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暗中长大的孩子,用未来把过去照亮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正在热播,网上的讨论已经日益炸裂,其中最具引爆性的因素是:原生家庭,它击中了无数人心中的痛点。

《欢乐颂》中潘胜美有一句经典台词:“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樊胜美独自一人在上海闯荡七八年,成为白领丽人,做到资深HR的职位,月薪过万,可她非但没有存款,还节省到“变态”的程度。她租住在普通的小区,与两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合租,在和帅哥约会后,得到的购物卡、包包都拿去变现。

这都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潘胜美生长在一个贫穷、重男轻女的家庭,哥哥不争气四处惹事,母亲只知道找樊胜美拿钱,甚至哥哥的孩子也要靠樊胜美养着。她的家庭是一个无底洞,一次次把她拖回尴尬窘迫的境地。

每个人在成长一生的道路中,都会伴随原生家庭的烙印。但是这块印烙在眉头还是心口,很多人自己未必意识到。

烙在眉头,就显露在你的气质里。烙在心头,就藏在你的性格当中的隐秘角落。

以前一个女同事是个90后的湖南妹子,跟其他90后张扬个性相比她显得内敛一些,工作上认真负责,工作之余的生活也很自律,看书、听音乐、做瑜伽,喜欢唱歌,总之给人很阳光的感觉。我留意到一个现象,她偶尔在办公室打电话回家,讲电话的时候心情不错,可每次挂了电话后就有点儿神情落寞。

有一次公司组织旅游,在游玩途中聊天时,她说了她的烦恼。她妈要求她一定要在老家找男朋友,而且还必须八字相合。他妈在老家给她相中了一个,让她回去结婚。她本人对男方不满意,但是又无力反抗父母。

她原本有一个弟弟,不过弟弟几岁时候溺水了。这个隐痛一直压在全家人的心底,父母的伤痛和额外的期望都放在了她身上。她就是背负这样的压力下成长,想要远走高飞,又不忍扯断那根系在自己身上的线。后来她还是依从了母亲的安排,回老家相亲后,这边公司辞了职,去男友的所在地打工。

一方面想要挣脱,一方面又要顺从,这就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桎梏。

那么,原生家庭的创伤又是怎样形成的?

心理学家珍·尼尔森博士在她的有关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要。

1. 在影响原生家庭幸福指数的因素中,缺爱是造成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首要原因。

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爱,那么你就会因为失去归属感而痛苦,并且觉得自己一定不够好,才没有人爱。于是你就会放弃一大部分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认为父母会喜欢的样子,而发展出一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这就叫依附。

依附的感觉随着你长大了,你会觉得窒息,感到没有自己的生活,于是想要逃离这个家,以一种距离感给自己自由的感觉,但是实际上你并没有真正地破除依附情结,不过是暂时逃开而已。

埋藏你性格中的依附心理,会让你与他人的关系中变得谨小慎微,有时候会做出对自己没有益处的事情,或者让自己讨厌的事情,但是又不敢改变,因为怕被排斥。

2. 原生家庭的不和谐

好的夫妻感情本身就是好教育的一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最美的底色,失去这个底色,即便父母教育理念再一致,孩子的内心都是灰暗的。

在家庭生活中过度强势的人,他们让配偶承受多少压力,就会让孩子承受多少重负,给配偶多大的控制,就会给孩子设置多少阻碍。一个人如何对待儿童就是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包括如何对待配偶的一个缩影。

小时候,我们会想出一大堆理由来解释为什么父母会吵架,其中有一个推论是: 我们一定是坏孩子。就算我们尝试规避这种罪恶感,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令人不安的想法,认为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这种罪恶感总是不理性的 ,但是对孩子来说是很难意识到这一点的。

3. 家庭遭遇不幸或者贫困导致的负疚感

多年前的一个同事,老实厚道、腼腆,温柔的人,长得还有几分帅,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对他印象极好。看他一眼就知道这个人不会骗你也不会害你,是一个百分百可以相信的人。

就这样一个人,在数年后竟然成了刑事案件的主犯,在矛盾争执中他杀了未婚妻。这个消息令所有熟悉他的人都震惊,但他的悲剧并非毫无先兆,在命案的前几年,他患了抑郁症,不仅失去工作,还有过自杀行为。因为家境贫穷,他一直不想回老家,可以他的状况在外面很难继续打工生涯,兜兜转转一段时间后,他还是回到老家。经人介绍了一个对象,结局却是如此下场。

案发后,同事们才得知他家不仅贫困,还有一个智障的弟弟。而此时,他父亲已经患了癌症,不仅没钱治病,还要为他的案件痛心不已。想到一个家庭毫无希望,真是叫人唏嘘不已。

这个例子至今想起仍觉沉重,甚至我都不愿意提及。

选择性失忆也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有时候人对于痛苦的往事会选择性失忆。但是这个方法不是靠谱的方法,它是一种潜意识行为,一旦刻意去做,就起不到效果了。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修正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当然有!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可是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

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作用而成,所以并非不能改变。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原生家庭的影响虽然根深蒂固,但是它毕竟是属于过去,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看待过去,现在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认识到过去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过去的任务是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成为怎样自己还是取决于现在。能够区分思考与感受,这就叫认知上的“分化”。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去获取改变现状的积极性和动力。

亲密融洽的恋爱或者婚姻家庭是疗愈童年创伤的最好契机,对某些伤痛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契机。因为很多性格的缺陷会在恋爱婚姻中暴露无遗,暴露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善于自省的人会抓住这个契机修正自己,而因为伴侣和家庭的爱为我们改变自己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前提是,我们能清楚地认知自己身上原生家庭造成的烙印,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这个部分。消融烙印的过程,既是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觉醒的过程,一旦成功我们将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就要警醒自己不要再将原始家庭的缺憾复制到下一代身上。对于孩子的爱,也是我们觉醒和成长的动力。

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我的原生家庭就不是很幸福,因为父母经常吵架,因此我小时候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说原生家庭的影响至今也未消除。但是这也有好的一面,促使我去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主动地认知自己,不断自省,努力改善自己,有意识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环境。

卡夫卡因为有一个粗暴的父亲,令他人生很不幸,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父亲,我很怀疑他还会不会成为作家卡夫卡,会不会是写出石破惊天的《变形记》的作者。不过,我相信卡夫卡自己肯定宁愿做一个平凡但却快乐的卡夫卡,也不要成为人生不快乐的大作家卡夫卡,他活着的时候丝毫没有享受过作家给他带来的荣耀。

不过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他的黑人父亲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就抛弃了他的母亲。奥巴马的母亲带着小奥巴马过上了穷困跌宕的生活,好在他的母亲对他要求严格,从来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奥巴马一路乘风破浪,步履不停,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在47岁那一年,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总统并且连任。


觉得自己有选择的时候,就一定不是最坏的遭遇。痛苦与伤心,其实也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人活着,肯定会经历苦难。不管如何生活,让自我真实的意愿和价值观在驱使自己,自己也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黑暗中长大的我们,用未来把过去照亮!

记得点击“在看”和标注星标让阅读持续在线哦!

经典回顾 
三十而已,这几个超核心能力千万不能丢
慌张年代,给自己多一点爱
四十岁后想明白的几件事
人间值得不值得?

 读书|成长|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生家庭太糟糕,我们就一定会完蛋吗?
《都挺好》:每个想要逃离原生家庭的背后,都藏着你对成长的渴望
卑劣的原生家庭: 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感恩,孩子一生都在等一句父母的道歉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很恐慌经常做梦?无法自拔
关于何以为家
父母畸形婚姻让我一辈子痛不欲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