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287条诸家解说

第287条

少阴病,脉紧,⾄七⼋⽇,⾃下利,脉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愈。

⾦·成⽆⼰《注解伤寒论》

少阴病,脉紧者,寒甚也。⾄七⼋⽇传经尽,欲解之时,⾃下利,脉暴微者,寒⽓得泄也。若阴寒胜正,阳虚⽽泄者,则⼿⾜厥,⽽脉紧不去;今⼿⾜反温,脉紧反去,知阳⽓复,寒⽓去,故为欲解。下利烦躁者逆;此正胜邪微,虽烦下利,必⾃⽌。

清·吴谦《医宗⾦鉴》

【注】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别阴阳寒热也。少阴病,脉沉微细,寒邪脉也;脉沉数细,热邪脉也。若脉紧汗出,是少阴寒虚证也;今脉紧⽆汗,乃少阴寒实证也。因循⾄七、⼋⽇之久,⽽⾃下利,若寒实解,则脉必紧去⽽暴微,其证必⼿⾜由冷⽽反温,是知邪随利去,为欲解也。故此时虽烦下利,乃阴退阳回,故知其必⾃愈也。

【集注】

⽅有执⽈:紧,寒邪也。⾃下利脉暴微者,阴寒内泻也。故谓⼿⾜为反温,⾔阳回也。阳回则阴退,故谓紧反去,为欲解也。夫寒邪在阴⽽脉紧,得⾃利脉暴微,⼿⾜温,紧去为欲解者,犹之邪在阳脉数⽽热,得汗出脉和⾝凉数去,为欲愈之意,同阴阳胜复之机也。

程应旄⽈:脉于利后顿变紧⽽为微,⼿⾜于利后变不温⽽为温,则微⾮诸微亡阳之微,乃紧去⼈安之微。盖以从前之寒,已从下利⽽去,故阳⽓得回⽽欲解也,虽烦下利必⾃愈。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前条是亡阳脉证,此条是回阳脉证。前条是反叛之反,此条是反正之反。玩反温,前此已冷可知。微本少阴脉,烦利本少阴证。⾄七⼋⽇,阴尽阳复之时,紧去微见,所谓⾕⽓之来也,徐⽽和矣。烦则阳已反于中宫,温则阳已敷于四末。阴平阳秘,故烦利⾃⽌。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寒盛则脉紧,⾄七⼋⽇⽽⾃下利,则脏寒⽇甚矣。⽽脉忽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此为阳复⽽欲解也。虽烦⽽下利,必当⾃愈。微者,紧之反,缓之始也。⽩通汤证之脉,是阳绝之微,此是阳欲复之微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淋巴系统⽔液壅阻,不得阳⽓以和之,则阴寒隔塞不通,如坚冰积雪,久⽽益硬,故其脉沉弦⽽搏指,名之⽈紧。脉之所以紧者,与寒犯太阳之浮紧同,阴邪外迫⽽阳⽓内抗也。少阴病脉紧⾄七⼋⽇,已过⼀候,使⼀候之中,阳⽓当回,借如严冬暴寒,三五⽇必渐回暖。此证寒去利下,肠胃中凝冱积垢,与寒⽔俱从⼤便宣泄,如冰之解,如雪之消,⽽川⾕潺湲矣。阴寒不见压迫,即⾥阳不复抵抗,脉因暴微,阴寒内解,⾥阳外达,故⼿⾜反温,脉紧反缓。虽⾄发烦下利,必不⾄死,此少阴⼀证,所以阳回即⽣也。益可证前条脉微脉濇者,皆⾮温药不治矣。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论述少阴病寒去阳回⾃愈的脉证。

⽆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恶寒、⼿⾜冷、脉紧,属于少阴寒实证。如果在七⼋天⾥寒邪减弱了,正⽓有胜邪的功能了,就会出现⾃发下利,脉由紧变微,意味着寒邪不盛,⼿⾜由厥冷变成温的,此时的脉紧反去,是病要解除了。因此,这时的下利虽然伴见⼼烦,却是阳⽓可以与寒邪作争,寒邪顺着⼤便下利⽽去。这是⼀个少阴病⾃愈的过程。若寒邪占上风时,恶寒、⼿⾜厥冷、脉紧,⼜出现脉微,⼿⾜反温,下利,这是病要好了。由此可见,正⽓与邪⽓消长的关系。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前头不是讲了,少阴病不是也有脉紧的情况吗?这节是接着那段说的,那么这个到七⼋天的时候传⾥了。⽽⾃下利,就是传⾥为太阴病了,原来脉紧,⾃下利后,这个脉紧骤然间变微了,脉暴微。那么这个时候,有好有坏,如果⼿⾜逆冷,表⽰胃⽓已衰了,那是是坏象了,这个病不得了;如果⼿⾜不逆冷,不厥⽽反温,这个是胃⽓相当好呀,胃⽓还强,那么原来脉紧它没有了,这是欲解之候。

虽然烦⽽下利,⼀般这个下利烦燥是⼀个不好的样⼦,咱们治下利快了,热天是下利多,要是有烦燥同时下利,这个病都是⼀个变化莫测的时候,表⽰这个病在进展。那么这⾥的烦呢,不是坏事,不是病在发展,这个是正与邪相争⽽烦哪,虽然它烦燥⽽下利,不要害怕的,⼀定好的。

这段在太阴篇⾥也有呀,就是「虽暴烦,下利⽇⼗余⾏,必⾃⽌,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那条互参就明⽩了,这个不⼀定得是少阴病才有,太阴病也是⼀样的。这个病的邪⽓⾮常实,脉紧嘛,那么传⾥之后了,如果胃⽓亢盛,这个病邪反⽽由传⾥⽽去,所以太阴篇不是有「腐秽当去故也」,这是⾝体机能把这个病⾃然抗拒、排除了,就是解除了,这个很好。

所以说这个中医呀,古⼈「正邪交争」这句话是⼀个⾄理名⾔,正邪交争这个很合乎科学,古⼈看这个疾病呀,不是疾病⾃⼰在那进展的,它同⼈的机能交互起作⽤,就是⼈体的这个⽣理机能,⽼跟疾病作⽤,要想解除它,⽤咱们现在的话就是⽃争呀,它与疾病⽼⽃争,⼀时也不停息,这个很有道理。

咱们这个内经之所以形成,与这个都有关系的,这个要跟你们解释⼀下,这个⼈要是有了病,⼈体受了外界势⼒,它就要抵抗,没有这个本能活不下去呀,你像咱们在地球⾥这个病菌有的是呀,像这个急性传染病也是⼀样的,有的⼈他不得病,有的就得病了,这个不得病的⼈是他的⾝体机能⾮常的亢奋,⼀遇到病菌就能马上抵御它。

那么这个⽣病呢也是这样的,有了病菌了,这个⽣理机能也会想法⼦抗拒它,要解除它,可是靠⾝体这个⾃然量⼒,有时候解除不了,解除不了呀,它就反应为病状了,就形成了这个病状,这个就是咱们中医说的正邪交争。咱们再想⼀想,这个⼈体的构造都⼀样的,不是你是这样的体质,他是那样的体质,⼤家都是⼀样的,五脏六腑⼤致都⼀样,可抗御疾病限于⾃然的⽣理结构,它有⼀定的能⼒限制。

咱们随便拿脑⼦想⼀想,⼈体想要排除疾病,就这么⼏个⽅⾯,⼀个是从⼴⼤体表⾯出汗,⽤发汗的办法来解除疾病,咱们太阳病就是这样,前⾯已经讲过了,「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它就想要从⼴⼤的体表⾯以发汗的机理把病邪解除,它解除不了,所以阳⽓聚集在表嘛,⾎管⼜多,达到⼀个饱满充⾎的状态,因此脉浮⽽紧,头项⾎液凝滞样疼痛,感冒都有这样的感觉,体温⾼了,与外界的差距加⼤了,觉着有寒,咱们仔细想想这些症状是什么呢?你要看看解剖⽣理学就好了,这个⼈要发汗以前呀,第⼀个是⾎管扩张,就是⽑细⾎管扩张,所以内部体液⼤量输送到体表,⼲什么?它想出汗,⽑孔⼀开,它汗就出来了,从汗腺就出来了,那热就解除了。可是在另⼀般的这个感冒呀,形成这种太阳病的阶段呀,达不到汗出,这种准条件都具备了,所以得这个表证。

那么再有⼀个⽅⾯呢,你想⼀想,⼈体的构造呀,表不⾏,它就还想个办法,它就是⾥,⾥就是消化道之⾥呀,把病邪聚集在消化道⾥,在上⾯就吐出,在下⾯就排泄,它就是利⽤这个道理,把病邪驱除,这也是⼈具备的。咱们讲的阳明病、太阴病都是这个东西,它把这个病邪整个聚集在胃肠之⾥驱逐,达到这个⽬的就⾏,可是限于⾃然量⼒有时达不到驱除病邪的⽬的,即便下利了,这个胃肠的功能呀它反⽽⾃⼰出了⽑病了,病邪还没排出去,⾃⼰就出了⽑病了,就是所谓太阴病的这种情况。那么如果到达不到这个泄下的作⽤,就是阳明病的那种情况,这就是⾥。

那么在表之内,在⾥之外,就是半表半⾥,半表半⾥这个⽅⾯就是利⽤⼀切脏腑的机能,呼吸道呀、泌尿系呀…等等的⽅⾯把它排除,这就是咱们说的⼝苦咽⼲的少阳病那种情况,这个排除疾病在⼈体上只有这么三个⽅⾯,你想⼀想是不是就是这样。

因为疾病的反应不外就是表、⾥、半表半⾥这么三个部位,所以咱们这个辨证,它不是表,就是⾥,再不然就是半表半⾥。这个不是疾病在那搞的,这个就是⼈体与疾病作⽤,⼈体⽼想解除它,这个⼈体起个主导作⽤,所以这个病离不开表、⾥、半表半⾥。那么再来是这个机制的反应,要是⼈体的机能表现出亢奋,就是阳性证,要是这个机制的反应弱衰,这就是阴性证。

那么这个病位就有表、⾥、半表半⾥,这个证的性质的反应也不外乎两⼤类,⼀个阴、⼀个阳,所以表有阴阳,⾥有阴阳,半表半⾥也有阴阳,共六个基本类型。我们现在临床上还是这六个类型,可是它不仅是这六个单独的类型,也有这个类型与那个类型交错互见,这都有的。那么这六个类型就是六经呀,古⼈通过临床呀看到了这六个基本类型,这个很不容易,是经千难万苦总结出来的,所以咱们说的六经就是这个。

可是古⼈对它呢没法认识,限于当时的科学⽔平嘛,我们现在⽐古⼈强的多,是条件强的多,不是脑袋⽐他们强的多,所以他们就是⽤上经络来解释,那么来这经络来解释受邪发的病,这就坏了,所以就弄了⼀个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都是拿经络名给起上了,它这个害⼈不浅,但是古⼈原起它未必是这个意思,可是后世注家就在这⾥作⽂章,这就把辨证的规律给弄不明⽩了,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所以现在研究《伤寒论》的,你问他《伤寒论》怎么个辨证体系呀,说不出来,那么中医辨证施治究竟是治什么,是疾病呢,还是⾝体⾃⼰什么呢,也不知道,我认为这些地⽅要努⼒,事实上这个东西就在这⾥,它是规律性反应,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个规律性的反应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来⾃于⼈体与疾病的⽃争,古⼈的这个体会是很好的,不是疾病孤独在那进展的,它是机体与疾病两个⽅⾯的作⽤,所以古⼈说正邪交争,这是很科学的⼀名话,可是⼤家都是做⼝头禅啰,没有好好分析这个东西。

咱们讲这⼀个是扯远了,可是我说的这个很重要,这个对理解六经还是很重要的,那古⼈不对就是不对,现在有⼀帮⼈哪,对古⼈的说法不敢有⾃⼰的看法,古⼈怎么说都接受,我认为那是错的,古⼈那时没法认识呀,好⼏千年前,就是张仲景也⼀千⼏百年哪,怎么能够认识呢,限于当时科学⽔平嘛。那么他不认识不等于中医这个东西不科学,事实上它这个⾃然规律还是好、还是对的嘛,那么它错的地⽅了,我们还是跟着错?我认为不对,应该结束它。

我就认为这个六经不是这个经络,与内经中的六经没有⼀点相同之处,它这个都讲表⾥相传,内经那个讲的是六经递传,⽽且那⾥头说的是⼀⽇太阳、⼆⽇阳明、三⽇少阳,那么这三天,都可以发汗,阳明也可以发汗,少阳也可以发汗,《伤寒论》它这个书不是的,少阳、阳明绝对不能发汗,这怎么能共同呢,它不是共同的,所以这个注家呀,咬定这个经络不放,这是个⼤问题。

那么这⼀段我们讲的287条,这个不只是少阴病,⽽是凡是表证的时候,如果邪胜,那么它传⾥,传⾥这是⼀个⽣理机能,把它由⾥解除呀,那么如果暴烦下利,脉由紧反细,⽽⼿⾜反温,说明胃⽓⽐较强,那么这个不是虚脱的那种情况,这是好现象,邪去正不虚之象,所以它要⾃愈,这个跟那个「腐秽当去」太阴病那节是⼀致的东西,可以互看,研究这个东西呀,就得想,怎么把想法提⾼,对中医理论的提⾼,这个是要紧的。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答:㈠张仲景论少阴寒证,既重视辨基本脉证,又突出少阴寒证欲解的特殊表现。㈡辨识“脉紧,至七八日”的病变证机是寒邪遏制气血,经脉不利,重点突出疾病因日数而发生变化。

②怎样理解“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答:㈠张仲景论“自下利”而强调少阴寒证原来没有下利而于七八日又有下利,对此必须辨清下利是寒邪下注,还是寒邪欲从下而去。㈡张仲景论“脉暴微”而强调少阴寒证由脉紧而突出变为微,对此必须辨清脉暴微是阳气大虚,还是阳气积力抗邪而不足脉。㈢张仲景论“手足反温”而强调辨“自下利”是阳气恢复,阴寒从下而去,而不是寒邪下注;若是寒盛则手足厥冷。㈣张仲景论“手足反温”而强调“脉暴微”是阳气恢复,积力抗邪而不足于脉;若是阳气大虚,则手足厥冷。㈣张仲景论“脉紧反去”的目的是强调寒邪去,脉气恢复。

③怎样理解“虽烦,下利,必自愈”?

答:㈠张仲景论心“虽烦”的目的是强调是阳气恢复,正邪斗争,心气被遏。㈡张仲景论“下利”的目的是强调寒从下去,辨下利必验“手足反温”,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六经钤百病及《伤寒杂病论》的实用性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刻本
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看六经实质及经方发展史
陈雁黎老倾情讲述胡希恕经方医学
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核心理论特点有三个,一起来了解!
经方求真——何为六经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