藏于脑,凡有思虑,⼼为主⽽脑为役,是故事关探讨,则仰⾸⽽神凝,暴受惊恐,则颠眩⽽神昏。明乎此,然后可与⾔郑声、谵语之理。本条云:「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张隐庵以为因虚⽽致谵语,即郑声,并谓此下⼗⼆节,皆论谵语⽽不⾔郑声。当知郑声即谵语之重复,此特就本书推测⾔之,其理固未明也。夫热郁则邪实,病久则正虚,固当有⼀病⽽兼见谵语、郑声者,固不得谓何证当见谵语,何证当见郑声也。故下⽂但举谵语⽽不⾔郑声,盖脑为清窍,胃中郁热秽⽓上蒙,则闻见多妄。脑为神舍,久病虚羸,精⽓耗散,则游魂不归,故卧榻之旁,忽见有⿁出⼊,或骤见⼑兵⽔⽕,或途遇蛇虎相逼,似梦似醉,惊呼叫号,是为谵语。或忽在通衢,忽浮⼤海,恍惚迁变,⼀时欲归不得,⼝中呶呶不休,是谓郑声。要知阳明化燥,惟精⽓壮实者,或但见谵语⽽不见郑声。然⾄病延⼋九⽇外,神⽓外浮,恐亦有魂游墟莽之象,若不急下,往往枯槁⽽死,甚可痛也。惟见此证者,要亦不能⽆辨,均之「虚也」。⽣死之间,若死与梦,⼈⽅卧寐,神魂从泥丸出,⽇有所思⽽梦见之,即⽇⽆所思⽽梦亦见之。然稍有惊觉,即神返其舍,⽣⽓存焉⽿。⼈之将死也,神魂亦从泥丸出营,营⽽上浮,忽忽乎远逝,如叶之脱,如烟之散,则⼀去⽽⽆归矣。故同⼀神不守舍,不⾃约束之谵语、郑声关于阳热上薰者,是之谓逼,去其所逼⽽反本有余。关于精⽓内夺者,是之谓脱,固其所脱,⽽犹恐不及。是故阳将上脱,则直视谵语⽽喘满,阴液内亡,则直视谵语⽽下利。之⼆者,不下亦死,况经妄下,临证者不可不慎也。

阳明郁热上薰于脑,脑中燥热,⽬系强直,神经瞀乱,则直视⽽谵语,但见此证⽽并见喘满或下利者,何以知其为必死?盖直视谵语,原为胃中燥实之证,直视谵语⽽⼀时并见喘满,则胃中阻隔,吸⼊之⽓,⾄中脘⽽⽌,不能下达丹⽥,吸⼊之⽓,与呼出之⽓并居,肺不能容,是为喘满,其为当下,较然⽆可疑者。然《⾦匮》有⾔:「吸⽽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夫在上焦者其吸促,为肺虚⽓弱,在下焦者其吸远,为肾虚不能纳⽓,皆因中焦正⽓之虚⽽推⼴⾔之。惟呼吸动摇振振,为⽓虚形脱之实证,⽽为三证所同,然则喘满之所以必死者,亦当有此虚象。按暴病之⼈,胃有宿⾷,妨其呼吸,⼀下⽽其⽓即调,⾄于久病虚羸,呼吸之间,肩背俱动,形⽓不能相保,不下固不免于死,然骤然攻下,胃中有宿⾷⽅动,⽽⽓已上脱矣,此直视谵语⽽兼喘满者,所以为必死之证也。《⾦匮》云:「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承⽓汤主之。」盖⾮胃中燥实,胃热不上攻脑部,断不⾄神识昏迷⽽发谵语,虽在下利,其为当下⽆疑。然何以同⼀谵语,加之以直视,即为死证,盖直视在太阳温病条内,为误下液亏⽕逆上盛⽬系强急之证。今乃未经攻下,阳明燥⽓业将内藏津液,薰灼殆尽,并脑中⽬系俱燥,加以协热⽽利,迫⽔下泄,则肠胃必⽆余润。虽于攻下药中,加⼊⽣地、⽯斛、麦冬、⽟⽵润燥之品,正恐⼀杯之⽔,不救车薪。明知不下必死,其如下之不动何,此直视谵语⽽兼下利者,所以为必死之证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前半部分讲根据患者的声⾳来辨别疾病的虚实。

夫实,指阳明胃家实。邪⽓盛了,这时候就出现谵语,谵语就说胡话。因为胃络于⼼,胃⾥有燥热,燥热扰⼼神,这个⼈就要说胡话。这个谵语,说胡话,声⾳响亮,属于实证,所以说夫实则谵语。

虚则郑声,如果胃虚有热,就不谵语,⽽出现郑声。郑声是重语,重者指重复,就是说话总重复。重复之语,古⼈也叫喃之语。郑声和谵语不同,谵语说话声⾳⾼亢响亮,说的内容没有头绪,没有连贯性,胡说⼋道;郑声不是这样,郑者是郑重也,郑重其事,很恭敬,声⽐较⼩,就那⼀句话,不敢多说,这是个正⽓虚的形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分析?就是张仲景告诉我们,临床上这个说胡话,有谵语,有郑声。谵语为实声长壮,乱⾔⽆次说更短。谵语属实,郑声属虚,实则可泻,虚则不可泻,要有个鉴别诊断。

这⼀条后半部分是讲阳明燥热伤及五脏所导致的死证。

直视,眼球不会瞬动,不会左顾右盼、上下调整。凡是热性病,⾼烧的病⼈,如果⼀⽅⾯说胡话,另⼀⽅⾯眼睛不会动,这反映下焦肝肾的阴津不能上承滋润瞳孔。肝开窍于⽬,肾之精谓瞳⼦,肝肾之阴被阳明之热所伤。下焦的肝肾之阴不能向上灌注于⽬,因此就直视。

喘满是喘⽽胸满,肺被胃⽕所伤,肺阴绝了。谵语属于⼼,也属于胃,因为⼼主神,阳明胃的燥热先伤了⼼,所以就谵语;⼜伤了肝肾,所以就直视;⼜伤了肺阴,所以就喘闷。肝、⼼、脾、肾,脾胃,胃和脾有关系,五脏之阴都有竭乏,所以这个现象是不好的。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死在什么?就是正⽓、阴分太衰,⽽邪⽓特盛,这就是亡阴,是死证。从⾏⽂来看,直视放在前头,谵语不见得死⼈,就怕直视⽽且说胡话,这个问题是严重的,要注意。温病也好,伤寒也好,就怕眼睛直视。下利者亦死,直视谵语,如果不喘满、光下利,阳明胃家实谵语⼀般伴有⼤便⼲燥,现在还下利,这意味着什么?上边谵语,下边下利,这说明阴液下脱,中焦燥热太甚,阳邪要逼迫阴液,阴液下竭了。这也是⼀个邪盛正衰,预后不好。我在临床是有体会的,谵语带下利很危险。我在⼤连看⼀个病⼈,年轻⼥性,⼀⽅⾯说胡话⼀⽅⾯下利拉稀,后来这⼈死了。怎么治就治不好了,⽤过⼀甲复脉汤,也不⾏。为什么?因为下利是亡阴,阴⽓下脱,故成⽆⼰说:喘满为⽓上脱,下利为⽓下脱。总之,正⽓脱了,所以这个病就危险了。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谵语是⾥实证经常遭遇的,在阳明病⾥⾯也是⼀个主要的症候。⾥实要谵语,所以说实则谵语,谵语就是狂⾔乱语、说胡话。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句话没完没了的重迭说。狂⾔乱语不要紧,是实,攻就能好。⼀句话,⼩声⼩⽓,默默没完没了,叫郑声,这是正虚,成问题的。

我们阳明的实都是由于津虚到了⼀定的程度,所以直视者是精⽓不能荣于⽬。直视谵语,是阳明病⾥实,说胡话⽽眼球不能动了,直视说明津液不荣于⽬。喘满者死,喘满者⽓脱于上。下利者也死,虚极⽽脱,是津液脱于下也,必死,这是虚极由阳⼊阴。

所以阳明病本来是实证,实证好治,你⼀攻下就好了,这就是⽅才说该谨慎要谨慎,该放胆要放胆,该⽤⼤承⽓汤必得⽤,要是到出现谵语、直视,发⽣喘满、下利,这是延误了。遇到热病,乱⽤滋阴清热,不⾏,该攻得攻,要等到邪实正衰,就⽆所措⼿。补虚,越补越实;去病,则⼈不胜药,⾮死不可。到虚脱的时候更完了。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答:㈠张仲景论“夫实则谵语”而强调辨“谵语”的病变证机是实邪内结,上扰心神。㈡张仲景论“虚则郑声”而强调辨“郑声”的病变证机是正气虚弱,心失所养。

②怎样理解“郑声者,重语也”?

答:㈠辨识“郑声”的病证表现是语言重复,语无伦次。㈡辨识“郑声”的病变部位,或在心,或在阳明,辨证病证必须相互结合,以此才能辨清病变证机。

③怎样理解“直视,谵语,喘满者,死”?

答:㈠辨识“直视”的临床意义有三,一是肝热上扰其窍;二是肾精亏耗不能上奉;三是阳明盛热上攻于目。㈡辨识“谵语”的临床意义有三,一是在心;二是在阳明;三是在肝。㈢辨识“喘满”病变部位,在胸肺则气喘胸满,在腹则气喘腹满。㈣张仲景论预后而强调“死”,重点突出病情危重,病变部位涉及到诸多脏腑,确立治法比较难,预后不良。

④怎样理解“下利者,死”?

答:㈠辨识“下利”的病变证机是阴津被夺,阳气欲竭。㈡辨识“下利”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诸多脏腑,如肾虚不固,脾虚不升,阴津被夺,病情危重,难以救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搜狗网页
郑声及其治法
【经典】伤寒论详解209~210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210】【211】【212】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直视谵语
卷四178,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