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名印谈 | 由黄士陵三方朱文印说起

黄士陵的朱文印“敦叔”(见图一),椭圆形式,刻得相当古朴自然。从边款的式样可知,这是一块较高的不规则的自然形印石。其印文“敦”字,甲骨文则作“■”,读作gui(三声),通假为“簋”。由图二可知,甲骨文之“敦”应从亯,像宗庙之形;从羊,像羊头正面肖形,本义指以羊祭祀之意。然而到了古籀大篆、吉金鼎盘文字的范畴,其“敦”字近似甲骨文之“簋”字。对照图二,印文之“敦”与“己侯敦”及“格伯敦”较为吻合。“敦”谓诚,篆刻字典关于“敦”的写法有八十多种,然而黄氏没有采用常规传统的篆书结体。

印章释文是“敦叔”两字,但此印附有边款,边款头两字分明是“敦尗”。“叔”“尗”二字,秦以后是不同的两个文字,前者有“又”字部首,后者则无“又”字部首。“叔”者父之弟、丈夫之弟、排行列三者称“叔”,并另有拾取之意。“尗”者即为“菽”的古体字,可为豆类之总称。由图二可知,小篆、缪篆等书体两者明显不一样,而秦之前,“叔”“尗”结体似乎没有什么差别。既然字义有别、结体有别,那么应用也应有别,黄士陵的“敦叔”之“叔”,系采用古籀大篆“尗”字中的“尗我鼎”,两者比较吻合,只是线条长短稍有一点变化。而在“叔”字部中,诸多“叔”字与印文之“叔”有距离、有差别,不是太吻合一致。故可以证明印文是“尗”,而不是“叔”,如金陵篆刻家“罗尗子”就不写作“罗叔子”。明代著名篆刻家汪关字“杲尗”,朱简为其刻有“杲尗”一印,而不作“杲叔”。当今汉语字典上标注有:“尗”可通“叔”。但通并不是说等同,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尗”可通假为“叔”,但“叔”不可逆向通假为“尗”。此印文应为“尗”,而不是“叔”。当然不能说是黄士陵刻写错了,只能说是释文注释、印刷出了差错。

“令宪顿首”印(见图一),其“宪”字与“召伯文鼎”之“宪”较为一致。其“顿”字情况就不同了,有从“屯”从“頁”的,也有从“铁手旁”从“自”字部的。然黄氏之“顿”却是从“占”从“首”,这在“顿”字部的诸多结体中是查找不到的。换言之,此“顿”字找不到出处。古时“頁”通“首”,从“占”者应为“頕”字,读为ban(一声),解释为垂首之意。頕首与顿首意同,因而黄士陵印文应改为“令宪頕首”四字,而非“令宪顿首”。

“婺源俞旦收集金石书画”印(见图一)。其“源”字之本字即系“原”字,字形像在山崖下有泉之意。后来引申为根本、原由、来源、平坦等义。由图二可知,印文之“源”字与“金文”之“源”较为吻合,故印文“源”字应出自“金文”的“原”字部。后来,特别是秦以后,“原”字义指平坦、根本、宥罪之谓,“源”字义指水发生地、相继不绝之谓。汉印篆书更是“原”者不从水旁,“源”者从水旁,因而笔者于此倡导专字专用、专字专取,刻“原”字时不从“水”,刻“源”字时要从“水”,不要混用。

图一

再看印文“俞”字,谓姓及应允之义,由图二可知,此应出自“伯俞文簠”及“中姬盘”或“金文”,只是黄氏把“舟”字部写成横式,而且为了达到顾盼呼应的效果,把线条往左作弯曲之状,包容上方的“舟”字部首,构成文字的整体性。此外,清代印人赵叔孺及吴咨等,皆用这样的结体刻过印章。印文“旦”字,甲骨文有“旦”,金文有“旦”,笔者录下古籀大篆近十例。有人曾指出,黄氏印文之“旦”出自“颂敦”,仔细观察,“颂敦”之“旦”与之距离过大,此“旦”应出自“吴尊”。此外,“克鼎”之“旦”也与之类近,只是稍粗壮一些而已。

图二

印文“金”字,似乎在可读可识范畴内。实际上,在篆刻字典中,“金”的写法能查找到一百三十多种,其中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汉印缪篆等书体。笔者录有古籀鼎彝等“金”字大篆书体十多种,但黄氏没有采用传统的小篆、缪篆等书体,而是采用“牧敦”文,并将右边两短横作拉长处理。清代印人赵之琛亦用此“金”字刻制过印章。有人撰文曾指出黄氏此“金”字出自“伯雝父敦”,此说显然不确,“伯雝父敦”金字左边两短横在中横上下,与印文不同。

再看印文“书”字,是篆书写法比较多的文字之一,不下两百多种。下方大多从“日”字部,少数从“口”字部。由图三可知,黄氏之书应出自“颂壶”或“金刚经”,两者较为吻合。此外,著名印人王福庵也采用此“书”字刻过印章。印文“画”字,有七十多种不同篆书结体,由图三可知,此出自“吴尊”文,而且,清代童大年等印人亦用此“画”字刻过印章。

图三

晚清时期书画篆刻家黄士陵(1849—1909),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号倦叟,别号黟山人、黟山病叟、倦游窠主,先后又有蜗篆居、延清芬室等斋号,是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黄士陵出生在安徽黟县五都黄村一户书香人家。其父亲黄德华,字仲和,号印川,曾出任宁国府教授,喜诗文、擅书画、通文字训诂之学。由于家学渊深,耳濡目染,黄士陵自幼读书、写字、治印、绘画并举,更对篆学有着浓厚兴趣,八九岁即操刀习印,年未弱冠就已经在乡里成为知名人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黄士陵谢绝了多方人士的挽留,回到了故乡黟县,修筑了“旧德邻屋”。两年后又应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所邀,带同大儿子黄少牧一道到武昌,协助端方从事《陶斋吉金录》等书的技术性辑著工作。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士陵归老故乡,从此不再复出,直至逝世,享年61岁。

黄士陵的活动地带并非印学发达的江苏、浙江、安徽,而是在南昌与广州,由于他入京在国子监读书,又与盛昱、王懿荣、吴大澂等大家交往,回粤又投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澂幕下从事广雅书局经史校刻,协助吴大澂编纂金石书籍,又加以鬻书鬻印自给,眼界大开之余亦多有实践机会,其进步不亚于苏浙印家。后又入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同时也是金石家的端方幕下。如此周游于达官显宦金石大家门下,做的又是金石方面的事务,使黄士陵对两周金文有了特殊的印象。黄士陵的突破口选择在缪篆、斯篆之外,提出吉金之美,并把这种新的审美格局引入篆刻,从而创造出一种光洁、挺拔、妍美的格调,一改过去认为汉印斑驳是正宗并以斑剥为古朴雄浑的习惯认识。因此,黄氏作印不敲边、不去角、不加修饰,认为此乃真学汉印者。虽然这剥蚀之美是否一定不可学自可再加讨论,但由这种认识确实形成了一种“黄牧甫印风”,为其个人风格的独创性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黄士陵上述三方朱文印,引吉金鼎盘文字入印,结体尽力做到端庄匀称、舒放自然,布白虚实有致、线条刚健遒劲。让这些生僻冷门的文字服从印化改造,并且这种改造也尽量在一定的法度之内,而不是作一般的技术处理,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理解。特别是“婺源俞旦收集金石书画”多字印,可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边粗文细,印文方圆兼顾,有疏有密,有虚有实,穿插呼应,错综而有条理,看上去充满节律与韵味。当然,黄士陵的朱文印还未做到尽善尽美,某些线条过于短蹙生涩,转折处有的呈生硬呆滞之态,某些结体亦欠匀称平稳。正如傅抱石所言:“我个人往往以为他的印,刚而有余,但变化不足以副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少年书法杂志| 谷松章:黄牧甫篆书浅议
刻印源流
倬盦藏印,去触摸那个时代的波澜,五位金石大家九枚印
塔影园派”创立者——顾苓|金石鉴赏,顾苓,篆刻|::e景苑::中国传...
读《黄士陵印谱》
从黄士陵作品看其篆刻风格的形成 谷松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