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湖骨笛 - 穿越万年的天籁之音

1987年 5月14日,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的贾湖遗址M282号墓中出土了两只骨笛(编号为M282:20和21)。从1986年5月第一支骨笛出土开始,一年的时间在贾湖遗址出土了不少骨笛,但最终这两只骨笛几乎成了贾湖骨笛的代名词,也成为了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在刚出土的时候恰逢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裴明相老先生到现场考察,老先生看见骨器出土十分兴奋,顾不上擦掉上面的泥便尝试吹了一下,但没能吹响。

正好有个乐器相关的研讨会在郑州召开,发掘主持者张居中先生带着骨笛在门口拦住了一个专家,在得到绝对不可能是乐器的回答后失望离开,竟没有多找几个人再讨论一下。


贾湖骨笛 282墓完整的一支 河南博物院

发掘结束后不久,张居中,裴明相等人带着骨笛前往北京进行测试,测试中分别由箫兴华,徐桃英二人分别用斜吹的方式演奏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测试和陕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准确的音高和嘹亮的音色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经过测试,当时得出了两条初步结论:1.贾湖骨笛的确是乐器,它是我国音乐考古史上出现最早的吹奏乐器实物。2.这件制作于将近9000年前的骨笛已经具备了多音阶概念。

最后在发表的报告中总结:“这只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是6声音阶,也有可能是7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


贾湖骨笛 282墓断裂的一支 河南博物院

过去我们总有一个误区,中国音乐是落后的,是只有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但其实2600年前曾侯乙编钟上已经具备了变徵和变宫两音,即总体为七音阶,更不要说贾湖骨笛比曾侯乙还早了起码6000年。起码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埙比,贾湖骨笛也早了2000年,在音程上七音齐备的骨笛更是无情碾压只能吹出二度音程的陶埙。

M282墓中出土的两只骨笛一只完整(编号20),一只断成三节(编号21)。其实贾湖遗址起码有7个墓葬中都出土了两只骨笛,为什么282号大墓的这两只成为最重要的国宝?

第一,m282号大墓是整个贾湖遗址最大的墓葬,随葬品最多,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尊贵。

第二,出土的两至骨笛皆为7孔骨笛,虽然并不是第一次发现七孔的骨笛,但完整的那只骨笛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一只,为我们测音确定骨笛却是是乐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断裂的那只骨笛上有明显的后开孔的痕迹,很明显是因为过于珍贵,即便断掉了也不舍得丢弃,而要绑起来保存。可见其对墓主人的重要性。

第四,其开孔和捆绑的方式可以看出在当时已经有了很精细的加工工具和早期丝绸制品用以穿入细孔中捆绑。


贾湖骨笛 漯河博物馆

迄今为止贾湖骨笛出土已经超过45只,其中有五孔,六孔和八孔(均只发现一只)等。经过测试和对骨笛的分期可知贾湖骨笛的流传时间超过1200年,最早的五孔骨笛距今接近10000年,还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时候,如此久远的产物已经可以吹出四声音阶,并且在日后的过程中工匠们不断用更多的孔数探索更多的音阶并且成功突破了六音阶。

骨笛全部采用丹顶鹤的翅膀骨头。它最早的作用很可能是用来吸引鸟类的打猎用具,之后慢慢成为巫师,祭司手中用天籁之音沟通天地的神器。

考古人员还发现,哪怕是年代最早的一只,在骨笛上都留下了开孔前测量孔距留下的痕迹,又比如282墓完整的20号骨笛上,工匠在开第七孔的时候先开了一个小孔,但对所出的声音不满意,于是在小孔旁4.4毫米处又开了一个大孔。


中间圆孔两侧的为开空前测量的痕迹,两侧的小孔肉眼可见为断裂口所开,为了绑住骨笛。

经过现代测试,调整过后的六孔和七孔的音距是178音分,而现代音乐理论中一个小全音的音分数为182,这4个音分的区别今天用人耳是几乎无法分辨的,但9000年前的贾湖工匠却可以在不规则的鹤骨上达到如此恐怖的准确率。


小孔为测试孔,大孔为调整后的孔

一般文章到此就该结束了,但我们才讲了一半。当我们用一件文物讲故事的时候,总会顾略光环以外的东西。然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很重要的。

贾湖骨笛出土至今35年,然而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并不充分,比如我们知道贾湖骨笛具备了七音阶,但那能证明贾湖的先民就已经知道自己要的是7音阶吗?

实际上1992和94年进行过另外两次测试,测试了6只骨笛,发现7孔骨笛的开孔并不如今天的笛子一孔一音。根据吹奏方式的不同,7孔骨笛中可能有的两个孔的声音是一样的,在实际演奏中根本用不上。并且所有测试的骨笛每个音孔所发出的声音都超越八度序列之外。

贾湖先民可能并不掌握太多吹奏上的技巧,否则也不用大费周章去穿一个本可以不起作用的孔。所以他们很可能使用的就是普通的平吹方式演奏,因为如果使用超吹(就是使劲吹),他们很容易就发现其实并不需要开7个孔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贾湖先民制作了能发出七音阶的骨笛,并且7孔骨笛数量占据绝对主流,说明他们对声音的逐渐提高是有着明确的追求的,但鹤骨作为不规则设备,其实很难做一孔一音完全对应,他们要做的只是能听出这么多声音就够了,至于前面所说的4音分的区别,个人认为更多只是一种巧合。

这里就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测试的样本数量。M282:20骨笛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他的完整性为测试提供了可行性。但其他出土的谷底大多有残,有的甚至残损严重。早年间测试还允许直接使用文物本身进行演奏,但在一次测试过程中骨笛发生了清晰的碎裂声音,实验随即终止。此后为了保护文物,再也不允许使用文物原件进行测试。

贾湖骨笛,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官网

但不同于编钟,骨笛的特殊性不但限制了测试,也限制了复制。过去几乎所有的骨笛复制品都只是一种仿造,跟原件完全是两码事。近两年由于技术的进步。CT,激光扫描仪,3D打印等技术可以在不接触原件的情况下做出几乎一样的复制品。这样就可以把所有骨笛进行扫描后打印出复制品,再将复制品修补后进行测音,能得到进一步较为准确的效果。

但笔者今年因为项目原因考察过工业级的扫描和3D打印,虽然扫描精度现在已经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打印仍然是瓶颈,想要不失分毫的完美复原还是有一定距离。这也会导致测试仍有一定偏差。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测试的人,骨笛的测试只能靠人,但今人对于乐理,笛子等乐器的演奏方式,习惯,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不可能和古人一样。在演奏时因人而异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控的。这些都会对测试结果造成不小的偏差。

甚至我们还不清楚贾湖骨笛在当时究竟是如何吹的,尽管前面说在第一次测试的时候使用斜吹,但发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的论文中所采用的数据其实都是使用竖吹法记录所得。不过根据2001年对新出土的M511:4号骨笛的测试来看,竖吹法所出的声音微弱,但斜吹法所奏之声音能够流畅的在两个八度内演奏乐曲。基本可以达到今天笛,箫的效果。

可响亮真的就是古人追求的效果吗?斜吹真的就是古人演奏的方式吗?我们只能作为合理推测作为测试的前提。但以上所有这些,都还只是进行大规模测试的前提。真正的测试还不知道何时才会真正进行。所以我们对于贾湖骨笛的认知,其实真的并不多。

今天贾湖先民早已变为DNA融入每个中国人体内,虽然我们看不见他们,但依然能够通过骨笛感受那穿越9000年而来的天籁之音。

馆藏地 ➽ 
河南博物院,漯河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骨笛的起源之谜与传承
骨笛
掌掌眼:贾湖骨笛
【历史如风】黄钟大吕~度量衡
贾湖骨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