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道•画道

茶,其味苦涩,人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能生津止渴,这是茶的功用。它作为日常之需,而进入各个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喝茶便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茶道。而“道”者往往与“精神”、“修养”相关联,因而茶道成为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了。绘画,本属于书,为“六艺”之一,作“成教化”之用,后随历史文化变迁,逐步成为个人情感寄托,张扬个性的载体。可作怡情、“卧游”之用,它融文学、诗词、哲学、书法、印章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绘画与茶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一养生,二修德,三怡情。以下便分别简述茶道与画道的这些特点。

(一)茶源于何时,据《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国公。”传说,神农有一次在大树下生火煮饭时,有几片茶树叶子落入锅内。他正要放茶叶时,却见水色微黄,便取水饮之,觉得此水味带苦涩,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还能止渴生津,振奋提神,因而他便捞叶分析,定名为荼(即树茶),肯定了茶的这一药用功能。从文字考证来看,最早利用茶叶的记载始于殷周。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115年)周公旦的《尔雅·释木篇》中记载:“苦茶也。”《礼·地官》载:“掌茶”、“聚茶”仅供丧事之用。

自从神农发现茶的功用之后,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广,成为人们日常所需,到宋代已是“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王安石)。饮茶不但为普通老百姓日常之用,更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钟爱,在唐宋时期还产生了以冲茶技巧为游戏的活动:斗茶、点茶。宋代文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辙、陆游亦热衷斗茶游戏。历代文人们或著述或赋诗以赞茶之功能及妙赏。最早著书论茶者为唐代陆羽。他对茶作了系统研究,并亲自参与茶的栽培、采摘,研究茶水、茶器,闭门著书,得《茶经》三卷。宋陈师道为序言:“夫茶之著述,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也。”而后宋微宗作《大观茶论》,洋洋大篇对茶的制作、选用、用水作一详尽描述。乾隆亦著《观茶作歌》,内有“漫炒细剖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之句,言及茶农之苦辛。茶农为了纪念他,把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园定为“御茶园”,以志纪念。

以茶为诗者,在唐宋时可谓不计其数了,其中尤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趣。全诗如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 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此诗道尽饮茶之妙用,后称“卢七碗”,为为世人传颂 。随着时代变迁,岁月的更替,茶文化日益丰富,饮茶作为一个精神活动逐步取代单一药用之功能。饮茶过程,成了人们修德、人格完善的过程。要求饮茶人具有一定品味、修养。特定的饮茶环境也使饮茶成为一个怡心、养性的审美经历。

有这样一个故事:赵行恕慕倪云林之清逸,便前去拜访。云林觉得他是宋代宗室,便命家人取出最好的茶,并摆上些粉胡桃和杂果成膏以佐茶,但赵行恕看到好吃的就连啖果膏。云林便鄙视地说:“我以为你是王孙,所以拿出好茶,看你不知风味,真是俗人啊!”饮茶是件清雅之事,若非清逸之士,难品好茶个中三味,一般人便把饮茶当作解渴之举,或吃糕点以茶为佐,便是赵行恕之流,俗人之为。      


云林是有洁癖之人,喜欢饮茶。因为茶的清和正与他清逸之品性相吻合。茶之优劣是人评定的,非为仪器可测。故喝茶人之品味就至关重要了。喝茶是雅事,不单纯是为茶的药用功能,它成为一个精神活动,为茶道。喝茶须要有清雅之心境。若满腹邪恶,世俗之念,便违背茶之清和精神。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明代屠隆在《考槊余事》言:“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假辨味,俗莫大焉。”明陆树声云:“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明大画家徐渭也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一个人修为达到一定高度便会产生清净和悦之性。古人言“月印千江水”,茶清如月之皎洁,人静似江之净彻。月与水,人与茶相得益彰。虽人有不同,然品茶时得清净、和悦之感是相同的。       

陆羽在《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徳之人。”陆羽认为喝茶不但是止渴生津这一单纯的药用功能,它上升到一个如何做人,以美德相关,这便是茶徳了。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徳》提出:“茶利让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等,这便是茶徳的具体表现。茶专家晚芳先生提出茶徳是:廉(廉俭有德)、美(美真康乐)、和(和诚处世)、敬(敬爱为人),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精神是“清、敬、怡、真”。清乃清洁、清廉、清净、清寂之意;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乃怡悦;真乃真知,俭徳行事,臻于真善美之境界。所以茶道能启发智慧与良知,能淡泊明志,亦能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徳、怡情。它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平凡厚道、和诚相处 、重情友爱、勤俭养徳、尊老扶幼的道德风范.

喝茶之人要有德行与雅趣。与之相宜的便是饮茶之境了。“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这是钱起的诗,他描述的是这样一个境界:薄暮登临,残阳西斜,红霞片片,大地万物一片紫红,蝉鸣声此起彼伏,诗人坐在青青翠竹下,独自斟一壶紫茶。茶香袅袅,蝉鸣悠悠,在这样醉人的美景下,诗人神清气爽,尘习尽洗。喝茶不仅要有清逸高洁之心境,且还要有一个优雅的自然环境与之相应。在明代人们便注意喝茶环境的氛围了。徐渭曾言:“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藓苍苔。素手汲石,红装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许次纾也在《茶疏·饮时》说:“宜窗明几净,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石。”景致各异,喝茶的氛围也不同。然各有其心怡之妙处。宋罗大经曾言:“唐子酿:‘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琴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此情此景,该是多么的惬意!心气平和淡泊,与世无争,终日与林泉、禽鸟相伴,汲泉煮茗,怡情畅神。如此心意与环境,便能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之状态,这便是喝茶的神妙之处了。

茶为大自然之物,虽经人采摘制作,但仍还原了茶本来原味。若喝茶之人,品行高洁,又能以平和之心,以无欲无求之态,以虚明之心,回归本源,便能以茶同归自然,以达天人合一之境。这便是茶人之最高境界。

(二)绘画,亦讲心画,讲求平和之心境,人格之修养,德行之完善,艺术之修炼。绘画的出现最开始是作为“成教化,助人伦,明劝诫,著升沉”的功用,直到魏晋六朝之时玄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个人的主观意念开始突现,人们开始放浪形骸地表现自我个性,当时的“竹林七贤”就很有代表性。

绘画当时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语言,能抒发个人情感,表现自我,绘画的人文因素逐步得到强化。名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技巧超群,各有所创,名于一时,在技艺上、思想上对后世画家都起着巨大的启示作用。画家开始注重个人的审美体验,如南朝画家王徽,以儒、释、道精神融入其画理,达超然物外之境。他在《画序》言:“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神思随景变化而驰荡,令人神往。而宗炳《画山水序》中言:“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大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仁智之乐,即孔子所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如山之沉静,故乐于山;智者如水之跳跃,故乐于水。“以神法道”,“以形媚道”把自然之形态与个人的精神和谐的融为一体。“仁智”之乐,亦是圣贤之乐,是他们对待自然物态的审美体验,而非一般俗士所能感悟。     

 画家若体悟“仁智”之乐,便须有较高之学识和德行操守了。故魏晋以后大凡有成就的画家,无不重视个人修为、学识教养的提高。唐张彦远言:“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文征明言:“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郭若虚言:“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鉤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邓椿言:“多文而晓画”等论,皆言及人品及学识,所作之画方能入品而能生动。清沈宗骞言:“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唯数人,盖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耳,苟非品格之超绝,何能独传于后耶”。近代画家黄宾虹也说:“古来文章道德之士,依仁游艺,情理所适,笔墨挥洒,往往天机洋溢,而恣肆超迈,实为画史不能及。”又言“画学为士大夫游艺之一,古之圣者,用之垂教,以辅经传。因必有图,其后高人逸士,寄托情性,寄丘壑之状,抒旷达之怀,无名利之见存也。”从古至今,大凡有成就的画家,皆为饱学之士,不为士大夫,即为隐逸高士,不闻俗士而能成大家者。       

画事一艺,除了要有丰富之学识,高迈之情操外,尚须有一个平和之心境,方能心无挂碍,凝神静气,达到“独于天地之往来”之境界。这是心灵的状态,这个状态正如宗炳所言:“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批图幽对,坐究四荒”,以“闲居”“幽对”之心,而“澄怀以观道”。 

老子言:“涤除玄鉴,能不庇乎?”画家对自然的体悟,须涤除俗尘杂念,有我之见,使本心清明,一妄不存,一相不着,虚心观照,内省自性,方能以无我之见,体道自然之玄妙之境。这是画家体道自然之法门,也是一个心境的状态。这个状态亦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以平和处事之心态,观察自然事物,体会生命与自然间之微妙之处,只有把自己的心境调整到平淡、清和之时,方能除却俗尘之念,还心灵一个清虚透灵之境。有了这样的心态,便可搦管作画,达到一个无俗之真画境界了。此状态如明吴宽论及王维时也说:“右丞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渟,洞鉴肌理,细观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画之雅俗,关乎人品,关乎学识。气韵浓淡,关乎心境。画以境界论,作画既俗,便可不必议其画了。     

 绘事一道如同品茗,它是个养生的艺术,它可愉悦心境,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王昱《东庄论画》言:“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言:“我家贫而境苦,唯以腕底风情,陶然自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绘画之时,能平心静气,以气驱笔,练太极之状,动辄全身,故言养身也。画为心象,寄托情怀,遨游于天地万物间,诉诸笔端,故言乐志也。

石涛言:“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悠哉优哉,如入沐清风之境,以精纯之笔法,抒写自然万物,游于天地鸿蒙之间。石溪也说:“画者,吾之天游也,志不能寂五岳,无济胜之具,索之残煤短楮之间,聊以卒岁耳。”黄宾虹言:“士夫之画,华滋深厚,秀润天成,是为正宗……展观之余,自有一种静穆之致扑人眉宇,能令覩者矜平躁释,意气全消。”又言:“古代画家,艺事之一端耳,大而用之于报国,足以正名物,察群伦,翊赞谟猷,羽翼经传,其与文字同工;小之悬乎一家一室之中,坐观卧游,适性怡情,有忘功利,轻富贵之志,其用可以免害避俗,可以却病延年。”宾虹是个极其勤奋的人,他一生作画数以万计,临终生病时还挥毫作画。绘画作为一项事业,他以艺济国,为中国画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绘画作为养生手段,他修心养性,适情怡志,以此却病延年,终能享92岁高龄。 回归自然,是人内心的一个共同愿望。作画,本身就是记录游历自然的一个载体。故有“仁智之乐”说,然要深刻领悟此个中乐处,便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生”,方能在自己的画中保留一块精神家园。在如今物欲横流之时,无疑是一块清凉净地,这才是做画的妙处。

(三)茶道,画道,属精神文化活动,它可以养生、怡情、修徳。这个活动与功利无关,属遣兴、休闲状态。这个状态是放松的、怡愉的、用心的。无论是喝茶、作画、赏画,在这个过程中,都要在意识上泯灭物我的界限,以全身心去与茶(或画),进行感情上交流,通过这物我之间的相互融通,去感受人与茶(或画)之间的亲密关系,以达物我玄会之境。正如《涅槃无名论》所言:“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无间哉?”达到这种状态,便自然达物我玄会,天人合一之境。喝茶或作画时,若心无挂碍,身心放下,不躁不乱,全身融入,便是“禅茶”或“禅画”了。

茶道与画道均道法自然,崇尚意境。自然美是朴素的,它表现为天之自高,地之自厚,花之自开,月之自明,自在无为,淡然无极。这在茶道中表现为朴素简洁,纯任心性,不造作,随意之境而心神会合。在画道中表现为心无挂碍,随性而为,以超然之心,纵情挥写而营造画之意境。一幅好的画境,往往亦是茶境,如倪云林的《容膝斋图》,此作为竖幅二段式构图,近处以折带皴写出石岸,几株枯槎,一座孤亭,一湾湖水,这处以淡笔画一抹远山,极为荒寒孤寂,画面自然,不着痕迹,萦洁素雅,不粘尘烟。这样的绝尘静谧之境,不正是禅坐品茗之意境么?

 “太湖石畔种芭蕉,色映轩窗碧雾摇。瘦骨主人清似水,煮茶香透竹间桥。”这是文嘉的一首题画诗。他描绘的画境是:精舍一间,舍外是冷瘦玲珑之太湖石,石旁倚斜着几株翠绿芭蕉。清风徐来,绿影婆娑,影映舍中主人清瘦之容,主人道骨仙风,人清似水,正闲坐煮茶,其色祥和,淡定悠悠。茶之清幽之香,萦绕芭蕉之净绿,石之瘦峻,并透过青青翠竹,飘向木桥……画家所绘人、茶、境俱清之景,便是茶道之精神所在。 注重内美,追求洁静,也是茶道画道的共同特征。宾虹言:“外美金碧丹青,徒启人骄奢淫逸之思;内美则平时修养于身心,而无一毫之利欲。”对茶道而言,外在形式、仪式固然重要,然须随缘而求,不刻意。重要的在于注重内心洁静的心境和高尚之修养。对画道而言,在形式上讲究笔墨之内美,讲究用笔用墨,而不片面追求画面外表的富丽堂皇,更重要的是在于表达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操,以画达意。无论是茶道还是画道,都是在享受其过程中,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之美。这种美是洁静的,它没有尘俗的喧哗与纷争,只有自然中的花香鸟语,绿叶鸣泉。这洁静状态,不仅指茶艺之境,画面之境,也是指那纯良的超越的洁静心灵。只有洁静之心与境合二为一,便能达到茶道、画道的最高境界。
庚寅夏一迦于京华净意山房



版权说明:

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解释权归陕西东易文化研究传播有限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物我玄会 绘事同品茗
朱良志——水不流 花不开的寂寞
[转载]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上)
写意花鸟画10美、文人画的九大境界、蓝瑛精品山水画
《茶道心境》
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 (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