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260条诸家解说

第260条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当热甚之时,身黄如橘子色,是热毒发泄于外。《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小便不利,小腹满者,热气甚于外而津液不得下行也,与茵陈汤,利小便,退黄逐热。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身黄,湿热之为病也。湿盛于热,则黄色晦,热盛于湿,则黄色明,如橘子色者,谓黄色明也。伤寒七、八日,身黄色明,小便不利,其腹微满,此里热深也。故以茵陈蒿治疸病者为君,佐以大黄,使以栀子,令湿热从大、小二便泻出,则身黄腹满自可除矣。

【集注】

唐不岩曰:熏黄,阴黄也,橘子黄,阳黄也。

程知曰:此驱湿除热法也。伤寒七、八日,可下之时;小便不利,腹微满,可下之证。兼以黄色鲜明,则为三阳入里之邪无疑,故以茵陈除湿,栀子清热,用大黄以助其驱除,此证之可下者,犹必以除湿为主,而不专取乎攻下有如此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七八日不解,阳气重也。黄色鲜明者,汗在肌肉而不达也。小便不利,内无津液也。腹微满,胃家实也。调和二便,此茵陈之职。

【方解】

茵陈禀北方之色,经冬不凋,受霜承雪,故能除热邪留结。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调胃实,令一身内外之瘀热悉从小便出,腹满自减而津液无伤。此茵陈汤为阳明利水之妙剂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七八日,表寒郁其里湿,而生内热,湿热瘀蒸,身上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以土湿木郁,疏泄不行,则小便不利,木郁克土,脾气胀塞,则腹里微急,脾被肝刑,土色外见,则皮肤熏黄,缘木主五色,入土化黄故也。茵陈蒿汤,茵陈利水而除湿,栀子、大黄,泻热而荡瘀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七八日,为太阳初传阳明之期。身黄如橘子色,则非湿家如薰黄之比。然阳明之中气未尽化燥,必有小便不利而腹微满者。虽黄色鲜明,似乎阳热用事,而湿与热并居于腹部,故亦宜茵陈蒿汤,使湿热从小溲而出,则湿减热除而黄亦自退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本条与第261条、262条同讲。

这三条都是讲湿热发黄的证治。一个是指表,一个是指里,一个是指一般的发黄证。

第260条应当与第236条联系起来看,那条的茵陈蒿汤没说出来黄的颜色是什么样,同时也没说腹部的症状,没说出肚子胀满的问题,光说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这条补充湿热发黄热大于湿,发黄的颜色是身黄如橘子色,身黄就像橘子皮的颜色,又黄又亮,带点儿红头,黄而明,黄而亮,不是暗黄,不是黑黄,这样才反映湿热。第二个是湿热发黄热大于湿,因为它有阳明证,口渴,腑气不利。湿热蕴郁,腑气不利,所以肚子有胀满,这个满比承气汤证腹满要轻得多,所以腹微满是一个对比之词。湿热虽然不是燥屎,也能使肠胃之气不利。湿邪凝滞,也是一种郁热在胃的反映,所以渴饮水浆。另外,肚子胀满,还有小便不利,身黄如橘子色,这样茵陈蒿汤主之。所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是偏于里的。里指胃肠而言,肚子有胀满,热邪偏大于湿。

第262条说明湿热不仅是在里,还在表,也可以发黄。这种发黄用茵陈蒿汤就不行了,所以张仲景就举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伤寒瘀热在里,瘀热是瘀热,伤寒是伤寒,就是说表邪郁遏不宣,伤寒表有邪,风寒之邪客于表,郁遏不解,因而就使内中的湿热郁积在里,外有表寒而内有湿热,这样也要身必发黄,也要出现黄疸。郁热在里这是一个问题,外感还有表邪,表邪郁遏不解,里面还有湿热蕴郁。这两个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由于表不解所以才形成湿热内凝、内郁,湿热内郁也必然影响表不解。这个病我们在临床上看见过,脉都是浮的,浑身发冷发烧,还有头疼,有一定的表证,同时出现浑身黄疸,小便也是有点儿不利,这样怎么办?就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面能够解表,内里能够清热利湿,这是一种表里双解的治疗方法,和单纯治疗瘀热在里的茵陈蒿汤不同。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很好用的,治急性黄疸刚一发现时,发冷发烧头疼,脉还见浮,效果特好。不但治黄疸,而且一方能治多病。地震那年(1976年),我在抚宁县,有个男同学浑身痒痒,一挠一条红线,在肉皮上鼓起来,挺难受,学习时也挠。后来找我看病,我一看,脉见浮,舌苔腻,小便发黄,我说是湿热在表,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原方,吃了两付就好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荨麻疹属于风湿的效果很好,所以这个方子不但能治疗黄疸有表证者,而且还能治疗荨麻疹。还有就是慢性肾炎有时尿少,这个病到重的时候就小便少,出现浑身特别痒,就是肾小球肾炎最后尿少了浑身特痒痒,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这是一个特效方。一吃这个不但身上痒痒给止住了,而且有的时候也能利一利小便,开鬼门,洁净府,开外窍,利内窍。我那女孩的老师的孩子叫王鹏,十四岁得了肾炎,尿少,西医同志说是尿不出尿,尿中的废物到了血中,所以浑身又痒痒。后来怎么治?我一看他脉浮,浑身又痒痒,我就开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吃了一出汗,就好了。所以这个方子止痒、祛湿热的效果是很好的。这个方子的药味组成就是麻黄、赤小豆、连轺、杏仁、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这些药。这个梓念子(Zī),生梓白皮这个药北方没有,南方有,我们可以用桑皮代替。

湿热发黄有在表的,有在里的。那么在表为什么能发黄?这个不好理解,所以原文说伤寒瘀热在里。就是表还有邪,表邪不解,邪气就闭郁,这时候瘀热还在里,郁积之热,湿热的凝结还在里,所以才发黄,但是它和茵陈蒿汤证就不同了。因为它是以表邪为主的,《伤寒论》条文说得不是那么清楚,结合临床,一定有脉浮,一定发冷发烧,一定有头疼,有表证,这时候小便还发黄,出现黄疸。这时候就不要用茵陈蒿汤了,还给人家用大黄、栀子、茵陈蒿,说这个方子好,茵陈蒿汤治黄疸的。那就错了,这时候要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就是这样的一个分型。一定要记住,一个是表,一个是里。如果没有表证,用麻黄连轺意义就不大了,麻黄连轺是发汗的,可以透邪外出,所以这个方子麻黄和连轺,麻黄配桂枝是辛温发汗,麻黄配连轺,这个连轺有人说就是连翘,有人说连轺是连翘根,有两种意见,现在我们找不到连翘根了,就用连翘,所以麻黄配连翘,发汗之中有解热的作用,因为连翘是个解热的药,既能解表,也能够清热,发汗来清邪热的郁结。

杏仁是利肺的,要解表先得利肺气,麻黄汤也是麻黄配杏仁,倒不见得非有喘,麻黄利肺,同时又能使肺气通调水道而又有利小便的作用。再加上赤小豆,赤小豆这个药既能够解毒,又能够解热、利湿,清热解毒利湿兼而有之,因为,表有邪而里有湿热的郁积,所以要加上赤小豆。梓根白皮就是梓树的皮,梓根白皮这个药是苦寒的,能够清热利湿,清热邪。这个药北方少,没有,现在用桑皮代替。这个药吃多了要吐,南方的同志用这个药也应该注意。赤小豆当归散治狐惑病,所以赤小豆这个药是好药。我治疗下肢湿热疼痛,现在说是关节炎,腿疼得厉害,我就有个方,湿热的关节疼,时间长了,影响到血分了,血分不利,完全用清热利湿,效果就不是太好。所以我一个是用芍药甘草汤,一个是用当归赤小豆汤,再加上仙方活命饮,再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比如穿山甲、皂刺、乳香、没药,然后再加防己、苍柏,因为赤小豆清热利湿还多少有点儿活血的作用。这个方子还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有扶中益气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子外能解表解热,治发烧,内能清热利湿解毒,有利小便的作用,既开鬼门,也洁净府。因此,湿热郁积的发黄,如果伴有表邪蕴郁不解,这个方子还是很好用的。现在不知道用了,所以我们要大力地推广。麻黄连翘赤小豆是一个很好的方子,确实管用。这是治湿热要分表里,表用麻黄连翘赤小豆,里用茵陈蒿汤。

如果这个病也不表也不里,那该怎么办?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身还发热,同时发黄,有黄疸,发热而不恶寒,发黄也没有腹满、渴饮水浆这样的里证,只是有发热又有黄疸这么一个病。这个病是介于表里之间,既不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表郁证,也不是湿热郁积在里的茵陈蒿汤证,而属于湿热的发黄,既不表也不里,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不行,用茵陈蒿汤也不对证。在这时候,张仲景告诉用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主要是清法,清利湿热之法,它不着重于泻下,也不着重于发汗。这个方子也就是三味药组成,就是栀子、柏皮加上甘草。栀子能清热利湿,能够开湿热的凝结,为什么?湿热凝结成实,粘腻不开,栀子这个药很轻灵,轻则祛实,所以在清热之中而有宣透、清宣的作用,对湿邪来说,它就比较擅长。因为湿是浊邪,非清不开,所以它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还有利小便利三焦、清热解烦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子以栀子为主药。柏皮就是黄柏的皮,黄柏苦寒,能坚阴,能够清热燥湿,苦寒坚阴,什么叫坚阴?就是热邪要伤阴的时候,栀子、黄柏使热邪不能伤阴,对阴气有一个坚定、保护的作用,还能够清热、燥湿、祛湿。栀子偏于上,黄柏偏于下,甘草偏于中焦,有和胃健脾、抵制苦寒之弊。因为这两个药都是苦寒的药,栀子豉汤咱们讲过,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为什么?栀子祛湿下行,是清热走而不守的,黄柏也是个苦寒的药,一上一下,所以加上甘草以和胃健脾,抵制苦寒之弊,使苦寒不至于伤人的正气。

这个方子在临床用得就更少了。一个栀子柏皮汤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以前对栀子柏皮汤有点儿看不起它,我也不用它。虽然也想,也背,但是没用过。有一年,我给人家治病,十几岁的男孩,就是得肝炎,黄疸指数很高,时间长了,很危险,黄疸总退不下去,在传染病医院住,找我会诊。中医一看还是湿热发黄,是热象,还应该开茵陈蒿汤。一看,人家西医同志都是注射的药,大黄注射液,茵栀黄,也用过了,再重复就没有意思,可能也治不好。怎么办?还是有热,大便还有点儿拉稀,胃口也不太好,但还有热,底下有湿热,舌苔还发黄,心里还发烦,更主要的是有一个特殊的症状,大家注意,两个脚丫子发热,睡觉两个脚丫子伸到被子外面去,两足发热。我想来想去,这怎么办?茵陈蒿汤不能用,开个栀子柏皮汤,黄柏能够治肾热,脚丫子热恐怕下焦还有热,甘草还能和中健脾,就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儿,就是被迫的,没有招儿想出来这么个招儿,我就开了这三味药。那儿有个崔大夫,是西学中的,问:刘老师,你就开这三味药?我说:是啊,栀子柏皮汤,是张仲景的方子。这个方子还就特灵,吃了黄疸直下。从这以后,我才认识栀子柏皮汤。

为什么张仲景有发汗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泻下的茵陈蒿汤,还来个栀子柏皮汤干什么?它是三纲,有汗法、有下法、有清法。凡是湿热发黄,用过茵陈蒿汤,黄疸下不来,脾胃还不太好,阴分有伏热,手心发热,五心烦躁,这时候栀子柏皮汤就效果特好。我以后就不止用了一次,用了好几次,千万不要轻视这三味药。茵陈蒿汤是菌陈、栀子、大黄,栀子柏皮汤是栀子、柏皮和甘草,一个是上焦的,一个是中焦的,一个是下焦的,黄柏是下焦的,还点儿滋阴的性质,滋阴清热,泻相火,栀子能够清心火,一个泻心,一个泻肾,都还有燥湿、清热利湿的作用,这里加上一个补中焦之虚的甘草,这样既能佐制栀子、黄柏的苦寒伤正的不利方面。另外,甘草的确还是扶正的药,还有补脾胃的作用。所以黄疸,肝炎病到了慢性阶段,时间比较长,正气有点儿虚衰了,这时还属于湿热发黄,不属于寒湿发黄,用栀子柏皮汤。这个方子是很好,可以补充茵陈蒿汤的不足。

有的注家反对这个,甚至有的大家说栀子柏皮汤的甘草用错了,是栀子、柏皮、茵陈蒿,把甘草去掉了,加上茵陈蒿。这是错的,这样的方法不赞同。《医宗金鉴》可能就提出这样的观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妙就妙在这个甘草。阳明病篇为什么有一个湿热发黄的问题?一个讲燥热,一个讲湿热,这是一个一分为二的问题。燥热是承气汤证,湿热是茵陈蒿汤证。同时还讲寒湿,寒湿提的很少,前面提几条,后面提一条,寒湿是与湿热作比较的。所以阳明病篇,阳明和太阴为表里,实在阳明,虚在太阴,正气不衰的属于阳明,正气衰、中焦阳气虚衰的属于太阴。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互相对立、一分为二地来叙述这个经的证候,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寒湿有湿热,互相相对而言地来加强辨证论治的思想。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七八天常有表传里的时候,这个书呢,你看它这个日子也不是随便写的,它都是根据一般的这个常规。这个表证四五天、五六天,大概都从表传到半表半里,这是常啊,就是一般的情况啊,特殊情形又当别论了。

那么到六七日、七八天,它都去表传里,传里的时候是这样的,由少阳病传里也是七八天的时候,由表传里也在七八天的时候。可见这个疾病的由表往内传哪,由表先传半表半里的时间最多。也有由表直接传里的,也有,你像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感冒,没有几天它是身上无力啊,高烧不退,但是它没有太阳病的表现,像身上无力,咱们这个伤寒论有「脉浮细而嗜卧」,人懒了,这就是传到半表半里,那这个时候的恶心啊、往来寒热啊、不愿意吃东西的一系列的柴胡证都有了,所以咱们用小柴胡汤,这是最恰当不过的,这个书上说的也是这种。

但是又几天了,它从半表半里进到里了,这个时候大便也干了,舌苔也黄了,那么现在用小柴胡汤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它这个既有柴胡证,也是半表半里,而且它并于里,就是少阳阳明并病了,咱们就要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两解,既解少阳,也解阳明之里实了,它加大黄、芍药、枳实,所以它这个几天,这个日数啊,也不是随便这么写的啊,这是按照一般常规。

那么太阳伤寒七八日里,这个期间,常常是它由表传里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发黄。身黄如橘子色,橘子这个深黄色了,是非常鲜艳的。它这个热的厉害,它就表现鲜艳,这个寒的这个表现就是表现这个黑褐,所以这个身黄如橘子色说明这个湿少热多。小便不利,在古人是这样子看法的,这个黄疸的发生啊,不是只有热,只有热传里就变成一个纯粹阳明病,得再有湿,它才能够发黄,所以这个是绝对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水不得行于外,它就是留于里了,留于里啊,这个热又转为里,所以这个热和水两个又结合了,为瘀热在里。

腹微满者,腹也微满了,这个腹微满,一方面是里实,因为它这个二便不利,小便不利它也是满,但只是微满,不像大承气汤是大实大满,不是那样的,这个纯粹是湿热的问题,可是热较于胜,所以它用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是栀子、大黄、茵陈这三味药组成,前头有,一方面去黄,另一面利湿,用大黄来通便去湿。那么它这个一开始也是伤寒,也看不出来它发黄,那么到七八天了,突然间发现发黄了。这个跟上段都是说的我们现在临床上常遇到的情形,一开始都像一般的感冒,以太阳伤寒的这个病证出现,那么这个开始的时候就当一般的感冒治了,现在也是,那么到后来它发黄了,那古人对这个发黄,不知道是肝炎啊胆囊里面的一些问题啊,这个他查不出来,所以中医讲辨证,现在咱们用这个很多的一种科学的这个检查的办法,古时候是没有的,但是有这种证的一个治疗是绝对对的。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伤寒七八日”?

答:㈠张仲景论“伤寒七八日”的目的是强调外邪乘夙体有湿而侵入,湿热相结随日数变化而演变为发黄。㈡辨识“伤寒七八日”的目的是突出辨治疾病宜早不宜迟,延误病情则复杂难治。

②怎样理解“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答:㈠辨识“身黄如橘子色”的病变证机是湿热瘀蕴结于内而充斥于外。㈡辨识“小便不利”是湿热胶结而不得下行。㈢辨识“腹微满”的病变证机是湿热壅滞,浊气不降,病以脘腹胀满为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发黄三方如何运用?
身黄湿热黄疸条辨
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学习笔记128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2条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