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念江山,一念菩提》——王者之心


从欧查古堡出来,紧赶慢赶赶到位于印度中部恒河流域中央邦博帕尔的桑奇大塔,天已漆黑,景区已关闭,经交涉未能获准破例进入。专家们长吁短叹深深惋惜含恨离去,就差捶胸顿足了。我则懵懵懂懂,无知无畏,既然不了解,也就不足惜。

后来才知,考察佛教源起,有两个重要的早期佛教文化遗址——鹿野苑和桑奇大塔。特别是美术史上别具价值的桑奇大塔,是不可不去的一处重镇。而此行,恰恰都错过。所以,我跟犍陀罗佛像的缘分,是后知后觉,“情不知所起,竟一往情深”。

据了解,桑奇大塔这里有一根阿育王石柱。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这种纪念碑式的圆柱,这些以狮子、莲花、法轮和佛经铭文组合的石柱,成为孔雀王朝的重要标志,甚至在今天,又成为现代印度的国徽。同时,他还大量修建了一种叫窣堵波的佛教建筑,如今残存为数不多,桑奇即是典型代表。

早期佛教对佛的形象的描绘并不落于人形,多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佛迹象征性表现。窣堵波即是一种覆钵状的佛塔,供信众绕塔礼拜。在阿旃陀早期石窟看到过其形制,威尔士博物馆也有完整的复制。没能观瞻桑奇大塔,却在印度国博曾见到桑奇大塔的石质构件,是一只狮子和一些浮雕板,也算小小弥补。

佛陀释迦牟尼生前活跃于印度恒河流域,并未踏足过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佛教渗透扎根于后来诞生佛像的犍陀罗地区,就是得益于这位印度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君王。公元前268年,阿育王在祖父建立的基业之上,征服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当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建立起空前繁盛的孔雀王朝(为啥叫孔雀王朝?因为他祖上是养孔雀的)。即位之初的阿育王,征战沙场,杀戮无数,传说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通过武力他坐稳了王位,基本完成统一大业。彼时,人称“黑色阿育王”。

直到七年之后,南部一场战争成为他统治生涯的转折点。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统率大军远征孟加拉湾沿岸的南印度强国羯陵伽国,所向披靡,在这次战争中俘虏15万人,杀戮10万人,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印度全境得到统一,建立了印度史上第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央大帝国。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停止了血腥的大肆杀戮,终其余生弘扬佛法,完成了由“黑色阿育王”到“白色阿育王”的华丽转身。

对于这个重要的节点,电影《阿育王》是这样煽情描述的:阿育王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屠杀场面心有余悸,而他心爱的女子正是羯国公主,昔日的情人成为战场上的死敌,万般虐心。血洗羯国后,阿育王感到罪孽深重,幡然悔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剧情设计够好莱坞。

关于阿育王为何择佛教立为国教,是否因为爱情,关于政治家是否有爱情,我曾以小女人之心反复忖度过,甚至以爱情的名义自以为是地写过一个关于唐代大明宫的纪录片剧本(有哪个文艺女青年忘得了当年李少红那部繁绮绝伦备受诟病的电视剧《大明宫词》呢?),以手持题诗红叶在含元殿废墟上“步步莲花”的白头宫女的回忆,勾连出四双人的爱情,以爱情故事架构出大明宫的肇建和兴亡。当时审看的领导语重心长一针见血地告知我一个真相:政治家没有爱情。见我一副贼心不死不以为然的模样,领导补充了一句:但你可以去想象,因为爱情本来就主观唯心。

可是可是,莫卧儿帝王沙贾汗之于泰姬,汉宣帝刘询之于许平君,光武帝刘秀之于阴丽华,明孝宗朱祐樘之于张皇后……这些不都是著名的感人的爱情吗?他们的爱情不仅没有荒废朝政,还常常使斯世成为大治之世。政治家也是人类,是人类难道不渴望温情与爱?经历过那么多阴谋与杀戮的人,内心的孤独尤其深,对爱的渴望也应更强,只是有万般不得不的原因不敢不能罢。就算政治家非人类,他也不是一出生就成为政治家的,成为政治家之前的岁月呢?也会有爱情或对爱情的向往吧?这些心路历程人生烙印,在他成为政治家之后雁过不留痕吗?

而政治家是否会因为爱情改变国家大政方针,是另一回事。作为一个政治家,其取舍和选择,一般都是出于需要,而非情感,更多是现实的利益考量,这合乎逻辑,因为其举手投足关涉太多人生死,关涉江山社稷姓甚名谁。如果在爱情的河流翻了船,连命都没有了,还奢谈什么爱情?另外,我还想清楚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帝王不等于政治家。政治家不等于政客。

想清楚之后,再来看阿育王。如果仅仅是因为杀戮过多幡然悔悟,他完全可以选择耆那教,因为耆那教跟佛教一样不主张杀生,相信因果轮回,寻求解脱之道。可是,阿育王选择了佛教作为国教。用佛教徒的说法,是无边广大的佛法选择了阿育王,让他按照佛祖的意愿弘法。传说,他中晚年经常做噩梦,梦见被他杀掉的成千上万的冤魂寻来杀他报仇,死后还要受各种酷刑。在战后的印度土地上,他眼见生灵涂炭,百业萧条,反抗不断。佛教徒说他可能是阎罗王转世,一手制造了人间地狱。后来他梦见佛祖向他启示佛法,于是,皈依了佛门,立佛教为国教,甚至派遣使臣和僧侣到印度境外去传播佛教。一时间,佛光普照。

文学,过于煽情;神话,不足为凭;神学,为神所用——都不如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来得务实可信。究竟是佛法收了阿育王,还是王权利用了佛法,看看阿育王石柱的柱头装饰不就知道了?石柱顶端,四只威严的雄狮面朝四方高高在上,脚下分别踩着四个法轮,法轮下是盛开的莲花。

统一之后,天下并不太平。强敌虽已不复存在,但小规模的叛乱和起义却持续不断。原因有三:第一、婆罗门要夺回被他抢走的土地所有权;第二、那些被杀的刹帝利的后裔亲族,也要夺回他们的世俗权力;第三、战争破坏了经济,民不聊生,破产的吠舍和首陀罗迫于生计而起义。

铁王座上的阿育王,如坐针毡,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怎么解决这些危机呢?继续武力征服么?打正规军易,打流寇难,因为你并不知道他在何时于何地会爆发。等你大军征剿,人家早就劫掠完毕,一哄而散了。就算被抓住,他们多是此地迫于生计揭竿而起的平民,杀吧,激起民愤,不杀吧,又不足以惩戒。而连年征战已导致军费国库亏空。这两方面决定了继续武力征服不可行。再说,打了这么多年仗,阿育王自己也累了,得换别的招。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当帝王的能不懂么?不懂能当帝王么?不懂只配去做赳赳武夫。

行政上,阿育王颁布过很多提振帝国经济的法令,可是,由于地方叛乱不断,这些发令经常被中途打断,无法实施,短期内不能见效。唯有安稳民心,政令才能畅通。于是,如同汉武帝的百家大选一样,阿育王也开始了他意识形态的选择。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三选一,锤子剪子布。

此时的婆罗门教虽然也已经改革过了,不再讲究宰牲献祭,而同样变为提倡不杀生,提倡节俭,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稳定,但是,吠陀天启和婆罗门至上的核心并没改变。身为刹帝利,这阿育王好不容易才从诸婆罗门手中抢来土地的所有权,哪里肯再还给他们?

再看耆那教,不错,它倒是不搞等级森严,不讲婆罗门至上,而且业报轮回一说,也可以证明阿育王的合法性,可是,无神的耆那教,众生过于平等了,国王的权威何在?最要命的一点,是耆那教徒怕耕地时无意中会伤害昆虫蚯蚓什么的,所以不能从事农耕,只能从事工商业。——连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都做不到的事情,农业时代的孔雀王朝又如何能做到?民以食为天呢,一个疆域广大的印度次大陆的大帝国,不生产粮食靠什么养活那么多人口。现代的耆那教弟子中盛产富豪,大概就是跟这个教规有关吧?从事工商业在现代,当然是生逢其时。

最后来看佛教。众生平等嘛,所以婆罗门不至上;业报轮回嘛,所以王之为王,是前世种下的因,这辈子合该当王;崇尚节欲嘛,有助于经济恢复;持戒不杀生嘛,又不至于像耆那教徒那样出门要戴口罩、走路要拿拂尘扫地,以免吸入小飞虫踩死小蚂蚁,不稼不穑不狩不猎……若将我心换君心,始知佛法深。

对于高瞻远瞩的阿育王来说,为了社稷江山长治久安,与其选择社会等级森严稳固的传统婆罗门教和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耆那教,不如选择受到新兴经济政治阶层拥护和支持的佛教,作为维护稳定收复人心的工具。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用佛法代替了钢刀利剑。征服了哪里,石柱就竖到哪里;佛法传播到哪里,便将他的功德流布到哪里。在民众的欢呼声中,他统治了长达41年之久。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枕着“护法明王”的尊号离开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国祚不长,在他死后日渐衰败,只延续了半个世纪便告终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使之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期思考题:在不同时期,主流信奉哪一种宗教,主要是民众需求民间自发主导呢,还是自上而下由君王在主宰呢?答案显明。


【桃源君公告】

公众号“走出桃花源”长期征集主题为《般若·空华》的佛教题材摄影作品,不定期推出。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佛教造像,寺庙僧院,废墟遗址,禅意瞬间……由宗教见艺术,以艺术为宗教。倾听定格的梵音,观想自在的呼吸,在天地之间,于轮回之前,让我们徜徉极乐极美世界。

有意者可后台联络,或发送邮件至hbweihang@sina.com,请附摄影师简介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五百罗汉及讲解——1
孔雀王朝(西元前四世纪/二世纪顷)
弃恶从善的阿育王
印度国旗中间一个“车轱辘”是什么意思?
伟大的阿育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