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240条诸家解说

第240条

病⼈烦热,汗出则解,⼜如疟状,⽇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承⽓汤,发汗宜桂枝汤。

⾦·成⽆⼰《注解伤寒论》

虽得阳明证,未可便为⾥实,审看脉候,以别内外。其脉实者,热已⼊腑为实,可与⼤承⽓汤下之;其脉浮虚者,是热未⼊腑,犹在表也,可与桂枝汤,发汗则愈。

清·吴谦《医宗⾦鉴》

【注】

病⼈,谓病太阳经中风、伤寒之⼈也。太阳病烦热,汗出则应解矣。今⼜寒热如疟状,每⾄⽇晡所即发潮热,⽇晡者,乃申⾣阳明王时,故⽈:属阳明也。证虽如此,当审其果尽归阳明耶?抑或尚兼太阳也?故⼜当以脉辨之:若脉实者,邪已⼊⾥,则汗出潮热,为阳明下证,宜与⼤承⽓汤下之;若脉浮虚者,邪尚在表,则寒热如疟,仍属太阳当汗之证也,宜与桂枝汤汗之。

【集注】

程知⽈:病⼈得汗后,烦热解,太阳之邪,将尽未尽,其⼈复如疟状,⽇晡时发热,则邪⼊阳明审矣。然虽已⼊阳明,尚恐未离太阳,故必重辨其脉,脉实者可下;若脉浮虚者,仍是阳明兼太阳,便宜汗⽽不宜下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烦热⾃汗似桂枝证,寒热如疟似柴胡证。然⽇晡潮热,期属阳明。⽽脉已沉实,确为可下,是承⽓主证主脉也。当与不⼤便六七⽇,互相发明。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表证未解,⽽⽣烦热,汗出则烦热解矣。乃汗后⼜如疟状,每⽇⽇晡时发热者,此属阳明也。⽇晡,申戌之交,阳明旺盛之时也。《汉书·天⽂志》:正⽉旦决⼋风,旦⾄⾷为麦,⾷⾄昳为稷,昳⾄晡为⿉,晡⾄下晡为菽,下晡⾄⽇⼊为⿇。各以其时,⽤云⾊占种所宜。(按:⽇晡在⽇昳之后,下晡在⽇⼊之前,正申⾣戌,燥⾦得令之时也。)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表热外发,其脉浮虚,腑证⾥热内结,其脉实。脉实者,宜下之,以泻其⾥热,脉浮虚者,宜发汗,以泻其表热。下之与⼤承⽓汤,⼤黄、芒硝破结⽽泻热,厚朴、枳实降浊⽽消满也,发汗宜桂枝汤,姜、⽢、⼤枣补脾精⽽和中⽓,桂枝、芍药通经络⽽泻营郁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病⼈烦热,汗出即解,如疟状者,太阳阳明并有之。太阳篇云:「太阳病,得之⼋九⽇,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三度发,⾯有热⾊,⽆汗⽽⾝痒者,桂枝⿇黄各半汤证也。」⼜云:「服桂枝汤⼤汗出,形似疟,⽇再发者,汗出必解。此桂枝⼆⿇黄⼀汤证也。」若⽇晡所发热,则属阳明。阳明之病,⽇晡所发热有⼆因。⼀由阳衰阴盛,地中⽔蒸⽓上出之时,病⽓与

之反抗。⼀由⽇暮之时,草⽊发出炭⽓,病⽓与之化合,惟与⽔蒸⽓反抗者,不必见谵语,与草⽊炭⽓化合者,必有谵语,为其昏⽓重也。故同⼀⽇哺所潮热,⽽有胃中燥实与不燥实之别,见证同⽽治法不同,皆当决之于脉。脉滑⼤⽽坚实,则为⼤承⽓证,若脉但缓⽽不实,则为桂枝汤证。仲师⾔浮虚者,不过对上脉实⾔之,⾮虚弱之虚也。独怪近⼈遇「时以汗解,时复发热」之证,不问太阳、阳明,通谓之湿温,⽇进桑叶、菊花、银花、连翘、⽯斛、⽣地等药,即稍近⾼明者,亦不过能⽤苍术、⽩虎,药不对病,庸有济乎。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论述表⾥证的辨证与治疗。

以前讲阳明病的表证,⼀个是桂枝汤证,⼀个是⿇黄汤证。其法是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风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条是太阳之表。⼤家在这⼀点上可能不太理解,因为太阳表好理解,太阳是主表的,阳明表就不太好理解。

脏腑经络都有⼀个⾥外的问题,⼀个经证,⼀个腑证,或者是脏证,这是发病的⼀个规律。在外就叫经证,在⾥的叫腑证、脏证。六经是统⼋纲的,每⼀个病⾥都有表⾥、寒热、虚实、阴阳。太阳主表就是表纲,阳明主⾥就是⾥纲。六经病,⼀个经分⼀个病,也分表⾥、寒热、虚实。所以太阳病主表,太阳也有⾥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有虚证、也有实证。每⼀个经都是这样的,这是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想,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要抓住其中主要的思想,它有重点,也有⼀定的灵活性。

重点是什么?太阳主表,以表证为主。所以头⼀条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讲表纲。阳明病虽然也有表证、也有寒证,但以⾥实证为主。所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它的提纲⾥就叫胃家实。但是这并不代表阳明不包括别的病。讲胃家实,但不只讲胃家实,它还讲其他的病。其他的病,就是以⾥实为主的以外的病,有表、有⾥,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这样形成⼀个辨证的理论体系。这是第⼀点。

六经都有表证。举个例⼦,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到这时候怎么理解?得把前提搞清楚。⼈⾝上有经、有脏、有腑,经络实联系于体表,经络受邪就叫表,脏腑受邪就叫⾥。太阳主表,但是膀胱蓄⽔就叫太阳⾥证;阳明主⾥,阳明表证还得把它叫经表证。所以尤在泾的分类法,病有表⾥、寒热、虚实,这体现⼀分为⼆,⽤阴阳两纲来统摄表⾥、寒热、虚实的病情的变化。所以这两条,冠了个阳明病。阳明病就不是太阳病,症状不同。在太阳病⾥,桂枝汤证什么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条,是中风的提纲。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两条只指中风说的,和阳明中风桂枝汤证脉迟,汗出多,恶寒少,是有差别的。

但是,这⼀条注家很多,有的说这个病是在太阳,表邪刚往⾥⼀传,还没有到⾥,就形成了这样的⼀个证。也有的说,既然是阳明病了,阳明就是胃家实,胃家实就是⼤便⼲燥,但是它还有表不解,还有汗出,微恶寒,可以先⽤桂枝汤发汗。像太阳篇讲的那样,若不⼤便六七⽇,头痛有热者,与承⽓汤。其⼩便清者,知不在⾥,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和这个意思是相同的。这也是⼀个注家的意见。刚才我们的⼀些同志说是不是太阳和阳明合病?这些体会都是可以的,因为这个见愚见智,要不怎么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家可以体会,但是有⼀个前提这是表,可以发汗,要是恶寒少,出汗多,还得⽤桂枝汤发汗,这是没有错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如疟状」,应该是个「复」字,「复」这⾥当「反」意讲。「复如热状」,这是《⽟函》经⾥头的,它后边有注,这个应该改成个「复」字。⽇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这个「宜下之」,在《⽟函》经⾥头是个「当」字,「当下之」。脉浮虚者,当发汗。下之宜⼤承⽓汤,不是个与字,发汗宜桂枝汤。它这个改个当字可以,不改也⾏啊,这都讲得通,它改个当字呢,它下⾯⽤的宜,这个古⼈⽤字啊,它念着也顺⼝,它原来可能就是个当字,这个问题都不⼤,改不改都⾏,都能讲。但是这个⼜字,不如复字,复字当反讲。

那么病⼈发烦热,你们想想,那个烦热指的什么说的,这个是指⼤青龙汤证说的,咱们前头不讲了吗,「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汗,⾝疼痛,不汗出⽽烦躁者」,⼀般的那个表实证啊,它不那么烦躁,可是这⾥它有热啊,不汗出⽽烦躁,所以它底下搁个汗出则解,也就是⼤青龙汤证不汗出⽽发烦躁,那么⽤⼤青龙汤达到汗出,那么它这个就解了,它是这么来的。

可是解是解了,复如疟状,反⽽它就变成了这个病,像发疟疾似的,指的什么说呢,指的这个发热有定时,⽇晡所发热,⽇将暮的时候它发热,那么这个时候的发热属阳明也,这是属于专属阳明证的。脉实者,当下之,这个时候看看它的脉,如果脉实,肯定它是由表传⾥了,应该下。脉浮虚者,当发汗,那么这个呢还是表不解呢,这个根据什么呢,前头讲了,时发热,汗出者,宜桂枝汤,它也是定时发热。

这个⽇晡所发热呀是定时发热,这个桂枝汤证也是每天这个时候发热,它定时发热,⽽要汗出,这是桂枝汤证,那么这个⽇晡所发热⼜属阳明,所以在这个是两⽅⾯都可能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得辨它这个脉,如果是脉沉实⽽有⼒,肯定它是传⾥了,那就得泻;脉还浮,那还是在表,脉虚它是经过⼤发汗了,⽤过⼤青龙汤了嘛,那它津液不⾜了,当然还是桂枝汤证。所以脉浮虚者,没有明显的发热恶寒的那个表证,和阳明病的这个⾝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的这么⼀种征候,就是没有明显的那个表⾥证。所以这个脉实和脉虚是个对⽐,这个实呢,是实⽽有⼒,就是脉跳动也有⼒度,这个为之实,跳动⽆⼒的则为之虚,这个也是判断的根据。

前⾯这两句话,「病⼈烦热,汗出则解」,说明这个病⼀开始它来势猛峻的很,所以⽤了⼤青龙汤,那么⼤青龙汤它是内以清热、外以解表的这么⼀个⽅剂,发汗也相当的重。那么这个药⽅吃下去后,这个表将罢⽽将传⾥的时候,这个病就是急剧变化,那么正在变化莫测之时,这时候要是⼤夫⼀缓哪,可就变证百出啊。

所以这个治病不但要辨证,还得详审当时的病情,⼀般来说只是⽇晡所发热⽽已,还没发潮热,那是不能⽤⼤承⽓汤的。但在这个情形之下,那是不得了的,它由于⽤完⼤青龙汤后,反⽽⼜传⾥,你看看这个病,这时正在急剧发⽣变化之时,最应以⼤投⽅剂来⽌住病势,所以才⽤⼤承⽓汤,这个你往后看急下那⼏条就知道了,这个病来势是很猛暴、变化很快的。

所以这个在临床上很不容易呀,尤其是问症要详细,你不问怎么知道他吃过⼤青龙汤呢,是不是,如果⼀开始就是我们个⼈治病,当然⼼⾥⾯明⽩,可要是旁⼈已经治过的病,赶上这个时候找你来了,你不详细问是不⾏的。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答:㈠张仲景论“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而强调太阳病发热随汗出而解。㈡张仲景论“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而强调病是阳明病,辨阳明病发热随汗出而解,可解后又复发。㈢张仲景既论“病人烦热”,又论“属阳明也”的目的是突出病是表里兼证。㈣辨太阳病病证表现“又如疟状”的发热没有固定的时间,而辨阳明病之发热则甚于日晡,此乃阳明病潮热与太阳病发热本质不同。㈤辨识“又如疟状”,即病证表现有类似,辨治不能被类似所迷惑,强调治病求本的重要性

②怎样理解“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答:㈠张仲景论“脉实者,宜下之”而强调病以里证为主,里证是可下证,其治当泻下。㈡张仲景论“脉浮虚者,宜发汗”而强调病以表证为主,治当发汗。㈢辨治表里兼证,必须权衡病变证机有主次,主次矛盾因人不同,因治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确立先后用药必须根据变化的病证而选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伤寒论》学习笔记23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桂枝汤的适应症(9)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6)——太少合病之柴胡桂枝汤方证
桂枝汤条文总结
实战伤寒论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