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话“点到为止”,是一种智慧!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334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言者,心之声也;心者,情之境也,神之舍也。心有生而得发也,言自在也。”
说话是为了表达,表达内心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图。
我们理解一件事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解读、思考,而不是用言语去表达。
有人会说,也许自己说着说着就把自己说明白了呀?
其实这种情况更像思考时候的自言自语,只不过是把思考的过程用言语表达了出来。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没有掺杂其他外界因素和主观意图的影响。
用言语去表达,更多的情况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意图,这里面的意图已经不再是接着解读客观事物信息,而是掺杂了主观意图。
比如说,院子中有一个兔子,大家围绕在一起,通过兔子的眼睛与神态去揣摩兔子的想法。
有人说,它饿了。
有人说,它害怕人。
有人说,它觉得咱们这群人很莫名其妙。
无论大家说什么,都不是兔子真实的想法,都只不过是自己此时此刻此境的写照而已。
所以,说再多也都是自身的主观意图,如果真想知道答案,唯有去问兔子。
但是,还有的人会利用“观兔揣其意”这件事,进行其他有明确自身意图的事。
比如,
“兔子是被您强大的气场驯服了,如果是别人它早就到处乱蹦,说不定还会咬人。”
这是在拍马屁。
“兔子平常不会这么安静,它可能感受到了你的悲伤,所以,也温顺了起来。”
这也是顾左右而言他。
所以,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解读,每一种解读都源于自己的心境和主观意识。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为言语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它不能细腻的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全部感受,说得越多反而会越偏激。
在表达过程中,如果有辩论的成分,那么,你的精力将不会再放在内心的真实表达上,而会变为证明自己的正确上。
《道德经》说: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意思是:懂得完善自己认知的人,不会把完善认知过程放在辩论中解决,而那些热衷于辩论的人,往往很难通过他人去完善自己,反而会变得更加偏激。
所以,有智慧的人总是“点到为止”,如果再说下去就是“过了,过了”。
这里的过了并不是说,话说多了,而是,主观意图多了的意思。
《学经》说:
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达人观之,警而示之,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圣人无意,自显诸形,何以故?蝶不知有寒冬,蚊难达高空,自身所限也。
当我们认识并接受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如果一个人主观意识太重,就会显得偏激,因为他陷入了偏、执、妄之中。
常言道:说话三分,做事七分,话不能说满,事也不能做绝,留有余地,才好回旋。
有人说,我不能完全表达出自身的想法,那多难受,还说什么心自在?
1.每个人有自身的局限性,这是客观存在的。2.我们的想法夹杂着自己的虚妄,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所以,如果把话说的太满,表达内心过于完全,那么也就意味着把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心的虚妄全部展现了出来。
那么,应该怎么做?
留有余地,也就是“守中”。
所以,“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放纵并不是真的自在,而是在一定的框架行为范围内的自在,才是真的自在。
最后,给大家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大家可以用今天所讲的方法,细细品味:
守中之道在于损益。若得诸般自在,意必归清净,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不知自在,然得自在,欣然而心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城府深的人,这5个特征特明显,懂的人一看一个准
鬼谷八术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无争无执 - 牧歌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文始经启示录127:无我者才能有大智大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