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法探秘 汉代的书体演变和笔法嬗变

1、汉篆

小篆在西汉依然是通行文字之一,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仪典中书写。随着隶书的极大普及和逐渐成为汉代朝野通行的主要书体,汉代的篆书受到了同期隶书的冲击,纯小篆作品已非常少见,隶变、讹变的篆法代替了严肃的六书原则,后世将汉代这种渗入许多隶变结构的篆书称为“汉篆”。

2、汉隶

汉隶,现今古文字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又称其为“八分”,亦称“分书”。“八分”的特征是波挑,我们把秦隶称之为古隶,把西汉初期看成是秦隶至汉隶的过渡阶段,可以说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在古隶阶段。西汉武帝时代起至东汉末年可称为汉隶阶段,“八分”即是汉代成熟的隶书。

3、草书

在草书这一书体的门类中,又有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区别。章草约在汉隶成熟的西汉中晚期形成,并趋于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它的用笔,是沿着隶书笔法发展的,在解散结构严谨的隶书的同时,主要的特征仍在每个字结束时采用了波挑法,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其后又孕育出新的草书——今草,较之章草,今草打破了字字独立的形式,艺术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今草后又发展出狂草。今草和狂草虽是后世区别于章草而起的名称,但在汉代末年,实已均萌生于章草的快写之中。

草书的产生,最早萌芽于篆书草写的草篆之中,随着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在古隶的快写中发展。汉代的章草正是在古隶的俗体中衍变而出。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这种原为简易、急速的写法,逐渐约定俗成,形成有法度的草书。

西汉日用通行的汉隶,又为章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到了东汉,再经文人书法家的加工、美化,章草由实用走向了艺术化。玉门汉简中的《买卖布牍》、居延汉简中的《永光元年简》中的文字,用笔结束时,依然保留着隶书的波挑,但笔法、结字都是章草的模式,在圆弧运动中草书的笔势已十分连贯,点的运用与使转的灵活,有强烈的节奏感,形成了与隶书不同的新的审美特征。从东汉的《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上可以看到,章草在汉代普遍流行。

关于章草的名称,一是史游作《急就章》得名章草。二是认为因东汉章帝提倡这种草书而得名章草。三是认为章草用之于当时的奏章,因“章程书”而得名。汉人的著作中并无“章草”一词,而只有“草书”之称,章草的名称是魏晋以后出现的。章草有称隶草、草隶,是以隶书为基础发展出来的。

4、楷书与行书

《悬泉置麻纸墨迹》其中字迹最多一块的书体,从笔法上分析,它已经是十分地道的楷书了。如果以东汉《悬泉置麻纸墨迹》与传世钟繇的《荐季直表》对照,可以看到一脉相承的结体和用笔。从考古资料分析,约在东汉中期应该已有早期楷书的出现。

行书一体,无论文字学家如何争论,但总的认识,它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应该产生于早期楷书和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书的特点。这种早期行书大约在晚于楷书形成的东汉后期便萌生出来。

 

汉代的书体演变,基本上完成了书法史上的各种书体的形成,它留给魏晋时代的尾声,只是一个完善和美化楷书、行书的问题。它的演变过程,看似纷繁复杂,实则重叠有序地先后登上各自历史舞台的不同层面。

   
图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笔法
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区别
话说草书
中国书法入门书体选择之我见
章草—书体演变与章草
书法流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