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2023年度考古工作新收获






遗址概况



东垣古城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地带,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北部,滹沱河南岸。遗址面积2.76平方公里。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于1956年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被发现。1963年省文物部门在遗址调查时发现大批燕、赵两国刀币和西汉时期的半两、五铢钱范以及铸币作坊等遗存。1980年,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东垣古城遗址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2004年省文物部门配合基本建设勘探时发现城垣垣基,2012年确定了东城垣总长,并进行了局部解剖工作。2018-2021年河北省与石家庄市文物机构陆续对东垣古城遗址开展了区域勘探工作,但始终未能围绕遗址整体实施全面调查、勘探工作。

遗址勘探与发掘工作



2023年,为配合东垣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启动全面考古调查勘探,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遗址博物馆拟建区域展开考古发掘工作。勘探和初步发掘工作结果表明东垣古城遗址地下遗存分布非常丰富,包括城门、城垣、路网、大型官署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区等反映城市运行主要功能的遗存均有发现。

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勘探总平面图

2023年考古勘探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发现遗迹总数337处。其中官署基址区4处(由29处相连单体夯土建筑遗迹组成)、夯土建筑基址8处、夯土墙2处(共4段)、夯土城垣1道(共7段)、城门2处、城壕1道(共4段)、道路27条(共41段)、水系11条(共27段)、居住址6处、手工业作坊31处、水井20口、灰坑216个、墓葬8座,遗迹丰富多样。

城垣始建于生土之上,由黄褐色黏土混合深褐色黏土夯筑而成,土质致密,夯层明显。城垣保存状况较差,探明部分大多仅剩基槽,其剖面呈倒梯形。城壕剖面呈“U”形,城壕与城垣间距约17米。城壕内部堆积可分为三层,第三层淤积层深黑褐色淤土内含有白色螺壳。

确认城门为南城垣东门和西城垣南门,疑似东城垣南门1处。2处城门均宽约11米,进深约13米。均为单门道城门。

城内西南部、中部、东北部、南部均发现有古河道、水渠、水门等遗迹,其中城内西南部古河道呈西北-东南流向,均宽20米,河道残长648米,距地表深5.6米。年代应与城市始建年代相符,约在战国秦汉时期。该河道应与早期滹沱河关系密切。

东垣古城遗址博物馆拟建区域地层示意图


城内路网体系的是本年度考古勘探的重要发现。城内发现有“三纵三横”路网体系。纵向(南北向)道路已探明两条(另外一条为古河道冲毁),南北中轴线道路残长362米。横向(东西向)道路探明三条(部分区域为现代建筑和垃圾压占),东西中轴线道路残长1142米。纵横主干道均宽10-12米,厚度0.4-06米。主干道两侧存有路沟,路沟均宽约10米。

大型集中建筑基址的发现凸显东垣古城遗址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夯土基址集中分布于城内中北部,其中一处基址基础保存较为完整,东西长238米、南北宽143米。基址外有夯土墙围绕,夯墙南墙已探明残长333米,东墙已探明残长345米,均宽6米。基址性质应为官署建筑基址,年代约为战国秦汉时期。

城内存在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城内东南部和西北部,主要遗迹为窑址。在东南部手工业作坊区附近发现密集居住址遗存,居住址遗存主要表现为瓦砾堆积。同时还发现与居住址密切相关的道路遗存。

瓮棺M5


城内墓葬发现较为零星,主要为战国两汉时期瓮棺葬及东垣古城城市废弃以后,逐步形成的唐宋时期墓葬,均为小型墓葬。主要分布在城市东南部及中北部。

此外古城内还发现与古人生活密切相关遗迹,如水井、窖穴、灶、灰坑等近百处。

出土陶纺轮

2023年考古发掘区域位于东垣古城遗址东南拟建遗址博物馆区域。此次发掘工作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发掘面积168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200余处。

云纹瓦当


本年度发掘区包含了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即西汉和东汉时期,主要包括灰坑、道路、房址、冶炼炉、灶址、墓葬、水井等两汉时期遗迹。出土可复原文物258件。陶质文物主要包括生活类用具、建筑类用具、手工业用具等,其中生活类用具有盆、罐、盘、碗、内足炉、陶钵、陶甑等;建筑类用具包括瓦当、筒瓦、板瓦、井圈、陶构件等;手工业用具有纺轮、制陶工具、钱范等。铜器主要为铜镜、铜带钩、铜箭镞、铜环、铜簪、铜器盖、铜饰件、铜钱等。铁器主要包括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具,其中农业用具主要为铁犁铧、铁斧、铁铲;生活用具主要为铁熨斗、铁钩等。骨质文物主要为骨簪。石质文物主要为石纺轮、石锤、磨石、石臼等。

本次发掘发现最丰富的遗迹位于③层,③层为两汉时期文化层,是该遗址最为繁荣时期。灰坑分布密度很大且种类多样,遗址出土的灰坑有些明显是遗址主体废弃以后人群活动形成的垃圾坑及建筑瓦砾堆积坑;有些灰坑深度超过2米,且包含物较单一,只在灰坑底部堆积包含有陶片及动物骨骼,或有祭祀坑的性质。路网的发现反映了东垣古城遗址两汉时期的城市交通情况。

初步认识



东垣古城中北部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很可能是秦代恒山郡郡治、两汉魏晋时期恒山国及真定国官署区所在。在大型建筑基址北部发现有一处高台建筑基址,这一高台建筑很有可能是先秦时期宫殿高台建筑的延续,“高台榭,美宫室,自鸣得意”(《史记·苏秦列传》),同时还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既便于瞭望,又利于防守。

除官署建筑外,城内仓储、手工业作坊、民居里坊等在城内的布局也同样重要。东垣古城城内陆势较为平坦,道路平直,而纵横交错的路网也将城区划分为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的功能存在着差异。经过此次勘探工作发现,东垣古城存在较为明显的功能分区。

通过2023年度全面考古勘探和初步发掘工作,结合历年考古工作及文献资料,初步探明了东垣古城的城市基本形态和空间布局,了解了东垣古城的城市规模、尺度和要素。东垣古城属于太行山东麓冀中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最高等级中心城市之一。始建于战国,经过战国至西汉、东汉、魏晋时期多次大的修筑、扩建、改建,主体年代在两汉时期。两汉时期也是东垣古城最繁盛的时期,魏晋以后逐渐衰落。

东垣古城遗址2023年度考古勘探发现的“三纵三横”路网体系与大型夯土基址群的城市布局,增添了学术界对战国到汉代郡国城市制度的新认识。年度发掘出土的建筑遗迹与手工业遗迹,补充了石家庄地区两汉时期生业形态的相关认识,对认识当时该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东垣古城是近年来石家庄市开展先秦两汉时期工作规模较大、发现较为丰富的城市考古遗址,本年度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为冀中南地区城邑考古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执笔:刘国宁 石博天 李鹏为 佘俊英


                            

诚征巡展单位,
携手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编辑 | 张小筑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学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取得新进展
首次发现!寿春城遗址考古取得重要突破
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发现汉代古城 曾有大量人口居住
快看!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唐代帝陵陵园形制的发展与演变
安徽濉溪临涣城址考古勘探及发掘获重要成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