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244条诸家解说

第244条

太阳病,⼨缓关浮尺弱,其⼈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不恶寒⽽渴者,此转属阳明也。⼩便数者,⼤便必硬,不更⾐⼗⽇,⽆所苦也。渴欲饮⽔,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成⽆⼰《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脉阳浮阴弱,为邪在表;今⼨缓、关浮、尺弱,邪⽓渐传⾥,则发热汗出,复恶寒者,表未解也。传经之邪⼊⾥,⾥不和者必呕;此不呕但⼼下痞者,医下之早,邪⽓留于⼼下也。如其不下者,必渐不恶寒⽽渴,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

若吐、若下、若发汗后,⼩便数,⼤便硬者,当与⼩承⽓汤和之;此不因吐下、发汗后,⼩便数,⼤便硬,若是⽆满实,虽不更⾐⼗⽇⽆所苦也,候津液还⼊胃中,⼩便数少,⼤便必⾃出也。渴欲饮⽔者,少少与之,以润胃⽓,但审邪⽓所在,以法救之。如渴不⽌,与五苓散是也。

清·吴谦《医宗⾦鉴》

【按】

「但以法救之」五字,当是「若⼩便不利」⽅与上⽂⼩便数,下⽂渴者之义相合。此条病势不急救之之⽂,殊觉⽆谓,必有遗误。王三阳亦云;此处五苓散难⽤,不然经⽂「渴者」之下,当有阙⽂也。

【注】

太阳病脉浮缓⽽弱,中风脉也;发热汗出恶寒,中风证也。不呕则⾥⽓和,缘何⽽有⼼下痞证?此必以医下之故也。如其不经医下,邪热⾃传于⾥,病⼈不恶寒⽽渴者,此邪去太阳,已转属阳明也。若⼩便数者,⼤便必硬,然使不更⾐⼗余⽇,⽽⽆或满或痛之苦,是仍属虚燥不实之硬,不可议下,俟之可也。如或渴欲饮⽔,必是胃中⼲燥,当少少与之以滋其胃可⽿。其或⼩便不利⽽渴者,是⼜为⽔停不化,宜五苓散以导其所停之⽔矣。盖病在膀胱,故仍治太阳⽽不治阳明也。

【集注】

张兼善⽈:⼗⽇不更⾐,⽽不⽤攻伐何也?⽈:此⾮结热,虽不⼤便,⽽⽆潮热谵语可下之证,当须审慎,勿以⽇数久⽽辄为攻下也。

喻昌⽈:⼨缓、关浮、尺弱,发热汗出恶寒,纯是太阳中风未罢之证,设⾮误下,何得⼼下痞结耶?如不误下,⽽太阳证必渐传经,乃⾄不恶寒⽽渴,邪⼊阳明审矣。然阳明津液既偏渗于⼩便,则⼤肠失其润⽽⼤便,与肠中热结⾃是不同,所以旬⽇不更⾐⽆所苦也。

汪琥⽈:⼩便数⼤便硬,仲景论中何以⽆治法耶?盖此正是仲景不须⽤药处,俟其阴阳⾃和,则⼩便渐少,⼤便必⾃出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病机在渴,以桂枝脉证⽽兼渴,其⼈津液素亏可知。⼩便数则⾮消渴矣。以此知⼤便虽硬,

是津液不⾜,不是胃家有余,即⼗⽇不便⽽⽆痞满硬痛之苦,不得为承⽓证。饮⽔利⽔,是胃家实⽽脉弱之正治也。不⽤猪苓汤⽤五苓散者,以表热未除故⽿。此为太阳阳明之并病。余义见五苓证中。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病,⼨缓关浮,犹是中风之脉,⽽尺弱,则肾⽓不充。其⼈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太阳表证未解,⽽但有⼼下痞者,此以医误下⽽成痞,⾮阳明也。如其⼼下痞不因攻下,外不恶寒⽽内有渴证者,此是太阳表解,转属阳明也。盖太阳之病,表未解⽽误下,则成痞,阳明之病,不俟攻下,⽽胃⽓上逆,壅碍胆经降路,亦成痞。⽽胃逆必呕,⼟燥必渴,胃热外蒸,必不恶寒,合观诸证,故知是转属阳明。若其⼩便数者,其⼤便必硬,然尺弱肾寒,原⾮阳旺,虽不更⾐⼗⽇,亦⽆所苦也。其渴欲饮⽔,⽌可少少与之,但以法稍救其⼝⾆⼲燥⽽已。缘其渴是⼟湿,⽽⾮⽕升,⾮⼟燥⽽⽔涸,宜五苓散泻⽔⽽燥⼟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缓关浮尺弱,其⼈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不恶寒⽽渴,此转属阳明也。⼩便数者,⼤便必鞕,不更⾐⼗⽇,⽆所苦也。渴欲饮⽔者,少少与之。⽔停⼼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此条订正)

太阳之病误下成痞者,则太阳标热陷于⼼下,⽽关上之脉独浮,是为⼤黄黄连泻⼼汤证。关上浮者,阳热在胸中故也。今⼨缓关浮尺弱,发热汗出⽽复恶寒,病不在膈上,故⼨缓。肾阳虚,故尺弱。虽关上见浮,胸中阳热独盛,⽽太阳之表寒未解。夫⼼下痞⽽复恶寒汗出者,则⼜为附⼦泻⼼汤证(泻⼼汤加附⼦,以救表阳)。不呕⽽但痞,则⼼下本⽆⽔⽓可知,故证情与⼲呕之⽢草泻⼼汤殊异。但太阳误下成痞,虽部位当胃之上⼝,要不为转属阳明,如未经误下,病⼈不恶寒反恶热,⼤渴引饮,表⾥俱热,乃真为转属阳明也。阳明病法当多汗,然⼜有肠胃⽆实热,不能蒸⽔液成汗,⽽⼩便数者,其⼤便必硬。不更⾐⼗⽇⽆所苦,虽硬不可攻之,此时津液不能上承,亦当渴欲饮⽔,但须少少与之,⽽不宜过多,所以然者,阳热少⽽蒸化难也。

惟节末「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语,则殊有未妥。盖此节所论为⼩便数⽽阳热不甚之证,设令为⽔湿中阻,津液不得上承,则以五苓散利其⼩便。中⽓既通,内藏津液,⾃当随阳上达。今⼩便既数,⼤便复硬,则其渴为津液内竭。岂有津液内竭之证,⽽反⽤五苓散者乎?愚按「少少与之」下,当脱「⽔停⼼下」四字。盖津液内竭⽽渴欲饮⽔,原不同阳明热盛者易从汗泄,必有⽔停⼼下之弊。设⽔停⼼下,津不上承⽽渴,但⽤五苓驱⽔下⾏,然后中⽓通⽽津液上达,不治渴⽽渴⾃⽌矣。太阳篇云:「渴欲饮⽔,⽔⼊则吐者,名⽈⽔逆,五苓散主之。」所谓法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总共有四个证,⼀个是痞,⼀个是阳明病,⼀个是脾约,⼀个是蓄⽔。太阳病,⼨缓关浮尺弱,其⼈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这是⼼下痞。如其不下者,病⼈不恶寒⽽渴者,此转属阳明也。这就转属阳明了。⼩便数者,⼤便必硬,不更⾐⼗⽇,⽆所苦也。这是脾约。渴欲饮⽔,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这是膀胱蓄⽔。

开头是从太阳中风来的。太阳病,⼨缓关浮尺弱,实际上就是脉浮⽽缓的意思,是阳浮⽽阴弱、太阳中风之脉。发热汗出,复恶寒,是中风之证。发热汗出,恶寒、恶风,脉浮缓,这就是太阳中风的表虚证。

不呕就是说这个病还没传到少阳。但⼼下痞怎么来的?此以医下之也,因为医⽣泻下伤了胃⽓。表邪因为误下,就构成了⼼下痞。所以这个表邪误下以后可以构成⼼下痞。这是⼀种情况了。也有如其不下者,病⼈不恶寒⽽渴,以前有恶寒,现在不恶寒,不但不恶寒⽽且还⼝渴,此转属阳明也。⼀转属阳明,那就化热了,伤津了,成燥了,所以它就⼝渴。这两个情况,⼀个是误下的,⼀个是转属的。

转⼊阳明以后,⼩便数者,⼤便必硬,⼩便频数,这也是津液旁渗,为什么津液旁渗?因为胃⾥有燥热,津液回不来,阴阳不能调和,津液不能调和,所以⼩便就偏渗⽽多,相应地,⼤便必硬。⼤便硬了就拉不下,所以就不更⾐,不能够⼤便。不更⾐⼗⽇,⽆所苦。肚⼦也不胀、

不满、不痛、不疼,可是⼗多天没⼤便了,在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个阳明病中,这个属于脾约。因为脾约就是这样,虽然不⼤便,但是⽆所苦。这是由于伤津液,肠胃燥,脾阴被约,⽽不是正阳阳明燥热成实,腑⽓痞塞,肚⼦胀满疼痛。

有变成阳明病⼝渴的,有变成脾约的,也有⼝渴,愿意喝⽔,少少与之,以法救之。过去讲的太阳病篇,脉浮发热,微热消渴,⼩便不利,前边有⼀个对⽐的笔法,发汗后,⼤汗出,胃中⼲燥,欲得饮⽔者,少少与饮者,令胃⽓和则愈。若脉浮,⼩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个和那个意思⼀样。⼝渴了,胃⾥有点⼉燥,所以少少给点⼉⽔喝,润润胃燥,可以⾃⼰好了。如果⼩便不利,这个渴者前边有个⼩便不利,如果⼩便不利⼝渴欲饮,给他喝⽔就不⾏了,因为有⼩便不利,有膀胱蓄⽔,所以就⽤五苓散。

这⼀条的意思就是在太阳病中风的前提之下,下边有不同的转归,可以有病⼼下痞,可以病传到阳明,有不更⾐⼗数⽇、⽆所苦的,也有热郁膀胱⽔蓄的五苓散证。那么这⼀条有什么意义?有的注家说意义不多⼤,就给删去了。底下这渴欲饮⽔,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就不注解、删掉了,认为这是王叔和的错简。过去⼀些注家注《伤寒论》,只要发⽣看着别扭的⽂字,就把过错推给王叔和,王叔和的⾝上受了很多不⽩之冤。

我体会这⼀条有点⼉意思,因为这⾥涉及⼀个⽩虎汤证的⼝渴,⼀个不更⾐、不⼤便⼗⽇、⽆所苦的⼀个脾约证。这个还是和阳明有关系的,⼀个是脾约,不是⼤便有燥屎,因为⽆所苦、没有腹证。⼝渴是阳明的热证,你看承⽓汤证那么厉害的燥屎,不谈什么⼝渴,只是阳明热证才谈⼝渴。底下五苓散证也有⼝渴,但是这个⼝渴是⼩便不利,有与阳明的胃燥的⼝渴相互鉴别之意。⼀个是转属阳明,⼀个就成为太阳膀胱蓄⽔,这两个是不同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是共计有这么三段的⼀个条⽂。它本来是太阳病,⼨缓关浮尺弱,⼨缓者就是津液不⾜于外,古⼈说⼨缓则为中风,就是太阳中风,那么尺弱也是⼀样的,弱则为亡⾎,就是⾎液少。那么在前头也有,「营⽓不⾜,⾎少故也,所以脉迟」,那么关浮。这个脉啊总⽽⾔之就是脉浮缓,脉浮缓弱就是太阳中风的脉。

那么它为什么要这么分呢,它也有它的⽤意的。这个关以候胃,就是⼼下部位,这个浮呢在这⾥是主热,浮它也主外也主热,也主表也主热。这个关浮呢,就是⼼下的痞,这个痞是热痞了,这个⽤泻⼼汤治疗了,它是指的这个说的,它把这个脉⽤部位来说明病理情况。

那么我们看这缓和弱的脉不好分,这个缓指脉道松弛,你看我的这个烟卷这么拿着紧,它裹的紧。如果你把这个烟倒掉⼀半你摸这个烟卷就缓,松弛,没⼒,这是对脉横向上说的,它有紧有缓。那么那个弱呢?弱它从弦上说,脉弦就是脉上下崩直,⼸弦那个弦,弹弦那个弦,有新张之弦,⼀摸上下溜直。⽇久你也不上弦了,这个弦就松弛了,就是弱了。所以这个弱啊,是冲脉上下、直向看的,这个弱是上下不紧了,这个在理上讲是有的,可是在指向上分别也很难,这个缓和弱分别很难。所以张仲景这个书,它的缓和弱是通⽤的。它说「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可它讲那个太阳中风治疗的时候,它就讲「阳浮⽽阴弱」,它就有讲个弱,可见这缓和弱在⼿相上分辨就很难。在这个理论上是有的,存在的。

那么这个脉,总⽽⾔之,它是属于太阳中风的脉,脉浮⽽缓弱。其⼈发热汗出,复恶寒,就是太阳中风的症。太阳中风,发热汗出,还恶寒。那么不呕,说明没传到半表半⾥,那就没有柴胡证。但⼼下痞,它没传少阳,胁下不结,没有胸胁苦满,可是⼼下痞,⼼下这地⽅闭塞不通,那么这种病理情况,表还没解,⽽有⼼下痞硬,这⼤概是医下之作⽤的⽑病。下之表没解,那么外邪内陷,所以⼼下痞,⼤概是这种情况,这头⼀段说的就是这个。

但是它没说这个的治疗法则,事实上这个前头都有啊。那么应该先⽤桂枝汤以解外,然后以泻⼼汤再以治痞,或者⼤黄黄连泻⼼汤,或三黄泻⼼汤,我就⽤三黄泻⼼汤机会多,这是⼀段。

如其不下,病⼈不恶寒⽽渴者,转属阳明也。如其不下,这个病⼈已经不恶寒。根据上头是发热汗出,不恶寒,只是⼼下痞⽽⼜渴,那是转属阳明了。这渴,内⾥头⼀热就渴。那么这个痞呢,它问题也不⼤,它不是⼤实⼤满,只是痞,稍有点内实的样⼦,问题不⼤。它转属阳明,转属阳明就是太阳转属于阳明,太阳病还没结束呢,转属就是并病的互释,转属也是个并病,但是太阳病将要罢了,它已经不恶寒了嘛,⼜出现渴,阳明病已显了。⼩便数者,这时候⼩便频数的厉害,那么⼤便可要硬了,虽然⼤便硬也不谵语,也不怎么的,说明⾥头的热并不太厉害,不更⾐⼗⽇,⽆所苦也。

这就是我们前头说的那个津液内结,⽽造成的⼤便硬,只是由于⼩便数⽽造成⼤便硬,虽然⼗⽇不⼤便,也不为所苦。这个⾔外呢,不可以攻。那么可以考虑⽤后⾯治脾约的⿇⼦仁丸,不过还得看病的轻重了,如果重,同时多少有点热可以使⿇⼦仁丸,不然的话那就得⽤导之之

法,像蜜煎导、猪胆汁那种法⼦。

那么假若它渴⽽欲饮⽔,那可以少少与饮之,但以法救之。少少与饮之,不要给喝的多,喝的过多⾮喘不可,它这个没有多⼤点的热,它是由于⼩便数⽽伤到津液,⽔⼀点点慢慢给,胃和者愈。渴者,这渴者是喝⽔了还渴,它是承上边的两段说的。

这个「渴者,宜五苓散」,是接头⼀段下之后,表还有热未解,同时⼼下痞,这个⼼下痞它是由于停⽔的关系,五苓散证也有的,它由于下⽓上冲,造成⼩便不利,可是这个绝对不是⼩便频数。⼩便不利微热⽽渴,那才是五苓散证,那么这个⼼下痞正是⽔⽓逆于⼼下。所以这是个简⽂,它这个为什么不详说呢,因为它通过「渴者」这两字就代表了,前头都有。

这个是承接第⼀段,第⼆段也是⼀样。要是不下也能发⽣这样的症候,病⼈有微热、不恶寒⽽渴,但是它没转属阳明,⽽且还有⼩便不利,这种渴也是停⽔不⾏的,也可以⽤五苓散。所以它就是在渴上发挥的,并不是说转属阳明、⼩便数,你还给吃五苓散,那是不对的,咱们前头讲的猪苓汤都说过了,是不是,它已经丧失津液了,你不能够再使五苓散。

我们前头也讲过那个风湿相搏的⽩术附⼦汤,它有⼀个「⼩便利,⼤便硬者,去桂加术」,那个加术,它治⼩便利,这个我当时也讲过,你看那个真武汤,也是术附为伍,因为它是这个泌尿机能松弛,不能收摄,那么使这个能让机能恢复⽽再加上去⽔的药,它反倒治⼩便利。可是五苓散不⾏,五苓散利尿相当有⼒了,⽽且这是个阳明病,真要是内传阳明,这桂枝它不治⾥热的,所以在这⾥⼤家很有争论的。

总之,我认为这个渴者是另起的,不是接着上边的,不是说少少与饮之,⽽还渴不⽌,就⽤五苓散,这个不是的,它已经⼤便硬了,你不要再给利⽔了,复利其⼩便是不⾏的,猪苓汤都不能⽤,那五苓散就更不能⽤了。这是个简⽂,它为什么不详细说呢,因为这前头都说了。你们回头看看五苓散,前头说的那些条⽂就知道了。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答:㈠张仲景既论“太阳病”,又论“心下痞”的目的是强调病是表里兼证。㈡,张仲景论“寸缓关浮尺弱”的目的是再次强调病是表里兼证,重点突出诊脉必须详辨寸关尺三部。㈢张仲景论“太阳病”而突出病证表现是“发热,汗出,复恶寒”,重点强调在表是太阳中风证。㈣张仲景论“此以医下之也”而强调辨“心下痞”的致病原因是因治不当所引起。㈤辨识“心下痞”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原来就有“心下痞”,又因用下而加重;二是原来里证不是“心下痞”,且因治而引起“心下痞”。㈥辨识“此以医下之也”的临床意义有三,一是表里兼证,以表证为主,治当先表而不当先里;二是辨里证是可下证,且因用下未能针对病变证机而导致病证发生变化;三是辨里证是类似可下证,不能用下而盲目用下,而导致病证发生变化。

②怎样理解“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答:㈠张仲景论“如其不下者”而强调表里兼证,以表证为主,法当积极辨治表证,若表证未能得到积极治疗,太阳病邪可乘夙体阳气偏盛而传入,以加重阳明病证。㈡辨识“病人不恶寒而渴者”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盛,既充斥于外,又消灼阴津。㈢张仲景论“此转属阳明也”而强调病变证型是阳明热盛证,其治当清泻阳明盛热。

③怎样理解“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答:㈠张仲景论“小便数者,大便必硬”而强调病变证型是太阴脾约证,病变证机是热迫津液偏渗于水道而不能润于肠道。㈡辨识“小便数者,大便必硬”的病证表现有类似阳明热结轻证,辨治应重视鉴别诊断。㈢张仲景论“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而强调太阴脾约证虽类似阳明热结轻证,但脾约证比较轻,并没有明显痛苦,

④怎样理解“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答:㈠辨识“渴欲饮水,少少与之”的病变证机是热伤阴津,其治可少少饮水以生津。㈡辨识“少少与之”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治阳明胃热津伤证,既可选用方药,又可选用少少饮水以生津润燥;二是阳明胃热津伤证,若饮水太过而伤胃气,水不得所化而演变为水气内停。㈢张仲景论“但以法救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六经病脉证
阳明无寒证-倪海厦注《伤寒论》(一九七)
阳明病之-成因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181-190条
第39 讲 阳明病纲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