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泪痕春雨漫评隋唐(137)安禄山有造反的实力吗
userphoto

2023.01.31 湖南

关注

严格的说,唐玄宗设置的权力格局,并没有多大的毛病。因为从理论上,安禄山根本不具备造反作乱的能力。

当时帝国十大军区,总兵力是50多万。安禄山管理的三大军区,总兵力18万;西北靠近长安的三大军区总兵力有21万。

从这层意义上,安禄山敢造反,仅西北三大军区的力量就足以压制安禄山;而且这还不包括禁军的兵力;如果加上禁军的兵力,西北地区的兵力优势会更大。

更主要的是,安禄山对关东三大军区的控制权,是建立在皇帝授权的基础上,如果皇帝突然宣布他为叛逆,安禄山对关东三大军区的控制权,到底还能剩下多少,实在是个未知数。

而且战争开始后,大唐帝国控制着整个天下,后勤物资会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安禄山军队的后勤保障,靠什么长期维持呢?

从这层意义上,安禄山造反,是毫无胜算的。

既然如此,安禄山为什么敢造反呢?显然是因为,处于安禄山的角度,有两种分析方式。一种是悲观的,一种是乐观的。

处于安禄山的角度,悲观的分析,自然会认为,他敢造反,西北三大军区会强有力的制约他;西南、江南会坚定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这样一来,安禄山是看不到任何胜算的。

问题是,处于安禄山的角度,乐观的分析,显然会认为,只要他敢造反,西北、西南、江南也会跟着一块作乱,这样一来,大唐帝国当时就砖崩瓦解了。这样一来,安禄山只要行动够迅速、执行力够强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国的。

在挑战皇权时,人们都容易估计的非常乐观。所以看到郭子仪一心忠于皇帝时,人们都会觉很奇怪,因为郭子仪踮踮脚,就能把皇帝清理出局啊。其实呢,就郭子仪那点实力,他如果造反,结局肯定不会比安禄山强到哪里去。

安史之乱后的拥兵大佬,前仆后继的试图挑战皇权。但是结果呢?皇帝依然高高在上,叛乱将领呢?能全身而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郭子仪没有造反,所以人们相信,郭子仪只要造反,就能如何如之何。问题是,以郭子仪的智慧、勇气,显然不会被这种胜算极小、风险极大的事冲昏头脑。

安禄山造反之前,他的小弟都对他说,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之何。但是等安禄山开始造反时,他终于发现,自己骑虎难下了。

事实上,安禄山造反三五个月后,就渐渐陷入了绝望之中。因为从哪个角度看,好像也是败局已定,只是在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

[注]: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虽然说,在关键时候,叛军突然抓住了大奖,因为西北军的政治可靠性终于了出了问题;于是,唐玄宗在长安城内孤注一掷,却赌输了。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率众转进到了西南,安禄山暂时从绝境中走出,但是依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总的来说,唐玄宗晚年的这段历史,是以唐肃宗的视角所写。

所以它的基本论调,自然是这样的,唐玄宗晚年老年痴呆了,先是信任杨国忠、安禄山,弄得帝国大乱。后来杀了忠心耿耿的封常清、高仙芝;又逼着忠心耿耿的哥舒翰盲目出战,于是帝国到了灭亡的边缘,而到了此时,唐玄宗依然执行逃跑的路线,在这种万分危急的背景下,唐肃宗为了力挽狂澜,只能急不可耐的当皇帝了。

而真实的情形,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还真不是吹,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就感觉非常奇怪,因为历史的主角,怎么一个比一个低能弱智啊?至少比我差远了!

简单的去看,唐玄宗之所以会丢失长安,就是因为他对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西北军高级将领,态度太过刻薄所致,如果唐玄宗能放手信任重用这三个西北军区的主要负责人,安史叛军早就让灭掉了。

当然了,简单的去看,安史之乱之所以无法迅速平定,藩镇之乱之所以无休无止,就是因为唐肃宗后来对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太过猜忌。如果唐肃宗能放手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早把安史之乱平定了,而且也不会有藩镇割据的事了。

问题是,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有机会,会造中央政府的反;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有机会,就不会造中央政府的反?

许多人总认为,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是好人、是忠臣,怎么可能造反呢?问题是,除了在童话故事中,谁会这样分析问题呢?

从这层意义上,唐玄宗、唐肃宗之所以昏招百出,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他们政治智商不高,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智商太高了。

如果他们政治智商不高,肯定会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忠臣,一种是奸臣。你只要全心全意信任好人、忠臣,啥事也解决了。问题是,除了政治宣传,谁会这样分析问题呢?

许多时候,我们看传统史书,就如同看阿凡提的故事一样。

我们总认为自己能从这里增长自己的智慧,最后却发现,我们只能从这里获得廉价的笑声、智力上的优越感。

因为在这种故事中,好人坏人永远是脸谱分明的;是非对错总是一眼分明的。关键是,无论好人还是坏人,都是萌萌的、天真的。

这种历史书看的多了、看的久了,无非是让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让我们找个机会,我们肯定能叱咤风云。而真实的情形呢?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如果当时的军政大佬,有一些代表邪恶、有一些代表正义,唐玄宗的所作所为,肯定都是昏招。

问题是,处于唐玄宗的位置上,显然会认为,他需要防范的绝不是某个人,而是所有的人。

事实上,不只是唐玄宗信奉这种原则,唐肃宗上位后,也一直信奉这种原则。

因为类似的原因,郭子仪是忠义的化身,但是唐肃宗一直象防贼一样防着郭子仪,所以九路节度使围攻安史叛军,唐肃宗竟然叫一个大太监居中指挥郭子仪等人。当然了,唐肃宗在这样做的时候说,郭子仪李光弼地位相当,让谁指挥谁,好像也不合适,所以就让大太监指挥他们吧!

[注]:帝即诏大举九节度师讨庆绪,以子仪、光弼皆元功,难相临摄,第用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而不立帅。

更夸张的还在于,因为大太监瞎指挥打了败仗,皇帝竟然听信大太监的话,把郭子仪撤职了。

[注]:时王师众而无统,进退相顾望,责功不专,是以及于败。有诏留守东都,俄改东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鱼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谮之,故帝召子仪还,更以赵王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副之,代子仪领朔方兵。 

看这种历史,我小时候就觉得,大唐皇帝怎么一个个都人头猪脑啊。

因为唐玄宗晚年干的事,就够脑残了;唐肃宗上位后,干得的事好像更脑残。如果他们有正常人的智商,哪会有后来那么多事呢?

问题是,等历史书看多了、社会经验丰富了,自然会发现,你觉得史书上权力者,都是人头猪脑,无非是因为你一直顺着字面意思,把历史书当童话故事看。

在政治宣传中,在童话故事中,永远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

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历史,我们肯定会觉得,历史上的皇帝,绝大多数都如同弱智一样。因为他们犯的错误,常常极尽幼稚之能。

问题是在现实的政治舞台,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

这个实在难说的很。至少一个绝顶的政治人物,真相信世上有什么好人、坏人;更相信重用好人、限制坏人,就能如何如之何,肯定会输得一塌糊涂。

关键是,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

最简单而言,皇帝昏庸卖国,祸国殃民。一心忠于皇帝的臣子,是好人吗?站在皇帝的角度,他们自然是好人;问题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他们能算好人吗?

再简单而言,皇帝昏庸卖国、祸国殃民。一心推翻他统治的臣子,是坏人吗?站在皇帝的角度上,他们自然是坏人。问题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他们能算坏人吗?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特定的客观环境(交通媒介落后的广阔小农社会);如果没有巧妙的权力格局制约,皇权的神圣性,分分钟钟会被人剥得干干净净。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敢高呼,皇帝老年痴呆(如唐玄宗);皇帝是低能儿(如刘阿斗);皇帝是卖国贼(如赵构),臣子也应该永远忠于他!人们肯定能唾他一脸,因为你这不是扯淡吗?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敢说,就算皇帝老年痴呆,就算皇帝是低能儿,就算皇帝卖国。好人也会忠于皇帝,只有坏人才会造反。人们肯定也能唾他一脸,因为你这淡扯的,也太缺乏基本逻辑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65唐朝—— 唐肃宗李亨
历史上最有可能灭掉大唐的武将竟是个大忠臣!
拯救大唐的两起“父慈子孝”事件
“唐朝柱石”郭子仪,多次挽救大唐,功高盖主的他,为何能善终?
释读中国历史229: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把大唐国运一劈两半,鼎盛之势一去不返
一王朝快灭亡,一战神率十万军归降,皇帝却说:人多必反,杀了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