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找读书达人周老师聊聊天

我的朋友圈很小,朋友圈中读书人更是少之又少,像周老师这样爱读书的人,我四十年才遇到一个,所以必须抓住她,跟她聊聊她读书的那些事。

古读:感觉你的阅读史很长,这个意思不是说你岁数大啊(笑),而是说你开始阅读的年龄比较小。可以跟古读运动&读书成长营的小伙伴们谈谈你的阅读经历吗?  


周老师:如果要追溯最早的阅读,应该从学前的四五岁开始,那时候是“读图”时期,类似于现在的小朋友们读绘本。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现在如此丰富的绘本,我主要是看一些我父亲收藏的文充满了文革遗风的"绘画书"和连环画。(如今连环画已经成为小众的收藏品了)。小学三年级前主要就是阅读语文老师提供的各种作文书和日记。

真正意义上的文本阅读开始于小学五年级,大概十岁时,看的第一部小说是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国小说是《红楼梦》。这两部小说可以说奠定了我一生的生命基调和心灵气质。从鲁滨逊的身上我感悟到人的一生应该是一场探索和冒险,不必局限在一地一域,只有远离熟悉的地方,才能让生命拥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从《红楼梦》中我得出一个结论,生命最终都是一片空灵和虚无,“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活着的时候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和无聊的人事纠结和争执中。另外觉得女性主角里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各有优点和局限,如果是自己最好还是综合平衡一下,既不像宝钗过于现实功利,也不要像黛玉处处敏感多愁。当然局限于年龄,当时只有一点粗浅的感性认识。    

后来得益于父亲嗜好读书,家里订阅了各种文学、书画、科幻等期刊杂志,以及父亲兼职管理学校图书馆,接触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一发不可收拾,基本上在中学阶段了读完了《简爱》、《呼啸山庄》、《牛虻》、《白痴》、《安娜卡列尼娜》、《苔丝》、《包法利夫人》、《飘》、《荆棘鸟》、《变形记》、《审判》、《城堡》、《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当时所能接触的所有外国文学作品,也看了一些路遥、刘恒、刘震云、池莉、迟子建等当时文坛主流作家的一些作品,包括韩寒。[笑]

间或还看了很多诸如《飞碟探索》、《科幻世界》等大开脑洞的科普类杂志。其他《少年文艺》《辽宁青年》《读者》等各种文艺杂志可以说不计其数。大学时开始关注一些中国个性化作家的文学作品,看了诸如王小波、余华、李敖、余杰的作品集,也开始阅读尼采、叔本华、康德、萨特和波伏娃的一些哲学书。基本上在大学毕业以前,阅读完了我总体阅读量的百分之九十,而这些阅读当中,文学社科类(包含文学评论)又占据了百分之八、九十的量。

进入职场后,基于工作需要,只阅读了一些专业类的书。一直到最近三年,才开始重新开启阅读之路。可能由于微信读书等各种读书APP的出现,现在采取了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便于携带和互动交流。回顾这整个阅读史,实际上也是一场心灵成长史。 
 
古读:对都市打工人来说,读书成了有点奢侈的事情,我看到你在群里建议小伙伴们尽量读点文学外的书,如社科类的。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有时候对读书感到迷茫,觉得读书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这么说吧,多少有点泄气。既然读书的功用性并不好,那么你坚持阅读是为什么?
 
周老师:关于读书奢侈这个问题,我早就思考过。我看大部分女性每天忙于化妆打扮,精心修饰,医美整容,我想,只要我把这部分时间拿出来,那么也就不算奢侈了。毕竟都是浪费在自己觉得美好的事情上。
 
读书分为两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有用之书指的那些能即学即用的专业工具类书,这部分书提升了我们的生存技能,也就是“技”的层面。无用之书指的文史哲等构筑我们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心灵资源的书,也就是“道”的层面。
 
我认为,只要大道通达,一切“小技”自然也不成问题。古人讲求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能通达大道有助于为官从政,而我们现代人,读“无用”之书所铸就的“道”,最大的功用可能就是“通”——世事洞明,不争不惑,坚持自我。读有用之书是可以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的,读无用之书,虽暂时解决不了,但是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看,它解决的是根本性的问题,只要不局限于眼前,就会坚信读无用之书不是真的无用。用不用,只是时间问题。
 
古读:我看到生活中有些人读了一点书就变得有些格格不入,或者说有些清高孤傲吧,但是这个在你身上完全没有表现,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你认为是性格还是修为?

周老师都有吧,本身性格有些不拘小节,还有年龄渐长,原来年轻时嫉恶如仇的"正义感"慢慢减弱。并且随着读书愈多,愈觉得外观上的清高或傲慢没什么意义和价值,真正的清高在于你的内在,如果你拥有独立的思想,敢于坚持一条"少数人走的路",才是与众不同的清高,何必非要从外观上彰显出来?当然,孤独感也会有,就是夜深人静一个人独自在路上的时候,这种时刻反而觉得身心无比明澈和清醒,并没有任何悲哀和怨尤。
 
古读:读了这么多书,难道就没有想过写书?或者曾经写过,可以分享写作经历,写作的欲望还一直都有吗?

周老师:呵呵,不仅想过,还想得很宏大。以前因为在报社和出版社做过,写过一些人物专题报道/通讯之类的新闻作品,业余时间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杂文。因为不太喜欢写风花雪月的散文,而写批评时政和社会的杂文,不但受众少,而且随时有被封被查的风险,所以就懒于动笔了。听我妈妈的话,有了家庭,还是要保持"和谐",而软性的文字,写出来自己又觉得矫揉造作,用王阳明的话说,不能违背"良知"。加上我本身的工作,也是大量的写作,工作就消耗和稀释了很多写作的欲望,所以,写作的欲望有,但不是很强烈。17岁的时候,我曾经在笔记本上写下四个宏愿,其中一条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在世事唏嘘,希望至少在有生之年,像曹雪芹、陈忠实一样,能写出一本值得流传后世的书,也就死而无憾了吧。
 
古读:你对于运动怎么看?我感觉你可能是很难坚持运动的人[偷笑],你觉得你有可能某天会跑步,而且跑起来不会停的那种人?

周老师:我不是很难坚持运动,而是从未开始。可能由于遗传,运动细胞不是很发达。运动也是一种生命体验方式吧,适当的运动可以激活大脑,促进多巴胺分泌,增强脑神经活跃度,好处多多。等有时间我也跟着你们这些跑步大神一起奔跑起来,生命在于运动。
 
古读:周老师问我讨论读书的话题是不是想找到自己坚持阅读的意义,其实阅读跟跑步一样,能不能坚持下去,最终都取决于你有没有真的爱上它们。唯有喜欢才能抵得过岁月漫长。真正地喜欢某个东西,你就愿意别人也喜欢它,对周老师的访谈是为确认,也为欣赏。
 
我在读书数量和质量上肯定不如周老师,我小时候不如周老师有那么好的资源,书籍非常匮乏。我最初读的一些文学书是从邻居家茅屋里偷的,后来那个邻居搬走了,不知道是不是跟经常上厕所找不到纸有关。对不住了,中国好邻居!
 
虽然那些书我读得懵懵懂懂,那些故事也早已经忘记,但是我知道它们是我人生的发端昏暗但永不熄灭的灯光。
 
在喧哗与骚动的城市,都市夜归人有一盏灯,可以找到来时的路,那里藏着儿时的一往情深。
 
17岁那年,周老师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下四个宏愿。祝她早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至于她的另外三个宏愿,我等着以后找她慢慢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人呓语:藏在《无常》背后的鲁迅(一)
宏愿
​实现宏愿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从修炼到修行 ...
周柏豪,和他的那些虐心苦情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