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根据脉证应用半夏泻心汤
读《仲景阴阳脉法》之心得体会

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

脉证经方黄岩传承基地

张萍萍

初学中医时便知“望闻问切”四诊,其中“切”就是诊脉,虽说四诊合参,因为脉象似乎比较悬疑,历代医家描述又比较抽象,掌握起来有些困难,久而久之,便觉得脉象仅为参考,诊病当从“望、问”中入手。如今,学习了陈建国老师的《仲景阴阳脉法》对脉诊有了新的认识,质的飞跃,真是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现读书感悟如下:

仲景脉法的辨脉总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为万物之本,阴阳不平衡进而导致机体发生疾病,所以将阴阳盛衰理论来描述阴阳不平衡状态,而治病归根结底是调其阴阳,待阴阳平衡后身体就会恢复健康,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贯穿整本书的理论核心就是“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所以,仲景脉法以阴阳为总纲,诊脉首先辨阴阳,了解患者是阳盛、阴虚,还是阴盛、阳虚。那么,如何辨识阴阳?陈建国老师在《仲景阴阳脉法》书中提到,通过大量临床验证,并提出最简单快捷、准确的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就是:左右手脉分阴阳,以太过、不及定盛衰。

如何应用仲景阴阳脉法

1. 首先确定总体脉是盛还是衰,脉为人体气血的窗口,仲景书中脉诊独取寸口脉,我们诊脉就是判断气血盛衰,通过脉动力量和脉管粗细,结合患者其他信息(如声音、行动等),先总体来判断疾病虚实,太过为实、为盛,不及为虚、为衰。
2. 其次对于“太过”在“左脉、右脉”确定相应治法。如果左脉更为太过提示治法为辛温升法,右脉更为太过提示治法为苦寒降法。
3. 然后对于“不及”在“左脉、右脉”确定相应治法。如果左脉更为不及提示治法为甘寒降法,右脉更为不及提示治法为甘温升法。
此外,对于气滞、血瘀、水饮、痰湿等病理产物,不限于左手(阴)或右手(阳),如饮水,不仅在阳虚、阴盛存在,也可能在阴虚、阳盛中存在,诊脉时仍以辨阴阳为总纲。

病 案

患者尹某,女,35岁,初诊:2021-06-27。
主诉为“胃脘部胀满不适1月”,患者因近期家属繁忙,出现胃脘部胀满,自觉食物消化差,偶有嗳气,口臭,大便稍溏,自觉无汗出,夜寐差,观其形体适中,面色稍黄,声音圆润饱满,舌淡红,苔黄腻,双手脉不及,右脉更弱,但右关位相对有力,腹诊:腹力3/5,心下有抵抗,有脐跳,无振水音,方以半夏泻心汤以寒热平调,具体方药:
姜半夏15g,黄连5g,黄芩15g,干姜15g,党参15g,大枣20g,炙甘草6g,柴胡10g。
二诊:2021-11-28患者再次因上述不适来就诊,自述上方服后当天背后出汗,之后胃脘部胀满不适改善,7剂用完其他症状也随即消除。近期又胃脘不适感,症状同前,但月经血块较多,腰酸,舌暗,舌淡红,苔稍腻,右脉不及,右关尺皆稍强,方以半夏泻心汤以寒热平调,加肉桂、茯苓、益母草以活血化瘀。方药如下:
姜半夏15g,黄连5g,黄芩15g,干姜15g,党参15g,大枣20g,炙甘草6g,肉桂9g,丹皮10g,益母草10g。
方解:本患者中焦气滞则痞满,上冲则嗳气、口臭,下走下焦则大便溏,为寒热错杂之证,《伤寒论》中述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若通过脉诊来测经方,患者现右手不及为阳虚,阳虚则甘温升法,如党参、大枣,炙甘草,为甘温补阳;但关部相对有力,关为中焦,考虑中焦有邪气,结合病史考虑气滞存在,所有补虚同时加用行气药物,姜半夏、干姜、柴胡辛味,配合黄连、黄芩苦味药,共奏辛开苦降。二诊患者尺脉稍有力考虑下焦有淤血,则月经血块,故加肉桂甘辛温阳,丹皮、益母草活血。
综上所述,概括起来,就是仲景阴阳脉法口诀:“阴津血”为阴,“阳气”为阳,阴盛阳虚,阳盛阴虚;左脉诊“阴”盛衰,右脉诊“阳”盛衰,气血津液实证,独分“左右阴阳”;辛温汗法(甘温补法)为升,苦寒下法(甘寒苦补)为降,实则“左升右降”,虚则“右升左降”。

注重脉证合参

经方流派诊病讲究方证相应,就是一个方所治的证,病机是基本固定的,而症状可变化多端,抓住主证治疗,往往能收到满意效果。如何能方证相应,陈建国老师书中总结四种方法:

1. 总结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关注和病机联系最密切的症状。

3. 结合方药组成分析。

4. 脉诊合参。
在我看来以上方法也是研究仲景书中经典条文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的含义。虽然总结出某些经方出现的脉证,但不能生搬硬套,因为脉证可随时变化,同时疾病其有其复杂性,治疗必然也有先后。如阳虚伴有水饮,表现脉证为双手脉不及,右脉更弱,但右关部相对较强,右脉更不及为阳虚,同时关脉有邪气,如果仅仅看到水饮,一味逐饮是不对的。这样可能使阳气更虚,所以应该先甘温升法先补阳,待阳虚恢复后若存在水饮再逐饮便可。

通过学习陈建国老师的《仲景阴阳脉法》,让我重新认识了脉法,仲景阴阳脉法执简驭繁,需要用心仔细体会,掌握本方法规律,举一反三,临床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游刃有余。

文章来源:陈建国脉证经方公众号

文章由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张萍萍提供。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公众号发布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者交流参考。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过道、法、术、器理解仲景阴阳脉法
忡景脉法
医圣张仲景最重视的“脉法口诀”
《经方脉证图解》读后感
恶寒一症,临床以脉定阴阳
张仲景方征脉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