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定则妄消(你真的悟了吗?)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3134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今天一位训练营的学员问我:
“老师好,我总是话多,有时候抢话,前面缀述的多,后续描述解释的多,如何才能说话有度,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我听后,回答:
“这是逻辑和心理的两个问题。心不静、不定,就会浮躁,言为心之声,修言先修心。我看见你报名了,这次训练营,认真对待,每天做到,你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个营会教会你一些非常重要为人处事的心法,和做事的底层逻辑。用好了,会脱胎换骨。请记住:任何人的改变,一定是由内而外,自己做出的改变,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我会让你感受到,你自己内在的力量,当你有了这种内在的自我觉察和感知,你会开启新的人生。”
《道德经》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导。
一个人,言语的急躁反映出来的就是内心的急躁。
所以说,修言先修心。
《大学》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里面首先要做到的是“止”。
“止”这一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为它里面需要想明白很多事情。
王阳明龙场悟道,大家都关心他到底悟到了什么。
但是,很少有人关心他是怎么悟到的?
王阳明整个人生悟道的过程,大抵上有三句,也是三个过程:
第一句是在龙场悟道时的话: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成为圣人,我本性具足,向外去求事物的真理是错误的方向。
第二句是在创建阳明学院时期的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他的境界又高了,到了“修道”的阶段。
其中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道的层面没有善恶,阴阳归一,就是道,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表达的意思。第二,事物的一切主宰是心,是“有善有恶意之动”表达的意思。
第三句话是他弥留之际时说的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句比较容易理解,说的就是我已经实现圆满,内心充盈,还有什么好说的!这是“得道”的阶段。
可以说王阳明没有龙场悟道的基础,也就不会有最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得道。
很多人会说:王阳明悟了半天也不过只是悟出个“本自具足”四个字嘛?
我要说的是:知道和真正做到是两码事,你知道并不代表你的内心认可,因为你的内心连最起码的震动都没有。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特别是王阳明那个封建往王朝时代,社会价值观导向是:“皇权天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是:皇帝、朝廷是一切的来源。
那时候人们的思想都是向外求的。
只有思想内核极致正向的人,才能悟出与普世价值观不同的真理。
王明明是怎么悟出来的道?
他一定做到了“止”。
他的心,他的脑,他的意识,是“止”的。
“止”了才有后面的“定”、“静”、“安”、“虑”、“得”。
那么,如何做到“止”?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要“正”。
你的思想,你的观念,你的意识,必须是正的。(大家可以看“上”、“止”、“正”这三个字的联系,很有内涵,以后有时间我会讲到)
如果不正,方向就错了,在努力也是白费。
而“正”的思想、观念、意识,是一个系统的内容,需要来自内心深处的共振、共鸣,不是三言两语说了就管用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五章 圣心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22
阳明心学精髓:王阳明龙场悟道究竟悟了什么
文始经启示录020:求道先要死了哪条心
庄子不忙︱ 《齐物论》,如果没有悟道,活再大也是在等死
【转载】难得糊涂与活得明白 【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