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主之城,饕鬄盛宴:解密糖与“0糖”背后的故事

盘点刚刚过去的2021年,“0糖”饮料的赛场上似乎格外热闹。

前有东鹏、康师傅等头部品牌,纷纷上线“0糖”、“无糖”概念茶饮,入局“0糖”产业试水,共分蛋糕;后有“0糖”界网红元气森林,因其乳茶产品标识出现误导性消费,让“0糖”市场口碑直下,“巨龙”翻车。

尽管争议不断,但《健康中国饮料食品减糖行动白皮书(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中仍显示我国“0糖”占有率仍从2019年的2.85%升至2021年的4.07%。并乐观预测,在2027年我国“0糖”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76.6亿元,未来数年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伴随着高关注度和高增长率,现实问题来了,糖到底有没有“罪”?真的是越少的糖就越健康吗?“0糖”又是不是智商税呢?现在真的是得“0糖”者得天下了吗?

糖瘾≈毒瘾?

十几年前,内分泌学家Robert Lustig发布的一段将近90分钟的视频,改变了数百万人对日常饮食中糖的看法。

视频中,Robert Lustig为“过度摄入糖类会导致慢性代谢疾病”的提供了依据。

虽然对于“在糖类添加剂除了提高食物的卡路里没有任何其他益处上”这一观点,仍存在争议。

但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消耗的糖量与代谢综合征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代谢综合征作为导致心血管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很难不被社会关注!

那些肚子不饿,却想吃甜品的下午;

那些明明不渴,却需要奶茶解决emo的深夜;

那些陷入焦虑,需要疯狂地靠吃高糖食品来弥补坏情绪,寻找短暂释放的时刻。

None of this is your fault。

糖瘾难戒并不是因为缺乏意志力,糖瘾本质上是一种神经紊乱。

因为高糖食物刺激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就像可卡因等成瘾药物的机制一样。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实!实际上我们对糖上瘾的生理机制和毒瘾极度相似,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

大脑中的中脑腹侧被盖区(VTA),是主要是释放多巴胺的部位。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会产生多巴胺并激发相应的动作电位,使多巴胺从神经元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多巴胺与相邻的神经元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在其中产生信号,从而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也就是说,糖能激活口腔中的甜味感受器,使大脑释放一种名为“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而多巴胺可以在大脑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让我们开心起来。

但因为多巴胺的奖赏作用主要见于大脑中与愉悦和奖赏有关的区域,所以奖赏机制会主导着我们的行为,驱使着我们去重复一些导致多巴胺释放的举动,例如吃糖。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都提到过,成人每天糖的摄入量以25克为宜,最好不要超过50克。一些特殊人群更是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世界卫生组织还曾经发布“限糖令”,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禁止加糖!

那么另一个极端来了,真的是越少的糖就越健康吗?

其实,不论是大脑还是红细胞,亦或是神经系统,都需要血液中的葡萄糖来供应能量,这也就是意味着,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必要的存在,所以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过于片面的。

但过量吃糖会导致的癌症、肥胖、高血压、痛风、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去也如同悬颅之斧。毕竟据统计显示,与30年前相比,现在中国人糖摄入量增加了5倍以上了。

也正是,在我们纠结糖的“甜蜜”or“危害”时,“0糖”概念随之水涨船高。

但是“0糖”真的能满足人类既享受甜蜜又不担心长胖的担忧吗?

答案是否定的,必定我们的大脑比它自己想象的更加聪明。

吃甜食能让人感觉心情愉快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它能刺激大脑奖赏通路分泌多巴胺。但代糖只能激活大脑中的初级味觉皮层,所以也只有真正的糖才能激活食物奖赏反应的各种大脑中枢释放多巴胺。

也就是说摄入代糖,并不能给你真正的快乐。

而且还有研究发现,在大脑奖赏中心里,甜度与热量是一个整体,当大脑发现甜味和实际卡路里不符时,会增加糖的适口性,会让人感觉甜食更加好吃,并且驱使你消耗更多食物来补偿。

换句说喝多了代糖饮料就会更想吃甜食,也就会更容易长胖。

文/达尼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根本停不下来!研究称人们吃含糖食物会使大脑上瘾
神经科学博士:少吃为什么不能替代运动?
对甜食上瘾?到底是事实还是谎言?
大脑是如何记忆快感的:对成瘾的影响
糖瘾、烟瘾、酒瘾、零食瘾、游戏瘾、背后竟是多巴胺在作怪
女人迷恋甜食的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