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晋风云(四)——九曲黄河第一镇

一大早从平遥出发,乘车约三小时后到了碛口,未入古镇,先去了李家山。

李家山不是山,而是一座古村落。它位于黄河沿岸,隐于距离碛口古镇约五里处封闭的大山深处,已有数百年之久。相传最早有李姓人在此开荒,故得名李家山。

当年碛口商贸繁荣,经商于碛口的商人不能携家属于身边,苦于经年不能与家人团聚,故赚了钱的商人就在古镇的南面依山建起一孔孔窑洞,安置家人,这整座村落就是当年碛口商人的家属宿舍。

当代中国美术大师吴冠中先生曾几次来到李家山采风,他说:“这里从外面看像是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李家山古村落也与黄土高坡、湖南张家界一起被称为吴冠中先生一生中的三大发现。


沿山路盘旋而上,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只见整个村庄坐落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上,一排排大大小小风格独特的窑洞依着70度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气呵成又灵活多变,从沟底一直漫到山顶,多达十一层,有如布达拉宫般的壮观恢弘,极具视觉震撼效果。


李家山的地形十分奇特,为“两沟四面坡”,形如展翅欲飞的凤凰,村内两条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为凤凰头,而两沟外侧的山坡则是凤翼,这些窑洞依凤身、两翼而建,沿山壁呈阶梯状分布,层次分明,下一层窑洞的屋顶就是上一层窑洞的院子,形成一座独一无二的“立体村落”。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窑洞大厦”。


几百个窑洞院落像一朵朵花儿散落在四面坡上,多一朵则显得拥挤,少一朵则显得空旷,恰到好处地绽放异彩。看似随意的布局,却包含着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它完美的结合了山脉的坡度与走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水的共生与和谐,凝固成一幅独特壮观的西北风画卷,令人赞叹不已。


窑洞之间由坡道与台阶相连,顺小径下到村里,看见一家窑洞客栈的墙上挂着一条横幅广告,写着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1976年与1989年先后两次在他家住过,这里就是原来的西财主家。

当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修建起精美的窑洞院落。

由于地形的关系,李家山被自然分为凤身和左右翼三部分,东财主家建在凤身上,西财主家则建在凤的右翼上,两家各自在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暗暗展开了一场“工不厌精”的较量。如今,西财主家的这家客栈还蛮有名气,上了央视,甚至还上了国外的旅游杂志。


李家山的窑洞门前一般都有院落,一些大户人家甚至有两进、三进院落,宅院四周多建有围墙,看到一户人家的院墙上镶了一长溜大大的瓦缸,独特又美观,颇具乡村特色。


这里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石头砌成的房屋、道路都保留着原始的风貌。比比皆是的砖、木、石雕做工精细,装饰讲究。


李家山民风纯朴,在这里走村窜户,家家院落大门敞开,可以随意出入,不必征得主人同意。栅门虚掩,院内空,阳光下,只有篱笆墙的影子依旧那么长。


走进一户人家,宽敞的院落里阳光明媚。李家山的窑洞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是豪华的清代建筑,有的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而这种带四合院的窑洞,是李家山最典型的建筑式样,它将北方的明清砖瓦民居与西北窑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古典的建筑和荒蛮的山野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构成了李家山的独特之美。

站在院子里细细看去,发现窗户上糊的还是麻纸,倒不是玻璃不好用,而是从保暖的角度出发,麻纸是更好的选择。


轻抚院内的石磨,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光阴在磨盘中流淌,却磨不平山里人家那独特的味道;岁月在砖石上凝固,于寂静中闪烁着亮丽的色彩。


院中,一颗大树拔地参天,见证了这里曾经的风风雨雨。倚树,凝望,山村的古朴与宁静仿佛是一架滤尘器,滤掉了尘世的喧嚣与浮华,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单调但纯净的天地。


出院门,看对面山坡上的层层窑洞,有一种似曾相识感,这里与敦煌石窟的布局有相通之处,只不过一个是山前多佛窟,一个是坡上尽人家罢了。这些古老的窑洞,历经百年时光洗礼,或破败,或荒凉,但始终是黄土高坡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沿着高高低低的小路走到了东财主家,然而大门紧闭,不能一窥院内究竟。即便如此,光看屋脊上的龙形脊, 屋檐下的精美木雕以及很少见的龟背造型的石壁,精雕细琢之程度无不透露出当时大户人家的华丽讲究。


远眺,沟沟峁峁,山山梁梁,刻录着岁月的沧桑痕迹。吴冠中先生曾说那些黄土山峁,酷似沉睡着的雄虎,并据此创作了《群虎图》,成为他的得意之作。


近看,梯田层叠。这一幅幅大地的雕塑作品,是村民们辛勤劳动的杰作,虽然土壤贫瘠,但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人家仍旧生生不息,历代繁衍,彰显着生命的光辉和韧性。


黄土高原上特有的黄色和错落有致的窑洞民居,在一片蔚蓝天空的掩映下,在无数木格门窗的点缀中,给人一种泼墨山水画的美感,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丰厚的黄土民俗和黄河文化。


和许多山村一样,如今的李家山,也是十院九空。李家山目前有200多孔窑洞,户籍人口1000多人,但是真正住在村里的只有五六十人,年轻人都出去闯世界了,只留下老弱妇孺坚守着祖辈留下的窑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子里很安静,几乎看不到人影,也寻不见商业气息,只有几个老妇人挽着小篮子向我们兜售着自家产的红枣。这里缺水,而枣树属于耐旱植物,所以村里随处可见枣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此。


李家山没有自来水,全村只有几家开客栈的用水泵从山脚的一处水井中取水,其他人仍旧需要每天挑水上山。这里有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最原始的生活状态。

李家山至今没通公交车,位置偏僻加上交通不便,使得这个地方数百年来不为世人所知,在吴冠中先生发现这里之前,一直是李姓后人远离世事、安守薄田的僻静山村。正是因为封闭,这里才成为晋陕边界偏僻大山里一处昔日秘境;正是因为封闭,这里才保留了几百年的古朴风貌,成为黄河岸边贫瘠的黄土高坡上一座建筑艺术宝库。


李家山那典型的黄土地貌,那独特的自然环境,那层叠的窑洞老屋,那浓郁的黄河风情,那淳朴的百姓人家,是喧嚣繁华现世中的另一个世界,美得简单而纯粹。


从李家山下来,前往碛口古镇。路边,一面墙上,用红枣串成一幅巨大的丰收图案,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


不多会,就到了碛口古镇。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之南。碛,在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水中沙堆,黄河最大的碛当属壶口,黄河第二碛就是碛口古镇的大同碛,古镇也因此面得名。大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有“黄河行船,谈碛色变”之称。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船筏难以通行,南来北往的货物只有在这里进行转运,因此这里成了水陆运输中转的中心,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催生了诸多的商号、货栈、钱庄、镖局和客栈,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是晋商发祥地之一。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时近中午,去了一家黄河边的饭馆。墙上挂着的红枣、花馍和玉米,还有那印花土布的门帘散发着浓浓的地方风情,也让我对这里的地方风味充满了期待。


到了山西,自然要尝尝杏花村的汾酒,品着酒,不由就想起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山里土鸡、黄河鲤鱼、手擀面条……让我大饱口福。


饭毕,开启我们的古镇游。古镇还保存着许多原汁原味的老建筑、老街巷。饭馆旁边不远处就是四和堂,紧靠碛口码头,创立于道光初年,因其购建之初为四份银股,故名“四和堂”,一直经营粮油营销,久盛不衰。鼎盛时期,有“窗泊百舟、门走千驼”的景象。

1940年八路军120师在四和堂原址投资开办了“新华商行”,专营过载货物的运转,繁荣了边区经济。全国解放后,四和堂演变为碛口粮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粮站乔迁,四和堂改建成“碛口客栈”。想来,当静静的夜晚,旅人卸去一天奔波的疲惫,在冬暖夏凉的窑洞,端一杯香茶,清心养神,听黄河波涛,声声入耳,该是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吧。


走进青砖铺就的小巷,阳光投下半明半暗的影子,野草在墙头摇曳生姿。小巷寂静无人,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厚重。


上坡,到了天聚隆。天聚隆兴建于乾隆年间,几易其主,一直开的是油店。当年,碛口古镇仅油铺就有30多家,正如民谣所说:“碛口街里尽是油,油篓堆成七层楼,白天黑夜运不尽,三天不拉满街流”。至今,天聚隆的大门上还粘着一层厚厚的黑疤,这是当年搬运工成年累月用油手摸上的,它是苍桑岁月的记录,是当年碛口繁荣昌盛的见证。


碛口古镇的街道和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主街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十三条小巷,就山依势,错落有序。主街按功能划分为三大区,即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的西市街,以银行等处事性行业为主的中市街,以骆驼骡马运输店为主的东市街,密布着四百余家店铺。如今,虽繁华不再,却面貌依旧。


西市街上的广生源是晋西首富陈氏三兄弟在碛口的商号之一,以经营京广杂货为主,当地人也称“洋板货”,主要有洋市布、洋瓷盆、洋烟袋、洋火柴、洋肥皂等等。广生源的一层是面临二道街的三孔座底窑洞,当时是屏门敞开式店肆;二层主体建筑向东面临正街,靠街为屏门式铺面;三层可存货或栖身,中间大门进去是四合院,正窑加楼房,左右有厢房,其设计高雅殊异,建筑工艺精湛。那时临县县城都还没有三层楼,这算得上是碛口镇上很讲究的店肆了。


走在石板路上,脚下踩着的是厚重的时光,曾有多少富甲一方的人从这里走过,又有多少讨生活的人来到这里。


看到一家店前砌着高高的台子,都快遮了半个门面,这里原来是骆驼店,高台是为了方便给骆驼装卸货物。当年的碛口是水陆转运中心,西北的粮、油、盐、碱、皮毛、药材等土特产品由船筏载运至此,再用骡马、骆驼等畜力驮运至吴城,由吴城转运汾州、太原乃至津、京、汉口等地。回程时则将棉布、绸缎、丝、茶、烟酒、日用工业品等运到碛口进而转销大西北。因此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骆驼叮当响,船家夜夜忙。商贾满客栈,碛口赛苏杭”之谚。


前行,到了十义镖局。镖局是随着碛口的商业繁荣、大量的商品贩运及银票往来应运而生的。十义镖局是由碛口西头村人王泰勇与马明贵等十位结拜兄弟开设的,这十位兄弟个个武艺高强,据说在一次押镖途中,马明贵一人独战十名悍匪,毫无惧色,直至匪徒全逃。此后,只要插上十义镖局的旗,方圆几百里是无人敢打货物主意的。镖局的窗户上有用粗铁丝织成的网,这是最原始的防盗窗。


转角,墙边,几个大大的醋缸在阳光下飘着淡淡的醋香,山西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说来也怪,平时在家几乎不吃醋的我,到了山西这几天却每天都要尝点醋,可见山西陈醋名不虚传了。


街巷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的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虽已斑驳失修,却风骨奇峻,尘土掩盖不了精美的墙瓦、雕花和这里曾经的兴旺,诉说着古镇的风月无边。


古镇依旧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那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几乎囊括了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因而碛口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街边,镇上的居民晒着太阳、聊着天、打着牌,在这儿生活的人们如今依然守着不紧不慢的生活方式,各自过着平静的生活,不急不燥,保持着质朴的生活形态,古镇没有了往昔的繁华喧闹,显得安静而悠闲。


街旁,一条小巷,从清末到抗战前夕,每逢旧历新年,这里便是年画的天地。跑生意的人从天津、北京、上海贩回洋画,悬挂在这宽敞又背光的墙壁上出售,有“胖娃娃”、“洋姑娘”,也有戏剧中的人物等等,有钱人家买洋画,穷苦人家看花红,因而每年腊月这里年画满巷,人潮如流,热闹非凡,故得名“画市巷”。巷中,一位老人步履蹒跚,仿佛带着旧日的时光迎面而来。


不远处,“祥记烟草”的店铺很是醒目,当年这是民国大财阀孔祥熙的产业。碛口人吸“洋旱烟”(纸烟)始于清宣统年间,祥记烟草碛口分公司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公司出售的卷烟有“单刀牌”“大婴孩”“粉锡包”等。当时碛口的烟民不少,除吸旱烟、水烟、潮烟者外,四百多家商号里的客商吸“洋旱烟”者大有人在,因而“祥记”的生意非常兴隆。中国烟民众多,时至今日,烟草的生意似乎一直都不错,烟草企业皆是利税大户,不知这是幸还是不幸。


阳光下,斑驳的石墙,晦暗的砖瓦,布满了岁月沉淀的痕迹。碛口,是属于慢行者的,走在街巷里,慢慢感受、品味着峰回路转的时光记忆,韵味悠长。


穿过狭窄的依山而建的小巷,路边有一盲人拨着三弦,和着他那粗壮洪亮而略有沙哑的嗓音弹唱着碛口的古往今来,前世今生,繁华与落寞。


向上,就到了黑龙庙。黑龙庙高踞卧虎山顶,是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明代,后又多次增补修缮。门上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形象地概括了碛口当年的地貌与繁荣景象。黑龙庙大殿正祀龙王,左右分祀风伯、河伯,传说是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也是船家供奉的保护神。


大殿对面是一戏台,戏台有三奇:一是奇异的三空舞台,视野广阔,宏伟壮观;二是罕见的左右看台,今称包厢,古代戏场,实属罕见;三是音响奇特,古无扩音设备,却声音远扬,十里之遥,清晰悦耳,就连黄河对岸陕西的村庄也能听得清楚,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


站在黑龙庙远眺,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凝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俯瞰,碛口古镇全貌尽收眼底。远处,大山巍峨壮观,黄河奔流不息;近处,屋舍鳞次栉比,小径蜿蜒曲折。滚滚黄河水见证了古镇的兴衰沉浮,厚重时光与雄浑黄河在这里交错。


坐在黑龙庙前,想昔日古镇商船如织、帆樯如林、人声鼎沸的情景,忆当年毛主席在碛口率军东渡黄河,转战西柏坡,指挥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有着说不完的心绪,道不尽的情怀。



下山,领队带我们去吃碗托。碗托是山西传统面食小吃,因其形状而得名。是将荞麦面加水打成糊状,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再将它用小刀划开,浇上醋、蒜、秘制油辣椒,即可食用,吃起来筋软耐嚼,香醇可口。好奇于它的制作,特意跑到厨房去拍照。


品过碗托,离开有着“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的碛口古镇,前往陕西,继续我们余下的行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镇|碛口古镇,九曲黄河第一镇,寻找遗落的古老梦境
山西小布达拉宫碛口李家山村
李家山,古商道的繁荣与沧桑
碛口,北方的神·气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
山西,碛口李家山村,西湾村
探访山西古村古镇(19):李家山村一一凤凰展翅的民居和居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