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房四说(一):笔

中国毛笔伴随中国文化数千年绵延演进,今天依然在宣纸上迈动着优雅的舞步。这样的书写工具,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毛笔,顾名思义,就是以毛发为笔头材料的笔。毛笔用料及工艺变化映衬了中国书写、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

图1,战国兔毫笔

毛笔最初的用料以兔毛为主,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支毛笔,笔头就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作而成(图1)。兔毛的弹性很强,拗如细钢丝,一般人难于驾驭。战国乃至秦汉之所以选用硬毫制笔,这和当时用的墨和书写姿势不无关系。其时所用为石墨(黑土)粉末,调墨用的是黏稠的生漆。这种墨汁(实际是黑漆)的细腻度和流畅性与我们今天所用的墨汁没法比,如果笔头太软就无法顺利成字(可以比较一下现在的油漆刷和毛笔的毛料硬度)。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说:“上古以竹挺点漆而书。”,在毛笔广泛使用之前,古人用竹笔写字,竹笔是硬笔,使用硬毫制笔也是书写习惯的一种延续。古无高脚桌椅,写字基本都是悬腕悬臂三指运笔,笔头硬,就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书写起来要轻松些。

图2,剧照中的蒙恬

“恬笔伦纸”不少历史文献中,都载有秦代蒙恬发明毛笔的文字。而现代考古发掘则将“恬笔”从发明创造拉到实用新型的位置。实际上,蒙恬,这位秦朝监狱文书管理员出身的大将改进了之前把兽毛直接捆扎在笔杆上的制笔工艺,将独立成型的笔头塞进了笔杆前端的空腔里,为后世制笔奠定了基本形制。“恬笔”产生的另一重点是,形成制笔分工,笔头制作成为独立工序,推进了笔头制作的精细化。就此而言,后代制笔业将蒙恬奉为祖师爷,也不为过。(图2)

以兔毫为代表的硬毫制笔(狼毫、狸毫、鼬毫、鹿毫等)延续了近千年时间,毛料选择搭配、制笔工艺则日趋精密复杂。传为王羲之所著的《笔经》中说:“诸郡毫惟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先用人发秒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羲,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枝根令净。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这里笔头选料用到了兔毫、人发、羊毛和麻纸,制作上采用的是兼毫披柱法。有唐一代基本上都循此法,形成了“唐笔”,这种笔日本正仓院还藏有数支。

图3,唐鸡距笔

唐笔在笔头制作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进一步加强笔芯的硬度,这是对汉代有心笔的进一步发展。正仓院藏笔中有一支的披柱多达四层,每层都用麻纸包裹,在毛笔内部形成一个硬核,外面披以不同的兽毛。这种力道强劲的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出锋较短,形如蒜头。历史上这种笔有一个专称,叫“鸡距笔”。书法史上,唐人尚法,唐楷间架精准、笔画精致;初唐四大家欧、虞、褚、薛莫不如此。唐人的书写姿势依然是席地而坐的悬臂法,短锋硬核的毛笔更易控制。然而这种笔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晚唐的柳公权就说它“出锋太短,伤于劲硬”。(图3)

图4,散卓笔

到了宋代,社会用笔需求激增,优质的兔毫供应不上,民间便以羊毛、狼毛、鹿毛、甚至鸭毛鸡毛等制笔。毛笔的制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苏东坡推崇短锋有心笔,而黄庭坚则喜欢用长锋散卓笔。从某种意义上讲,宋代开启了毛笔的现代化进程。宋代由于书写姿势的改变,肘和婉都能枕在桌上了,毛笔控制变得相对容易,对笔头的硬度也无需太高要求了。于是散卓笔(图4)开始成为主流,用料更趋丰富。

散卓笔并非宋人的创造,历代都有,是一种相对简易的制笔方法,俗称“一把抓”,没有笔芯、披毛之分,因此也叫无心笔。散卓笔的优点,一是提高了笔头的储墨量,一笔可以多写几个字;二是笔头可以全部铺开,使点画形态更丰富。有人认为宋代多行书而无楷书是散卓笔带来的恶果,虽是两种历史存在的并列,但其因果关系实在尚需详加考证。

图5,启功先生写字照

后世制笔,在笔头工艺方面乏善可陈,现代制笔更是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但用毛变化很大。元明清乃至今日,羊毛成为制笔主要用料。曾经的兔毫,虽未断绝,但已不可能成为首选,试问,如今北方还有多少只野兔子?所以,今天谈毛笔多以羊毫、狼毫和兼毫为主。有人哀叹:“晋唐古韵失于羊毫!”。当然,也有人力挺羊毫,比如启功先生。(然而,启功先生自己用的特制羊毫笔里面是添加了猪鬃的。)(图5)

真正的书家不会作此哀嚎,历代书家对笔既有偏好,则必有定制。相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欧阳询用的是狸毫笔(图6),苏东坡用鸡毛笔。至于胎毛、胡须制笔,也确有其事,而非骇人之谈。总之,书家为了寻求专属自己的毛笔,基本上啥毛都试过、用过。毛笔不乘手,影响情绪、发挥不好,这是肯定的。但这也为准入者暗中竖起了一道壁垒:连狸毫笔都没有,你还想写欧体?也有一些书家则跳出毛笔的圈圈,在特定情况下选择其他替代品。清代成亲王永瑆为了表现笔画珠圆玉润的贵气,用绢卷成条写字;吴玉如写匾额,一时找不到大笔,抓起一大团棉花蘸墨就写;金冬心嫌笔锋写漆书碍事,于是拿剪刀把笔锋咔擦掉;至于张大千,还非要去弄牛耳朵里最长的几根毛做笔;……,不一而足。

图6,狸毫笔

书法传承古时亦称笔法传承。对笔法的理解有散有整,从散的方面讲,首先师承的对象用的是什么毛笔,其次是他的用笔动作是怎样的(入锋、出锋、使转顿挫之类技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无可厚非。然“欲进象牙塔,必钻牛角尖”,在书法成为专业学科的今天,专业人士大谈某某写楷书用什么笔,行书用什么笔,尺牍又是什么笔。笔庄也擂鼓助兴,纷纷推出唐人写经鸡距笔、王羲之尺牍笔、来楚生隶书专用笔等等……

历史上不少书法大家能做到“不择纸笔”,且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柳公权也说“心正则笔正”,可见笔以心使,而非心为笔役,不然则沦为笔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房四宝 欧楷专用毛笔(4种规格)
书法微言之毛笔
笔之起源: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
古笔概述
从苘麻到狐毫:毛笔的历史就是一部动物驯化史
赢得霜毛秃后归——毛笔是怎样从粗短的鸡距发展成今天的羊毫?|兼毫|毛笔|狼毫|羊毫|董其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