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276条诸家解说

第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成⽆⼰《注解伤寒论》

经⽈∶浮为在表,沉为在⾥。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清·吴谦《医宗⾦鉴》

【注】

太阴经病,脉当浮缓;太阴藏病,脉当沉缓。今邪⾄太阴,脉浮不缓者,知太阳表邪犹未全罢也。故即有吐利不⾷,腹满时痛⼀、⼆证,其脉不沉⽽浮,便可以桂枝发汗,先解其外,俟外解已再调其内可也。于此⼜可知论中⾝痛腹满下利,急先救⾥者,脉必不浮矣。

【集注】

王肯堂⽈:病在太阳脉浮⽆汗,宜⿇黄汤。此脉浮当亦⽆汗,⽽不⾔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也,不⽤⿇黄汤⽽⽤桂枝汤。盖以三阴兼表病者。具不当⼤发汗也,须识⽆汗亦有⽤桂枝者。

程知⽈:此⾔太阴宜散者也。太阴病,谓有腹痛下利证也。太阳脉,尺⼨俱浮,今脉浮则邪还于表可知矣,故宜⽤桂枝解散。不⽤⿇黄者,阴病不得⼤发其汗也,桂枝汤有和⾥之意焉。

程应旄⽈:此太阴中之太阳也,虽有⾥病,仍从太阳表治,⽅不引邪⼊藏。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阴主⾥,故提纲皆属⾥证。然太阴主开,不全主⾥也。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太阴亦然也。尺⼨俱沉者,太阴受病也。沉为在⾥,当见腹痛吐利等证;此浮为在表,当见四肢烦疼等证。⾥有寒邪,当温之,宜四逆辈;表有风热,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阳脉沉者,因于寒,寒为阴邪,沉为阴脉;太阴有脉浮者,因乎风,风为阳邪,浮为阳脉也。谓脉在三阴则俱沉,阴经不当发汗者,⾮也。但浮脉是⿇黄脉,沉脉不是桂枝证,⽽反⽤桂枝汤者,以太阴是⾥之表证,桂枝是表之⾥药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阴病,已传脾脏,宜见腹满吐利,腹痛不⾷诸证。若不见诸证⽽脉浮者,是脏病未成⽽但见经病也,宜桂枝发汗。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脉浮缓可发汗,宜桂枝汤,此太阳中风⽅治也。此何以决其为太阴病,以曾见「腹满⽽吐,⾷不下,⾃利,腹痛」之证⾔之也。脾主肌⾁,太阳中风,风着肌⾁⽽内应于脾,故⽤助脾阳之姜枣⽢草以发之,语详太阳当篇中。以太阴病⽽见浮脉,则湿邪正当从太阳外泄,客从⼤门⼊,还当送之使出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本条与第274条同讲。

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应后接第276条的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第274条的太阴病应后接阳微阴涩⽽长者,为欲愈。这么连接是为了结合临床和更好地理解原⽂,《医宗⾦鉴》和柯韵伯都⼤胆更改过原⽂。这两条也应该更改。

太阴中风,中风就不是中寒,中风是太阴的中风,有个范围,属于太阴经,也不是太阳,也不是阳明,也不是少阳。太阴中风的特点是四肢烦疼,烦疼就是疼得厉害。因为脾主四肢,风引末急,四肢是末梢,所以风邪中了太阴,反映到四肢部位,四肢疼得厉害,古⼈把这个叫做太阴的经表之证。脉浮者,浮就是邪没⼊⾥,譬如头⼀条的纲领证,脉都见沉迟、沉涩,不见浮。这回脉见浮了,才是太阴中风。太阳病受寒可以见浮,太阴病受寒不能见浮。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这个风邪的特点在四肢,脾主四肢,叫太阴脾的中风,风邪⼜使四肢疼痛,这是它的规律。在古代的时候就说风引末急,就有这样的⽂献记载。

脉⼜浮,怎么办?可发汗,宜桂枝汤。为什么不⽤⿇黄汤?⿇黄汤发汗太厉害,容易损伤⼈体正⽓。另外,桂枝汤有⼩建中汤的意思,它既能解肌,治四肢的烦疼,⼜能调和太阴的脾⽓,所以对太阴是有好处的,不论是表邪也好,⾥⽓也好,⽤桂枝汤都是适合的。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调和脾胃,所以太阴中风⽤桂枝汤是适合的。结合临床,出现四肢疼痛,脉浮病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受了风邪,四肢疼痛,脉浮,桂枝利关节,擅治四肢的疼痛,通阳⽽调和营卫。我们把这条作为太阴的经表之证。

太阴病腹满⽽吐,⾷不下,⾃利益甚,如果见到阳微阴涩,脉阳微,脉轻取微⽽⽆⼒,沉取⼜涩,涩者迟也,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这是⼀个脾⽓、中阳虚衰,⼜有寒湿之邪的脉象。如果这样的脉要变了,变为⽽长,我体会并不见得是长脉。⼀下⼦就变为长脉了,这也太快了。应该是阳微阴涩的脉逐渐的改变了,阳微不是那么微了,涩脉也不是那么涩了,脉逐渐地伸展开了,涩脉由阴转阳,由⽆⼒向有⼒的⽅⾯转变。欲愈也,这个病就要好了。好在什么地⽅?邪⽓退⽽正⽓复,阴证就出现了阳脉。我就是这么来体会,稍微把条⽂动⼀动,作为⼤家学习的参考。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脉浮缓可发汗,宜桂枝汤,此太阳中风⽅治也。此何以决其为太阴病,以曾见「腹满⽽吐,⾷不下,⾃利,腹痛」之证⾔之也。脾主肌⾁,太阳中风,风着肌⾁⽽内应于脾,故⽤助脾阳之姜枣⽢草以发之,语详太阳当篇中。以太阴病⽽见浮脉,则湿邪正当从太阳外泄,客从⼤门⼊,还当送之使出也。

王付【释疑解惑】 

怎样理解“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

答:㈠张仲景论“太阴病”而强调“可发汗”的重点是突出病是表里兼证,以表证为主。㈡辨识“太阴病”必须进一步辨寒热虚实。㈡辨治太阴病与太阳病相兼,在表无论是太阳伤寒证,还是太阳中风证,其治最好选用桂枝汤。㈢根据张仲景论“可发汗”而推测在表是太阳伤寒证,在里是太阴脾虚弱证,所以用方选用桂枝汤,因桂枝汤既可避免麻黄汤发汗伤阴,又可兼顾太阴脾虚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5 讲 辨太阴病证并治(2)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表证解析及方证列举
无忧山秘籍之太阴病脉证并治一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5
【《伤寒发微》曹颖甫】太阴篇 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