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使的眼泪

英语培训学期末的家长会上,一个五岁的叫Angela的小女生,自始至终都表现得不高兴,不时看看坐在她身后的妈妈。老师也察觉到了,几次问她怎么心情不好了,小天使不说话,神色紧张,不时眼神投向她妈妈,而天使妈妈脸色阴郁地埋头看手机。

家长会结束,天使妈妈愠怒未消,指着试卷对老师说:“老师,你看这些她都会啊,这些她都会啊,怎么考试时答不出来?”又神色严厉地转向孩子问道:“这个你不会吗?这个你不会吗?”

原来是考试没发挥好,小天使得了六十几分,而班级最高分也就八十分左右。老师一再解释说没有关系,平时可能都会,但是考试时一时没答出来也很正常,她表现得已经很棒了。可天使妈妈还是眉头紧蹙,不能释怀。小天使一脸怯怯,憷憷地落下眼泪。天使的眼泪真叫人同情!

小天使不仅参加英语培训,还学钢琴、舞蹈、绘画,她妈妈还经常在网上拼团参加这个那个培训。可以说小天使每天不是在上培优课,就是在去上培优课的路上。

听说天使妈妈还是名校毕业,现在她是专业带娃,我无法想象她的学历跟小天使的经历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因果关联。学历高不代表教育孩子水平高,甚至还有相反的可能性,高知分子的功利心虚荣心更重,因此对于孩子的逼压更甚。

我听到一次反映小天使在幼儿园咬人的投诉,还曾看到小天使用手很大力拍自己的前额好像泄愤似地动作.或许这些并不能佐证什么,但是她那幼小的心显然遭受一双铁手的禁锢,那眉头间的本属于成人才有的抑郁过早地显现。

某天晚上我带孩子在小区散步,遇到孩子同学和她的妈妈。因为遇到同学,小女孩征得妈妈同意玩半个小时。

跟妈妈聊天时,问她怎么很少见她孩子出来玩。妈妈说:“根本没时间啊!钢琴舞蹈绘画都排得满满的,放了学回家稍微休息一会,就得上培训课,不过每个星期天给她空出来,总得给一天让她有放假的感觉嘛。不过她现在也不想玩了,原来看到同学在楼下玩,还吵着去玩,现在也不闹了,知道闹有没有用,现在习惯了,也无所谓了。”

妈妈说半个小时到了,刚刚和小伙伴疯跑的小女孩立刻安静下来,乖乖地说再见跟着妈妈回家了。见过几次这个小女孩,总是显得特别安静、乖巧。这样的孩子就是很多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那种,但是我们真的对她的顺从乖巧完全不作他想?

玩是儿童的天性,通过玩耍他们得到的不止是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观摩学习他人的机会,还是人对于生活产生激情的最初源头。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是多么投入?多么忘我?多么富有激情?他们的智慧、体力、心情都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和发挥出来。想一想哪一种艺术能给孩子这样的体验?

一个人越是热爱生活,越是富有激情,他就越具有创造力。舞蹈、音乐、绘画等哪一样不需要创造力?但是如果孩子从小顺从于大人的意志,主观意志受到抑制,又缺乏玩耍的机会,他们丧失的是缺乏获得激情的手段和输出激情的机会。很多孩子最后放弃兴趣特长就是缺少激情的支撑,即便没有放弃,也可以想见没有激情的才华是有局限的。

参加家长会那天,我在车上广播里听到一个教育节目,讲述的两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

电台嘉宾讲述一次由中国和瑞典两国儿童参与夏令营组织活动,活动内容是徒步走十公里的长城,按照规定孩子们自己准备随身携带的物品,组织者不得提醒。结果瑞典学生们的背包里主要是食物和水,而中国孩子什么都不拿只是口袋里揣了钱。七月的长城上将近40度的高温,刚出发没多久,就有中国孩子拿着钱问带队老师哪里有小卖部。看到中国孩子实在受不了纷纷哭鼻子的时候,瑞典孩子们拿出自己的食物和水和中国孩子分享。

电台主持人讲了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她一再强调是她身边真实的例子。以优异成绩考上哈佛的学霸,在上了两年后不得不退学。第一年,他光吃三明治,结果营养不良。父母告诉他要补充营养,他便每天吃汉堡,最后把自己吃成一个大胖子。后来,他退学回到国内某大学,母亲辞职去陪读。

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很容易受到在其他方面宽容的对待,以致使他本人恃宠而骄,不屑于劳动,也不屑于凡人俗事。但是无论什么人,最终日常生活都是由一桩桩琐碎的事情组成的。可以说拥有幸福人生的人多是在这些事情上处理得当。

造成这种局面的是我们家长本身就是巨婴,至少在父母这个角色上还是婴孩的水平。自己人格不独立,把人生完完全全捆绑到孩子, 几乎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潜伏到孩子的肉体中,主宰孩子的灵魂,支配孩子的肉体,和孩子成为共生体。这种自认为理所当然的合法侵入,日积月累,成了灵魂上的相互依赖命运共同体,再也无法剥离。家长认为自己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结果是孩子的的确确成了他们的牺牲品。这种破坏力会持续很久,影响孩子成年后的生活,多少妈宝男妈宝女就是这种教养方式的受害者。

是不是送孩子上培优课就是毒害孩子?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在孩子还依赖我们智慧生存的年纪,家长们自然要指引他们,替他们做一些决定,有违孩子的意愿也是情有可原,但是一定要行之有度。

首先,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超出其生理和心理负荷。孩子的生理心理是有着其自身的规律,我们现在很多针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违背这种规律,干着拔苗助长的事情。顺便说一句,对于艺术培养普遍的共识是,认为孩子学艺术特长的合适年龄是6~7岁。

其次不该只重视学科性艺术特长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培养其作为自然人的生存能力。人首先应该是作为自然人的存在,应该学习最为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常识和技能,这也是完善人格需要的教育组成。可现在孩子们这方面的被弱化到不像话的程度,生活技能上的弱化,也体现在行为意识上的幼稚。

再次,最优秀的教育不是从众,而是每个家庭应该有自己的教育,这个教育应该从家庭做起,从父母做起。家长播出孩子这颗种子,提供了家庭这个土壤,但是其后便掏钱由人来耕种。动植物可以如此,但是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需要建立关系,并生活在关系之中,如果家庭生活中情感链接这个环节有所缺失,会成为他们今后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或者困扰。所以,施于孩子不单是文化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父母无论什么时候始终是第一责任主体。

我们这个社会最为焦虑是父母这个群体,父母们非但自己焦虑,也把焦虑传递到娃娃们身上。我们把科技发展得日新月异,创造出纷繁芜杂生活。我们创造了它,便要满足它,侍弄它。于是我们既是它的主人又是它的奴隶,为此我们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安然休息片刻,不该在该努力的年龄选择安逸啊,不要掉队啊。有些媒体以扇动人们的焦虑去吸引眼球,在纷乱的信息中,我们家长应该要有一双慧眼。

梭罗的《瓦尔登湖》中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或许可以说,妨碍人类的进步就是从妨碍孩子的快乐开始。

孩子只有好好成为孩子,最后才能好好地长成大人。明明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但是在教育上却是趋同他人,这是说不通的。成熟的家长不但对于教育有自己的理解,还要有定力和远见坚持自己的观点,有远见的家长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走得远飞得高。

 经典回顾 
把钟南山的学习方法告诉给你的孩子
是时候拿出这部电影让大家冷静一下了
让孩子爱上阅读到底难不难?
这样的父母堪称“杀手”

 阅读|教育|文艺

读经典】:百部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一样的经典不一样的解读。

谈教育】:任何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教育上的失败。这个我们可以谈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间有爱(20151226在中医院)
孩子问妈妈下面为什么长“胡子”,妈妈的教育堪称榜样,值得学习
三四班的小天使们
【家教百花园】别让孩子把眼泪当“武器”
今生有你,我是足矣,今生爱你,就一辈子
新学期:孩子的这“三言”,家长们都get到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