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词和概念方法背后的……

现在方法论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各种造概念和方法,做个数据分析也整个方法论,做个促销活动也整个方法论。也只能从刚开始的眼花撩换,拼命吸收记录转化,再到最后面对每次换皮再换皮,一个方法接一个方法的造法只能选择随缘……

C2M、AI、VR、AR、5G、Big Data、IOT、MCN、OMO、DMP、POP...一大堆的科技新名词和术语方法点燃着天空最亮的星星,似乎从这些名词开始,未来的朝阳产业就要自己赶的风口里迎来爆发期。

就像戈登·盖葛在《华尔街2》中审视金融行业的诡谲一样: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这些高逼格的词汇意味着什么呢?


说实在的,概念方法和商业模式,少则一级,多则几级,我们最终至于究竟能看到多少级,能理解应用多少级。归根结底,能掌握的才是真正自己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在做用户运营的时候遵循AARRR模型,要做用户分级。但真要动手,很多人会纠结,怎么套呀,怎么就C端直连工厂类用户分级了:

1.头部用户、腰部用户和尾部用户改怎么去定义?

2.老用户、新用户、活动用户、活跃用户、沉默用户、流失用户有没有通用的标准?

3.用户AARRR模型一定要分成三级或者五级或者更多?

4.一定要按照上面提到的纬度来划分?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你所有的划分方法和定义标准都是要结合你运营的产品实际情况来进行的,纬度和标准都会有所区别。 划分多少层级,分为哪些纬度,比如进行标准定义?要结合产品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在做运营的时候是需要自己所运营产品下定义、划纬度、定指标。

拿到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运营项目,直接去考虑具体的方法策略和手段,比如一说做社区运营就想到我要从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这几个方面来制定策略,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思路。每一种手段和策略都会对应深层次的逻辑和思考,一定是围绕一定的目的来进行的,并不是一上来就制定大而全的策略转直接套。

滴滴、饿了么的补贴大战是手段,那么他们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认知——试用——利益——养成习惯。如果有其他更低成本的策略能够达成这个逻辑,那他们还会采用疯狂的补贴手段呢?所以一定先是背后的具体逻辑的思考,再是具体的方法策略和手段。

这就是所以为什么合理的运营方法无法直接运用于实践?因为很多方法只是对一般性方法原则的概括,是基于运营者自身运营经验基础上的共性方法提炼。而通常我们运营的产品和项目是具备个性化的。

所以简单的理解就是光知道了没有用,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意义,就叫理论联系实际,这应该是人人都能明白的道理。 也叫由行到知。

知识和芯片一样,也有一整套复杂的生态体系,外人只是看到浮出水面的表象,实操起来,很多细节,哪些东西能做不能做,可以或不能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各种参数度量的把握,不同阶段为什么会有看似前后矛盾的操作,等等。这一切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慢慢磨合,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备的方法论体系。

方法积累就像一个多维度网络的搭建,在网络彻底贯通之前,是无法预见哪些链接会对最终贯通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但要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现有的任何运营方法论都是可以去通过时间验证、质疑或者被推翻的。

各个维度的不断测试和延伸,各种冗余的不断积累,才会在某天实现贯通为自己的方法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你学了这么多运营方法论依然做不好运营?
演讲实录丨桑文锋:商业是一门技术
产业互联网增长方法论:从价值链升级到持续交付
企业运营框架
如何进行用户运营?四个维度建立用户运营方法论
“底层逻辑”这个词儿,最近在我们团队里热得发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