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字的魅惑  朱琪篆刻作品选》之中华传统典故组印

观念·形式·个体

朱琪篆刻作品选

文/李刚田

篆刻以印章形式为载体,通过在篆刻艺术独特的表现语言创造形式美,通过形式追求境界美与文化性。我曾经把篆刻的发展分为秦汉、明清和现代三个阶段,并以三种创作观念作为界定——篆刻艺术之美服从于、受制于实用印章制作是秦汉阶段;宋元以后文人逐渐介入,篆刻艺术以印章为形式,积极主动地追求审美价值,为明清阶段;摆脱文人士夫“金石气”“书卷气”审美观的束缚,视篆刻为凭借印面的形式艺术,为现代阶段。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每每带有主观的倾向。秦汉印皆出于工匠之手,他们近乎本能地按照美的规律制作实用印章,其中不乏良工苦心,包蕴着积极的艺术创造,同时又与民间俚俗之美有着血缘关系。后人尤其是明清文人,把秦汉印尊为高雅的庙堂之物。在明清文人的篆刻观念中,第一性是学问,故而把篆刻视为“印学”,要以深厚的学识为功底,来求得金石、书卷之气。这种金石、书卷之气,就是明清篆刻的美学理想。明清文人尊崇的“印宗秦汉”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然其艺术实践却大多是消极的复古主义。他们从文人角度去宗法秦汉,而缺乏从艺术家的角度对汉印精神的理解,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以文人为主体的明清印坛的艺术创造性。

今日印坛,对于明清印人所崇尚的金石气、书卷气虽无意贬斥,但似也不将其作为“正宗”来对待了,它只是百花竞奇中的一枝,而不是主宰。如果说秦汉人制印是一种技艺,明清文人把篆刻艺术作为一门学问,那么今人则把篆刻作为追求艺术理想、倾注创作感情的表现形式。如果说明清是对秦汉从形式上的回归,今天则是秦汉篆刻艺术精神的升华。这一代印人是不愿将祖宗的须眉鼻口安在自己面孔上的,他们背离了秦汉、明清的作品模式而真正继承了秦汉精神。

当代篆刻创作观念的变更促进创作中对新形式的探索,新的创作又冲击、催化着人们的观念更新。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技法的变化,而变化需要胆与识作支撑,有识无胆不敢变,有胆无识盲目变,只有有胆有识才能变化出新而合于道。宋元时期的文人提出了宗法汉式的篆刻理念,从此奠定了中国篆刻艺术以汉印为典型样式的基本审美倾向。但后世在宗法汉式的理念之下,印越刻越模式化,路子越走越窄。到了清代中期,印人们提出了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的理念,这是对宗法汉式理念的充实,或者说是对宗法汉式的一种反动,从此印坛开始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篆刻家的篆书风格成为其篆刻风格的有力支撑,印外的种种形式成为古代印式的重要补充。但在近十几年的篆刻创作中,在年轻一代印人身上,创作理念又发生了变化,印外求印的方式被扩大,而宗法汉式、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在萎缩,印坛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局面。

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背景下,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倾向简洁、明快,更加一目了然。新一代印人将美术创作的观念贯彻于篆刻之中,力求一方印有一种形式特点,一方印有一种境界展现,追求不可重复的篆刻创作。这样的篆刻创作带有很大的探索性甚至探险性,并无一定模式,或可说是无序状态,而以形式上的新鲜感与视觉冲击力为创作取向。当代篆刻创作的美术化倾向,加强了印面的形式构成特点,淡化了书法所传达出的笔意节律感,再加上由于解脱明清流派禁锢后的逆反心理,当代篆刻矫枉过正地加强了章法、刀法意识,篆刻美的效果即主要由之达成。至于篆法,则要求服从于章法的需求,不斤斤于一字之中的局部美,而求诸章法呼应中的大效果,把印文的可识、可读性放在服从于篆刻美的地位,从而变通秦汉,融合篆隶,时出新致。以风格竞奇为特点的当代篆刻,以其宽广的怀抱包容一切,并无排他性。


由于形式至上、表现至上的创作倾向,新一代印人对入印文字的正误,采取了宽容、权变、通融的态度。文字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多变性,造成了入印文字篆法正误评判标准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如果严格依照《说文》的篆法标准,古今篆刻创作中很多字例都可以称为错字;如果站在篆刻艺术立场上去看这些有悖“六书”的艺术变化,其评说则会见仁见智。不同的人对篆刻艺术的理解不同,对文字把握的尺度也就不同。严格地从文字学立场给篆刻艺术用字定下的原则,明显束缚着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合时宜的旧标准废弃了,新的印文正误标准尚未获得共识,入印文字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问题在于我们必须在深入掌握正确篆法的基础上去主动地、有意识地求变化,求艺术上的新意,因为艺术上要的是艺高人胆大,而不是因无知而无畏。一切为形式服务,风格杂合,在形式上统一即可。


随着创作观念、作品形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技法的变化,传统的书法程式与流派影响越来越不明晰,创作中不再依照过去的冲刀、切刀,以及浙派、邓派、齐派等用刀法式。为在印面上求得新颖的、不与人同的、具有审美冲击力的线条或块面的质感,不择手段地采用各种独出心裁的技巧,做印法在当代篆刻创作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在《篆刻天问》一文中曾说:“当前的篆刻创作是一个大的试验场,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试验室,进行着自己的篆刻创作试验,其间充满生机又不无混乱,探索的超前性与无序的初级形态并存……”当前印坛处处破坏又充满创造,处处生机又不乏盲目,通过当前印人的探索之作,沿着篆刻观念变革这条线,对当前创作观念革新进行梳理归纳,将会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我们且不必匆匆评说,还是留待后人为好。


篆刻,具有印章属性、书法属性、美术属性和工艺属性,所谓的创新与守旧,不过是此四种属性的此消彼长而已。如今篆刻从书画作品的附属中走出来,从文人的书斋、案上走出来,在高大的展厅中作壁上观,表现出独立的价值。篆刻艺术的审美从“读”变化为“看”,“读”是用心来读,读篆法结构的美、刀势之美,品读细节,品读内在的韵味,而“看”是用眼来看,看作品大的章法形式,看刀笔的表现力,品味作品外在的气势。由读到看,由重细节到重形式,由重韵味到重气势,审美的变化使篆刻的种种技法与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我始终认为,成功的篆刻创作应当保留书法美的潜在作用,不仅力求作品的可视性,而且要有可读性,不但要营造篆刻中雕塑般的空间之美,而且要保持其中音乐般的时序之美。


书法篆刻是个慢活儿,又是个难活儿,它需要学问、胆识、性灵与功夫。解脱旧我需要勇气,塑造新我需要天赋。从欲变到能变,再到新变,得到时人的认可和得到历史的认可,谈何容易!古人云:“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个人的气质个性对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规定性。风格是个体精神风貌的固化,其形而下的表现在于形式与技巧,形而上的表现在于内蕴的文化性。风格需要形式与内蕴的两方面支撑,只注重经营作品的外在形式,很容易变成“刻鹤图龙”,因此需要同时注重作品中传达出的历史文化厚度。


人们常说篆刻是“雕虫小技”,这是指印面刻制的具体技巧,但却不知篆刻创作同样需要学识的支撑。“学”指学问知识的积累,“识”指人的胸襟器识,施之于篆刻,则指对传统的深刻认识、独到见地与开阔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两千年后的今天,书法篆刻只有“不激不厉”“中正冲和”的雅是不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合时宜,如果用“酒香”比喻作品中耐人品读的文化性,用“巷子”的深浅比喻作品夺人耳目的形式美,那么,今天既要酒香,又决不能巷子深。货必须好,广告也必须做,这就是时代特征,只有如此才能生存与发展。今天的好作品不但要夺人耳目,而且要耐人品读,不但要有形式的风格,而且要有文化的风格。


朱琪是一位在印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青年学者,又有着良好的艺术素质和创作积淀。他对印史和篆刻理论的深入理解,使他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古往今来的篆刻艺术创作。篆刻实践的丰富和深化,又增强了他在研究中的敏感度并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见解。他的理论研究立基于创作,他的思考与研究最终又反哺了他的创作,这本作品集大概就是最好的反映。集中作品大致保存了他习印以来的完整脉络,也体现了他新近的探索历程。某些作品明显存在着“试炼”意味,其中既有篆刻形式上实验,也有文字内容上的着意求新,是努力将传统文人篆刻血脉与现代精神进行融通的有益尝试。即便如他自谦篆刻仅作为学术研究之余的艺事调剂,也能够看出其创作心态是认真、敬事的,作品时而闪现的戏谑与不经背后依然能感受到诗性的流淌。


或许与他学术研究的侧重点有关,朱琪的创作取法广泛,上自战国古玺、秦汉印式,下抵时贤,但其中又深受明清文人篆刻的影响。印风既不似荒山野原那般率意,却也不甘于精金美玉之雕琢,而是兼工带写,奇正相济而时见机趣,这倒也符合他“小事厌烦数”却又不激不厉的个性。朱琪自言十分欣赏陈鸿寿“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而时见天趣”的箴言,我觉得这种心态是颇得文人篆刻之三昧的。在艺术创作上,既需要想象力与激情,也需要艺术修养与艺术手法。于是就有“放心”与“放手”的区别,一切优秀卓绝的艺术创造,应当是两者兼有的。这本印集中有一方印,印文是“工夫在印外”,应该是作者有感而发之作,印外的学养与激情是 “求放心”,相比之下印内的技法是印内功,是“求放手”。放手而未放心,或放心而未放手,是大多数篆刻家所处在并难以突破的状态,但唯有放手又放心,方能抵达艺术家的自由之境。

作为一名书法篆刻从艺者,有机会结集出版自己的作品,应当是件值得称贺的事。犹记得我自己在出版作品集时,就颇有黄山谷说的“见旧书多可憎”之感。创作中颇有当时认为很好的作品,移时看去却又有“可憎”处,尤其是那些在形式上较为新奇的作品,创作时很激动,隔了一段时间,当心情冷却下来再去看时,就会觉得扭捏作态。所以选辑作品的过程,既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更是对未来创作方向的思考过程。当然,作品集出版后也是一次向同道方家求教的难得检验机会。作者正处于学术与艺术的黄金时期,我衷心地希望他在今后的研究与创作中有更大的作为。

2021年深秋时节于京华玉泉精舍















作者简介:

      朱琪,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书法篆刻创作理论方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印社理事。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铜奖、孙晓云书法奖励金获得者、南京市“五个一批”文化艺术人才。

      著有《朱琪篆刻心经印谱》《真水无香:蒋仁与清代浙派篆刻研究》《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辑存与研究》《蓬莱松风:黄易与乾嘉金石学(附武林访碑录)》《王福庵篆刻赏析100例》《文字的魅惑:朱琪篆刻作品选》《小道可观:中国文人篆刻史新论》等,以副主编、编委身份参与编纂《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考释》《上海千年书法图史·篆刻卷》《中华印迹:中国印章功用与美学通史》等大型学术图书多部。

以上图文由朱琪先生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篆刻与诗词》讲座回顾
赵之谦的篆刻艺术
赵孟頫对中国篆刻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学习篆刻和学习篆书是什么关系
印文化简说
韦潮篆刻|满白文印选五十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