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生记住了,却用不上,怎么回事?
学生记住了,却用不上,怎么回事?

第一,记住是在思维的记忆阶段,运用是在思维的应用阶段。这中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即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与把信息应用到情景中解决问题,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思维加工过程。彼此不能替代,相互不能僭越,更不能简化。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在一种储存-提取反应模式下学习,大脑的思考力会受到损害,反应模式固化之后,思维力会大幅下降。脑科学告诉我们,脑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愿意去思考,所以它要竭力进行模块化处理信息,以便更加简便快捷地处理信息,懒得去思考。所以,越是在储存-提取模式下活动,越能够满足大脑的懒惰思想,形成思维习惯之后,大脑就会停止思考,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动脑。所谓的越学越傻,就是因为学的方式是傻瓜式的。灌输式教学,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脑损伤,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所谓用得上,实际上就是把知识迁移到新情景中进行创造性加工。新情景与学习时遇到的情景,相似性越高,迁移到可能性越大,迁移程度越高。也就是说,在教学时创设的情景与以后面对的情景具有高度相似性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敏捷性、速度、准确率越高。即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得知识才才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运用。记住的知识用不上,是因为记住的情景与用的情景相去甚远,造成知识迁移缺乏通道。也就是说,教师若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追求学生记住,却不是启发、带领学生在思考中获取到这些知识,如果新情景需要思考的程度越高,学生知识迁移到可能性越小。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一切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去思考,当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时,才能够找到思路,即在课堂的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思考模式才能够在新情景中得到复现与套用。

第三,知识与运用之间,不仅仅是迁移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问题。记住了,用不上,最关键的一点是,知识的获取过程缺乏用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练习的问题。在知识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之前,所有的练习都不过是一种机械重复。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让学生“遭遇”一个无法解决、无从下手的情形,然后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找到思路。这个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通道,通道的这头是知识,通道的另外一头是对知识的重新加工、组合、建构。在很多以“告知”为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储存-提取表现很好,但普遍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会思考。不会思考是因为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缺乏思考,即缺乏解决问题的通道。教师应该搭建这个通道,帮助学生走过这个通道,在知识与运用之间搭建起一个以思考为核心的桥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没有框架,是普通人和高手最大的差距
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高效课堂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之我见
数学教学的本质
在物理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