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视域下邓石如隶书的碑学贡献

□ 刘 琰 杨晓萍

邓石如作为清代碑学的先驱,“益工各体书,无不得神诣”(吴育语)①,其中尤以篆、隶成就最高,包世臣称其“篆、隶、分已臻绝诣”②。在赵之谦看来,“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书以隶为第一”③。而邓氏自己也是更自负于隶书,曾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④

[清]邓石如 张子西铭 纸本 1801年
释文: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人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德曰悖,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爱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殁,吾宁也。嘉庆辛酉清和月,顽伯山民邓石如书于集贤律院中。
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一、邓石如隶书审美特征分析

要厘清邓石如隶书的历史贡献,首先要对其隶书的艺术特色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知。邓石如成熟隶书审美特征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由广泛师法到自成一家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52岁之前为其隶书的积累初创期。这一时期,其隶书创作仍处在对汉碑的学习消化过程中。根据包世臣的描述,邓石如32岁得识梁巘,其后经梁氏介绍进入梅镠家遍临篆隶诸帖,五年篆书成,又三年隶书成,仅古法学习阶段就达八年之久。这段时期邓石如隶书未见存世,难以窥知当中风神,但从其书于48岁时的《至仁山铭》及两件《四体书四条屏》中的隶书,50岁所书现藏四川博物院的《自作诗横幅》,51岁所书《四体书册》中的隶书及《牡丹诗》可见带有浓重的《曹全》《史晨》《乙瑛》《礼器》等汉碑特征。波磔放纵圆润,整体呈现出遒丽妍美、秀雅多姿的风貌,但是个别线条略显软弱,字形结构稍显刻意生涩。此时邓石如隶书的个人风格并不明显,与清初的隶书时风存在相似性,是对他之前师法的巩固。52至57岁左右为邓石如隶书的过渡期,开始尝试变法。如52岁所书《登霄汉楼五律诗》,强化线条提按与收笔的露锋,又时而参以侧锋;同年所书《万华群鸟对联》强化线条俯仰与圆润感;57岁所书《赠肯园四体书册》的隶书融入北朝楷书笔意,增加方笔的运用,弱化粗细对比,强化线条遒劲感。虽都尚未脱尽汉碑影子,但是已经融入了个人想法,处在不断找寻自我风格的过程中。57岁之后为邓石如隶书的成熟时期,人们经常说的邓石如隶书也正是就这一时期的作品而言。这一时期的邓氏隶书最臻妙境,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已经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古厚又不失遒丽、雄强又不失劲健、质朴又不失灵巧,可谓“中和”美的典范。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古老辣

“高古”是清代书家及书法理论家最为推崇的审美范畴之一,并以之为最高标准,身体力行,成就了清隶的基本格调。它是一种时间性象征,代表着一种久远的历史呈现。而“老辣”则是一种在经历了丰富阅历之后而达到的行为上的熟练。两者在内涵上存在相通之处,都是与“新”相对的概念,但是前者偏向于气息而后者更侧重于形态。

邓石如成熟时期的隶书正是具备了高古老辣的特征。他的高古气息来自于对古法的学习,一如大多数书法理论家的评价,“石如攻为小篆八分,一以古作者为法,其辞辟俗陋廓如也”⑤,“能使转熟极于汉隶及晋、魏之碑者,体裁胎息必古,吾于完白山人得之”⑥。邓石如承袭了明末清初隶书师汉的主张,临摹了大量汉代乃至魏晋时期的隶书碑刻。“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潘教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⑦。这是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在《完白山人传》中的记述,为后世研究者广为引用,但是邓氏所师汉碑又何止仅此而已,正如康有为所说“盖顽伯生平写《史晨》《礼器》最多”⑧,沈子善所言“八分宗《史晨》《华山》,又参《受禅》《乙瑛》诸碑”⑨,无论风格如何,皆是其取法对象,这充分体现了邓石如对待历史与艺术的开放与包容态度。正是基于对汉魏隶书广泛而大量的临摹,其成熟时期的隶书作品才能在流露出高古气息的同时呈现出老辣的审美风貌。这种老辣一方面表现在用笔上,以篆入隶,藏锋起笔,裹锋中锋行笔。如62岁所书《文字松石八言联》、63岁所书《敖陶孙诗评十屏》,波磔含蓄,起笔以圆笔为主,时参方中带圆者,线条边缘毛涩,提按丰富。一方面表现在字形结构的信手拈来,异体文字的熟练应用。同样以上述两件作品为例,收放自如、疏密得当,字形或长或扁,时为方形,时为梯形,时而又呈三角形,变化丰富却又自然和谐。另一方面表现在用墨上,或大量运用涨墨,线条边缘呈现不光洁状,部分线条出现粘连,如其59岁所书《张子西铭隶书册》。或沾墨次数并不频繁,书写大字时经常沾一次墨写完一个字乃至几个字,因而时见枯笔,诚如康有为的评价“下笔苍芒吐白虹”⑩,如63岁所书《张子东铭八屏》墨色变化明显,涨墨与飞白相映成趣。

[清]邓石如 张子东铭 164.5×44.3cm×8 纸本 1805年 四川博物院藏
释文:横渠张先生东铭篇曰: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肢,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谬,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其不智,孰甚焉!嘉庆十年岁次乙丑春中月下浣,后学邓石如书。
钤印:邓氏完白(白) 石如(朱)

2.沉厚雄浑

“沉”在书法艺术中表现为一种深沉稳重的美,呈现着一定的重量感,在艺术品评中多作沉着解。“厚”侧重于体积的考量,是与“薄”相对的概念,在书法品评上常代表线条的饱满圆实感。“雄”代表着力量,是强壮果敢的表现。“浑”则强调一体性,多表现为质朴淳和的浑穆与圆浑。而“雄浑”又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第一品,释曰:“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它是一种充实、饱满、雄强、大气、壮阔、崇高、丰伟的美。“沉”“厚”“雄”“浑”合在一起则象征着力量、代表着阳刚。大多数情况下,在书法艺术中是由于“沉”的应用进而才有“厚”、有“雄”、有“浑”,“沉”与其他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它在表示艺术效果的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用笔方法,即用笔涩行。

沉厚雄浑是邓石如成熟时期隶书的突出审美特征之一。康有为称“其隶楷专法六朝之碑,古茂浑朴”,左辅言“其书也,隽杰廉悍,苍古雄奇”,沙孟海谓“怀宁邓琰,书法浑刚”,温廷宽说“邓石如书法篆刻的艺术风格,雄奇苍莽,气象伟茂”。具体来说,邓石如隶书的沉厚雄浑首先表现在其或裹锋、或平铺而皆涩行的用笔,行中有留,使线条似扎入纸中,力透纸背,若锥画沙,若屋漏痕,强调毛笔与纸面的摩擦力,恰如《清稗类钞》所述:“其书笔笔尚力,到底一丝不懈,迟、重、拙三字足以尽之。”这一点在《张子东铭八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次,正如康有为所说“盖完伯……笔之中锋最厚”。马宗霍所论其“以篆意入分,故分势圆”。由于邓氏以中锋用笔,融以篆意,线条两端又皆圆浑饱满,加上时常应用的涨墨使线条边缘自然渗化,增加了线条浑厚感。这也得益于其使用的工具,何绍基曾说“先生作书于准平绳直中自出神力,柔毫劲腕,纯用笔心,不使攲斜,备尽转折”。“柔毫劲腕”四字恰好道出个中究竟,邓石如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吴湖帆曾说道“羊毫盛行而书学亡”。这是对羊毫的误解,羊毫柔软,加之长锋,不易出现侧锋,笔内蓄墨充盈,易于写出浑厚丰腴的线条,又常得意外之趣。再次,邓石如成熟时期隶书的沉厚雄浑还表现在结体的茂密上,正如包世臣所说:“雄则生气勃发,故能茂;强则神理完足,故能密。是茂密之妙已概雄强也。”这是雄浑美的重要表现,也是邓石如所强调的审美原则,他曾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如其《张子西铭隶书册》,出现大量“焊接点”与粘连在一起的笔画形成的块面,笔画多的地方间距尽量缩小。康有为曾指出世人学邓者,多忽视了这一点,“得其姿媚靡靡之态,鲜有学其茂密古朴之神”。最后,邓石如成熟时期的笔画比之前明显加粗,但粗而不肉,骨力内涵,中截“丰而不怯,实而不空”,使作品呈现出立体、劲拔的艺术 效果。

3.遒丽姿媚

邓石如成熟时期的隶书还透露着遒丽姿媚的气息。包世臣将邓石如篆隶列入神品的重要原因便是其“遒丽天成”,曾指出“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沈子善也认为其隶书“淳质遒丽”。遒丽姿媚与前述高古老辣、沉厚雄浑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但是这种矛盾并不妨碍三者的融合。邓石如就很好地调和了三者,并在其成熟时期的隶书作品中反映出来。方履籛曾跋其隶书:“寓奇于平,囿巧于朴,因文以起意,信笔以赋形。左右不能易其位,初终不能改其步。体方而神圆,毫刚而墨柔。枯润相生,精微莫测!”邓石如隶书正是这样实现了对立要素之间的相反相成,达到了中和美的境界。

邓石如成熟时期隶书的遒丽特征一方面表现在转折的婉通劲健上,如其62岁所书《西都赋八屏》等,线条方向改变时多采用篆书用笔,以圆转居多。另一方面表现在线条质感的圆润上,如《张子西铭隶书册》,其提按丰富但边缘不失光洁丰润之美。而邓石如成熟时期隶书的姿媚主要指线条的纵逸,具有动态的美感,化美而为媚。虽然其波磔的收笔含蓄收束,但是并不影响其灵动性的释放,依然有众多伸展放纵的笔画,飘逸秀美有余。其遒丽姿媚特征的获得主要来自于早年对《曹全》《史晨》《杨叔恭》《郑固》等秀健一路隶书的浸润。

4.平和自然

平和者,无欲之谓也;自然者,天真之谓也。前者强调一种静穆,不绚烂夺目却摄人心神;后者强调不为规矩所迫,率放性情,不事雕琢。正所谓“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书法不违背自然之理,才能得到它的本性,才能达到平和之境。因此,平和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书法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它是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表征,是庄子“圣人法天贵真”自然之理的体现,是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天真灿然。

邓石如也是崇尚平和自然的。他曾刻“用我法”和“我书意造本无法”两印以明志,追求一种自由释放自我的艺术美。邓石如隶书能够达到自然境界,离不开其对书写性的认知,他透过石刻的刀刻痕迹看到了笔锋的走势,用毛笔的自然运动来追索隶书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汲汲于线条外在形态与字形结构的刻画。在这自然的背后,又透露着平和的气息,不显剑拔弩张,不显锋芒毕露。包世臣就将“平和简静”作为邓石如隶书的重要特征,沈子善也曾评价其隶书“冲和 中正”。

就上述几种审美特征,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第一,邓石如晚年隶书所具备的上述特征从本质上讲唇齿相依,无法截然分开,其中的一种技法应用与审美指向有时会引起另一种审美特征的出现,因此彼此之间又常常相涵交叉。第二,从邓石如成熟时期的隶书作品来看,上述几种审美特征在不同作品中各有侧重,虽然整体看来沉厚与自然的特点一以贯之,表现突出,但是诸如雄浑、老辣、遒丽姿媚这些特征又并非总是按照一种比例组合形式出现,而是往往会有偏向,或如《张子东铭八屏》以老辣雄浑为主,或如《文字松石八言联》以遒丽姿媚为主,使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邓石如的书法实践以艺术性为根本追求。

二、邓石如隶书的书法史贡献

邓石如能成为一代大家,离不开他在清代碑学运动中的先驱作用。他的隶书为清代碑学发展起到不可小觑的助力,在实践上树立了碑学审美的典范与高度。

首先,邓石如构筑了隶书碑学的审美观念,启发了新隶书范式的确立,改变了清代隶书乃至整个碑学书法的书写习惯。

从宋代开始,帖学就一直占据着中国书法的主流,直到清初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在帝王(康熙、乾隆)的嗜好作用下,人们对董其昌、赵孟頫的学习日趋俗媚甜熟,逐渐走入靡弱的尴尬境地,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书法新的出路。正在此时,出土文物逐渐增多,人们的视野得到极大开拓,加上金石考据学的逐渐兴起,访碑、传拓活动的频繁,书法家们不再单纯学帖,而是将目光转向汉魏石刻。早在明末清初,隶书家们就已经开始从《曹全》《史晨》《韩敕》《礼器》《华山》《张迁》《校官》等汉魏石刻中汲取隶书养分,但遗憾的是,他们大多倾力于汉碑形体的描摹,始终脱不开所师碑版的影子,汲汲于刀刻的效果,如朱彝尊、万经隶书带有强烈《曹全碑》痕迹,高翔隶书近似《华山》《孔宙》,且多写得圆润秀美。邓石如却能从他们中间跳出,化古为我,创造出与汉魏隶书不同的崭新隶书面貌。特别是在波磔的处理上,极力弱化,不做曲折的挑按之笔而直接平出。他又参入篆书、北碑及行草笔意,强其古厚茂密和飞动意味。一切旨在突出隶书的内在气质与精神,改变了清前期隶书着意于摹形而忽视写意的状况,为碑学书法重意趣审美特征的确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较于同样集古出新而“分隶冠绝一时”(见《先正事略》)的金农,金农的成就主要在结构上创造了以横粗竖细为主的形式和在用笔上使用侧锋扁笔,而邓石如则是创造了绞锋状态下的中锋用笔,哪怕晚年带有金农痕迹的邓氏隶书也依然行以中锋,不同于金氏的侧锋,更显沉厚雄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邓石如隶书对高古老辣、沉厚雄浑的内在金石味的强调,而这种金石味正是后世普遍认为的碑学书法的主要审美特征,也是包世臣和康有为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包世臣认为线条“中实”是古人书法雄厚恣肆的根源所在。康有为也总结出南碑与魏碑的“十美”中“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四曰点画峻厚”, “六朝笔法,所以过绝后世者,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 更曾直接指出其碑学理论与邓石如的关系,曰:“完白山人计白当黑之论,熟观魏碑自见,无不极茂密者。”虽然,包、康二人的论述多侧重于南北朝时期的楷书碑学,但是正如包世臣所说,“北朝书承汉、魏”,康有为也说,楷书“必自本原于汉也”,“晋、魏人笔意之高,盖在本师(即汉)之伟杰”。他们都认为北朝楷书与汉代隶书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碑学雄浑美的推崇是对邓石如所实践的碑学审美从理论上进行的总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邓石如首先确立了隶书碑学的审美范式,并通过自身的隶书实践为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碑学理论提供了有利佐证与启发,这应该说是邓石如隶书对于清代碑学最突出的贡献。

[清]邓石如 和毕秋帆制府《黄鹤楼诗》 240×114.6cm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矶边鹄去藓苍苍,矶上飞楼金碧光。丹磴迹留仙费老,沧流绩著夏先王。寰中岁月涛头白,槛外风沙鹤背黄。玉笛一声江汉晓,平颁春色遍遐荒。奉和毕秋帆制府《黄鹤楼诗》。完白山人邓石如。
钤印:石如(白) 完白山人(朱)

其次,邓石如丰富了碑学内涵,促进了碑帖融合。

邓石如虽然确立了上述高古老辣、沉厚雄浑的碑学审美特征,并使之成为后人学习碑学最为强调的方面,但是他并没有顾此失彼,而是仍然保持着帖学中的优秀特质。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看到邓石如隶书还有遒丽姿媚、平和自然的审美特色,这是帖学书法的主要特征,也是人们学碑所易忽略的。人们往往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了阳刚雄浑的一面,却缺失了相对阴柔的一面,正是由于这种缺失,导致大部分人的碑学成就并未达到太高境界,如赵之谦隶书总给人感觉锋芒太露,姿媚过盛,略显平和含蓄不足。而与邓石如齐名的伊秉绶,也没能避免时风的影响,在隶书中强化了碑学书法的雄浑,而弱化了帖学特征,以致稍显自然生气不足。邓石如却能够在学碑的同时,发现帖学的优势,并主动将二者有机融合,于隶书实践中表现出来,实现了碑帖结合,可以说这正是邓石如的智慧所在。正如钟明善所说:“从邓石如的书法艺术实践可以看出,单纯地宗帖或宗碑,囿于一端,在书法上都不可能有长足的进步。只有碑、帖并举,博采众长,才能在书法艺术上有较大的成就。”邓石如碑帖融合的理念也为后来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对碑学静穆、遒丽一面的推崇奠定了实践基础。如包世臣赞美“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康有为认为“六朝人书无露筋者,雍容和厚,礼乐之美,人道之文也”,又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为榜书第一的重要原因也是“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得之榜书”,认为“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清]邓石如 敖陶孙诗评(附局部) 179.2×52.2cm×10 纸本 安徽博物院藏
释文:敖陶孙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陶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王右丞如秋水芙容(蓉),倚风自笑。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事事言言皆著实。元微之如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核其归存,恍无定处。韩退之如囊沙背水,惟韩信独能。李长吉如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张藉如优工行乡饮,酬献秩如,时有诙气。柳子厚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环妍,要非适用。宋朝苏东坡如屈注天倒,连沧潢海,变眩百怪,终归雄浑。欧公如四瑚八琏,正可施之宗庙。荆公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山谷如陶弘景入官,析理谈(功)元,而松风之梦故在。梅圣俞如关河放溜,瞬息无声。秦少游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陈后山如九皋独唳,深林孤芳,冲寂自妍,不求识赏。韩子苍如黎(梨)园按乐,排比得伦。吕居仁如散圣安禅,自能奇逸。其他作者,未易殚陈。独唐杜工部,如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拟议。语觉爽隽而评似稳妥,唯少为宋人曲笔耳,故全录之。嘉庆乙丑孟秋,余自田间来皖,道过此院。兰台开士邀坐竹间,因索书此于壁。完白山人邓石如。
钤印:邓石如字顽伯(白) 完白山人(朱)

三、小结

项穆曾言:“书有老少,区别浅深。势虽异形,理则同体。所谓老者,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岫耸峰,旌旗列阵是也。所谓少者,气体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老而不少,虽古拙峻伟,而鲜丰茂秀丽之容。少而不老,虽婉畅纤妍,而乏沈重典实之意。二者混为一致,相待而成者也。”在其看来,“老”“少”混一,相待相成是审美的上乘境界。而邓石如以其高古老辣、沉厚雄浑、遒丽姿媚、平和自然的隶书审美,从实践上实现了“老”与“少”的融通,构建了一种新的隶书乃至整个碑学书法的书写体系,将书写的关注点由形式引向用笔,由外在刻画导向内在表现,达成了金石味与书写性的合一。这使得邓石如晚年的成熟隶书形态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开创了碑学新的审美范式,又没有简单盲目地迎合时代,而是融汇古今碑帖之精华,达到了超越单纯碑学的境界,启发了清人从多角度来集古出新。他的创新精神与包容态度是我们今天从事书法技法学习与理论研究都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

[清]邓石如 至仁山铭 137×60cm 纸本 安徽博物院藏
释文:峰横鹤岭,水学龙津。瑞云一片,仙童两人。三秋云薄,九日寒新。真花暂落,画树常春。横石临砌,飞檐枕岭。壁绕藤苗,窗衘竹影。菊落秋潭,桐疏寒井。仁者可乐,将由爱静。庾子山《至仁山铭》。庚戌清和月,莲西阁主人属摹酒泉福禄碑书意。古浣邓琰。
钤印:邓琰手摹魏晋以前金石文字之印(朱)

[清]邓石如 牡丹诗 88×51.8cm 纸本 安徽博物院藏
释文:到来忽讶有仙葩,独擅风流自一家。九十日春都是雨,一千里路此看花。苔阶滴沥生新草,斗室纤秾障碧纱。瓶水贮娇卿莫怨,胜他桃李委泥沙。岁在癸丑,春雨兼旬,偶于方子云案头获睹牡丹数花,承赋长句志喜。古浣邓琰脱稿。
钤印:邓琰(白) 石如(朱)

[清]邓石如 节录《西都赋》 119.2×31.5cm×8 纸本 四川博物院藏
释文: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馀区。行所朝夕,储不改供。礼上下而接山川,究休祐之所用。采游童之欢谣,第从臣之嘉颂。于斯之时,都都相望、邑邑相属。国籍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粲乎隐隐,各得其所。嘉庆甲子小春月,顽伯邓石如。
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石如篆书在笔法上的创新及其价值
论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的庶民性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9
崔婷:邓石如篆书艺术风格研究
清代吴熙载的书法
吴让之的篆书取法,从碑学到帖学,一字之差却相隔千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