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论“致虚守静”

 

  我们来看一下《老子》、《庄子》里的一些原文,来解剖一下老庄之道里面的修道功夫。

  

  我们要看的第一段,就是《老子》里面讲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很明显,这段话就是道上的功夫。没有道的人,没有修道的人,能写出这种话吗?让哲学家写这种话,他写不出来,这是修道的真切的体会。所以我讲老子不是一个纯哲学家,他是一个修道的人。

  

  什么是“致虚极”?就是要“虚”到了极点。“虚”是“虚”什么?不是把我们这个肉体给消灭了,变成虚。虚的就是我们的精神、意识里的各种意念、各种分别心。平常我们的心向外投射,有了太多的牵挂,有了太多的思虑、分别心。虚掉的就是这些——向外的求索、向外的挂碍、向外的追逐,让你的意识回到虚的状态。虚了以后才无挂碍,才无执着,才无局限。当你真正地达到心灵的虚的状态,就入“静”了,进入宁静的状态。那么你要保留这份宁静的状态,持守这份宁静的状态。如果我们用佛学的概念来比附一下,守静就是要定下来。真正定下来以后,后面就是由定生慧,由止入观。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大家要了解,老子为什么要去观察万物?他不是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去了解外在世界的知识。所谓的“万物”是在我们心灵中的万物;在我们精神世界当中所牵挂的、所思所想的各种“对象物”,就是这里所说的“万物”。

  

  那么,什么是“万物并作”?大家开始静坐、观心,看看你的心,一个一个念头出来了。年纪大的想孩子,孩子上学的情况怎么样?年轻的开始想工作,小孩子开始想玩游戏了。你所操心的许许多多的事情纷纷出现了,这就是“万物并作”,你开始想这个想那个了。

  

  这时候怎么办?一般的人就是在万物并作的时候,跟随着万物并作就一直“并作”下去,这就是常人散乱不堪的状态。你若真正在做“致虚守静”的功夫时,当你心灵中的牵挂、意念、纷扰出现的时候,你就用智慧之眼去静观它们。注意啊,老子没有说,一定要把它们压下去,让万物不作,不是这个意思。要宁静地用你明镜般的觉性去单纯地观照它们,冷眼旁观。当你这样一观的时候,就会有发现。“不怕念起,只怕觉起”,许许多多的念都起来以后,每一个念头,你一观它,它就不在了。它本身就是不停留的,自生自灭,而且是当生即灭。觅之了不可得,找不到它了。这就是“观其复”,就是“观”在意识当中的“万物”,回到它自己本原的状态。本原的状态在哪里?念头就像一个一个波浪一样,消失在本性的海洋当中。这就是“万物并作”之后“观其复”的结果。

  

  所以后面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看起来在我们念波汹涌的状态当中,有这么多的杂念,这么多的妄想,这么多的分别;当我们能够静观它的时候,它们都一个个地回归到自己根源的地方。根源的地方在哪里?在道之中。

  

  回到这个根源,这就是真正的静,所以说“归根曰静”。所以大家要理解,修道所讲的“静”,不是动静的静。以为我们修行,就是天天在这儿坐着不动,保持静止,这个不是道。道是没有动没有静的,动也是道,静也是道。如果光是在这里不动的时候有道,那这个道不行,那不能活动。所以“静”是心灵的状态,是归根的心灵状态。这个时候动也定,静也定,无将迎,无内外。回到了心灵的本原的状态,何有动静之分呢?

  

  “静曰复命”,所以这个“静”的状态,我们把它叫做“复命”的状态,就是回归到你真正的生命。“命”有不同的层次,有表层的命,有真正的根源的命。根源的命是来自于道,道之命于我者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复命”和“复性”,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性就是天之所命,道之所命于人者,就是我们人之本性。

  

  “复命曰常”,当我们回复到这个命,这就进入了“常道”。“常”可以说是恒常,也可以说是平常,真正恒常的东西一定是平常的。当你没有了分别心,没有了挂碍,这个状态是一个恒常的状态,是无时间相的状态;也是一种没有造作的平常的状态,就像是禅家讲的“平常心”。当然,这样讲好像有点牵强附会了,老庄的时代中国还没有禅宗,但是“常”也确实有这方面的意义,有这样一种意味;或者可以说禅宗的“平常心”,本身就可能是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知常曰明”,“常”也就是道,进入了这种无时间相、无分别心的状态,了悟了这个状态就是“明”。讲到这个“明”,我们又可以比附一下。佛家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叫做“无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照亮,生活在心灵的黑暗之中。那么当你复命了,进到这种体道的境界,这就是道家讲的“明”,跟佛家讲的“无明”正好相反,也就是说道家所讲的“明”,正好可以看作是“无明”中的“明”。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实际上这就是修道智慧的相通性,而且佛学名词的翻译,本身就借用了很多道家的语汇。“明”就是一下子打开了,心灯亮了、照亮了。再用一个熟一点的词来表达,就是开悟了,明白了。所以儒释道三教都在讲这个精神的开悟,它们有不同的词,但是“明”这个词,是三教共有的。我们可以讲,“明”是一种觉照,是觉醒的光明。“明”就是《大学》里讲的“明明德”之明,也是佛家讲的“无明”的反面的那个明,也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的“明”。我们可以讲致虚极、守静笃达到“明”的状态,就是由定生慧,由止入观,直到止观合一,明心见性。

  

  这是我们讲的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这一段,致虚守静是道家工夫论中一个很根本的功夫。


  按:本文节选自戈国龙教授在什刹海书院“2014道学季论坛”上所做的演讲“道——回归整体的和谐”,由什刹海书院笔录,戈国龙教授校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入静妙境
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 平常就对任何事不挂碍,免得临命终
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一、老子的道
道家的修为思想
二读老子《道德经》
郭梨华:道家思想展开中的关键环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