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在为号脉没感觉而烦恼吗?医圣张仲景的“脉证”带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

导读: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功、基本操作,但是,对诊脉没感觉,是许多中医人羞于启齿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其实,梳理脉学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并非是中医人学习的问题,也不是诊脉这项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脉学的传承出了问题。医圣张仲景就为脉诊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脉证”,应用脉证来指导经方准确而高效的应用,是张仲景探索的目标。仲景国医导师陈建国老师在深研医理、脉理、经方的基础上,发掘、传承和发展了医圣张仲景“脉证”的学术思想,总结出脉证经方学说,对于中医诊断更加准确、治疗方向更加清晰、方药应用更有把握、临床疗效更加显著等方面提供了帮助。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经方脉证。


一、何谓经方脉证

经方脉证就是指适用于某一张经方治疗的病机所对应的脉诊表现。临床应用的每一张方都代表了一种特有的病机状态,这种病机状态反映到脉诊上,就是脉证。脉证并不仅限于经方,所有中医方剂都有对应的脉证。


仲景所言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其中的“脉证”中的“脉”指脉证,“证”指方证。仲景所述的脉证,指将脉证与方证相结合,从而明确具体方药的应用。本书将从方、病机、方证、脉证的角度讨论经方的应用,并且以脉证、病机与经方的关系为重点。


二、为什么要学习脉证

我们一般学习脉诊大都是学习脉象,脉证与脉象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学习脉证呢?


经方的脉证包含了一般理解的脉象。也可以这样说,脉证是更具体、更精确的脉诊全部信息,其中也包含了一般理解的脉象。脉象指向的是一个基本的、笼统的病机,而脉证指向的是更具体、更精确的适用于某一张方层面的病机。


从表面看,脉证除了包含脉象以外,更重要的是太过、不及与其所处的部位。从内涵上看,脉证除了脉象以外,还包含了对病机、病位、治法、方药、转归等诸多信息的认识和分析。


举例说明:

以麻黄汤证为例,一般诊断的程序是,根据其他症状表现考虑为表实证,再根据脉诊结果是浮紧脉,也指向表实证,两者结合确认为表实证的病机,根据病机酌情选用麻黄汤治疗。


即诊断的过程是走了两条线,一是从脉象到病机,二是从症状到病机,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判断方药。


而包含脉证思想的诊断程序是,通过脉诊,既明确是表实证,又明确了是麻黄汤脉证,结合其他症状表现也符合麻黄汤方证,然后诊断为表实证(实寒证)、麻黄汤方证,选用麻黄汤治疗。


即经方脉证的诊断过程是走了一条线,是把脉证、病机、方证、方药一以贯之地结合起来。


临床疾病只要适合应用某一张方来治疗,则必有符合此方的病机,那么具有这样的特有病机,则必有相应的脉证,我们直接明确并把握脉证,就可以准确地开具最合适的方药,从而取得最满意的疗效。


一定有人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能不能不用脉诊,而直接通过其他症状表现就直接明确方证呢?当然这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此需要明确,讲求脉证,并不是就完全不顾及其他症状表现,实际上,在仲景之前的经方流派,应用经方的方法就是以所治症状与方药之间的关系为依据的。


当我们反复翻阅经方流派的古籍时,就会发现,仲景以前的经方流派著作中,并没有脉诊的内容,即使是仲景以后的经方著作中,除了收录仲景书的脉学思想以外,也几乎没有其他脉学的内容。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第一、脉诊来源于医经派。

脉诊的由来是从诊查经脉开始的,后来才逐渐发展到诊查脉动,从遍身诊到独取寸口。从古籍的记载来看,我们基本能够明确,仲景之前的经方派的医生是不采用脉诊这种方法的。


第二、仲景创新性地把脉诊与经方结合起来。

临床中,一些患者的症状纷繁复杂,一些患者的症状却很少;一些经方的适应证有特殊指征,还比较容易把握,但更多的一些经方适应证却非常广泛,几乎什么病都有应用的机会,什么症状都可能出现,所以仲景书中许多方用了许多“或然症”,就是提示我们这些方子能够治疗的症状很多。临床中,把这些能够罗列出的症状都作为这个方子应用的依据时,诸多症状一起出现的机会几乎没有,仅仅按照其中的一到几个症状应用却往往疗效一般。


与我们今天一样,1800年前的医圣张仲景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如何解决呢?为此,仲景本着“思求经旨,演其所知”的原则,对经方学术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那就是将医经派的脉诊拿来与经方结合起来,并且根据经方的特点,直接把脉诊具体到诊查脉证。由此可见,一位中医伟人的贡献,不仅仅是对中医传承的好、临床应用的好,而是大大推动了中医发展的创新。


临床把握了脉证以后,无论面对的症状表现多么纷繁复杂,就可以做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第三、脉证学术在仲景以后未能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经方脉证的思想,给今天的我们至少有两个启示:第一个启示就是创新。仲景说的“思求经旨”指的是传承,“演其所知”就是要求中医后学必须根据实际发展和创新,绝不可无视时代对中医发展的迫切需求而“终始顺旧”。第二个启示,就是经方的脉证是经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该说,仲景创新了,也践行了。


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毕竟是跨学派的大踏步创新,仲景之后,所来甚少。仲景以后的经方著作,仍旧恪守经方症状、方药的原始思路,并未走仲景的脉证路径,而从王叔和到朱丹溪、李东垣,虽然有所传承,但并未深入,再到明代的周慎斋、民国的王雨三在这个方向上虽颇有延伸,但仍旧属于初步探索。


既然是医圣张仲景指出的大方向,自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笔者在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探索和反复的临床体会后,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经方脉证思想一定可以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沿着中医前贤指出的方向,中医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当今时代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


文章来源:古真书院公众号

版权声明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本公众号发布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者交流参考。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仲景方征脉法
方证与脉证相结合是经方发展的重要方向
医圣张仲景对脉学的贡献有多大?看看这个就知道了!(内有活动)
《经方脉证图解》读后感
《伤寒论》脉诊应用之解析
《中医脉学辅导》赵绍琴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