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哄孩子有三步”而许多家长最多只做到第二步……

孩子发脾气你会怎么处理?是安抚还是镇压?无论是安抚还是镇压,等孩子情绪平稳之后你会怎么做?

估计这事儿许多家长都没有想过。或许是觉得无所谓,或许是不会处理。

总之,遇到了就凭本能反应,或是随意处理,或是不处理。反正,情绪过了就过了,也不会去考虑这事儿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也没有考虑过如何借这事儿帮助孩子建立理性。

其实,当孩子情绪平稳之后,真正的教育才刚刚开始。

这事儿我过去也是不懂的。直到那天发生了一件事儿,师父给我作了示范与讲解,才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原来哄孩子这事儿并不是想象中这么简单。

01

事发背景

那日下午天气凉爽有风,师父带我们到江对面新修的滨江路散步观光。到了滨江路之后遇见一家书店,秦小字就不愿走了。为了化解秦小字要留下与我们要走路之间的矛盾,师父给他买了雪糕,找了本他喜欢的书。然后,说服他自己一个人待在书店里看书。而我们则是按照计划去暴走,然后再回来接他。

原以为我们很快就能走回来。可是,我们却因为陌生而走错路。回来时我们没有按原路返回而是走了河边。走河边又因道路封闭施工让我们回不到公路上去打车。所以,原定一小时左右回来接秦小字的计划,实际上变成了两个多小时。

而像这样独自一个人待在陌生的地方没有人陪,在秦小字六岁多的人生经历中还是第一次。

而当我们往回走时,师父已经开始在思考秦小字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该如何化解。

02

问题暴露

当我们再次见到秦小字时,他异乎寻常的安静。既没有哭,也没有闹。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而这完全与他过去的活泼好动相反。

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师父给他买了雪糕。可是,他先是接过,然后是犹豫,最后是把雪糕放回冰箱。然后,又拿起来又放回去。如此反复多次。他也不说他吃不吃。只是在我们多次追问之后,才弄明白他口渴想喝水,雪糕不解渴。

然而,当我们要给他买水时,他却说不出自己要喝什么。让他自己选,他却站在货柜前不知所措。然后,不断重复“我很纠结,我拿不定主意......”说着说着他的眼泪就不停地从他脸颊滑落。

当时我对秦小字的这些表现并没有觉察到异样,但师父却告诉我,这一切只是表象。

师父对我说“秦小字现在的种种表现都是在借机发泄刚才积压的情绪。刚才他一个人待太久了,他被吓到了。现在他其实是不知道该怎么反应了。若家长看不懂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真实的目的,那么错误的教育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这就像一个人遭遇了重大变故,但却表现得与平常无异,那么,事出反常必有妖,他一定是把强烈的情绪压抑到了自己的内心。不哭反而伤得重。这是规律。

想来若他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就以为这事儿就这样过去了,殊不知问题并没消失,而是积压在心底。

03

哄孩子的第一步

为了帮助秦小字疏导情绪,师父让秦小棒帮秦小字选了水。然后,他又带秦小字到屋外换个场景看看江景。“顺便”与他聊起我们为什么会来晚了,让他知道我们是因为“迷路”了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他胡思乱想。

像这样一边转移他的注意力,一边帮助他疏导情绪的措施,是师父“哄”秦小字的第一步。

师父说这一步的关键是适可而止。表面上的情绪被安抚或被转移就结束。不要安抚过多。虽然这事儿是家长的错,但安抚过多,不停道歉,或承诺补偿等,都会让孩子变得软弱。

04

哄孩子的第二步

我原以为这事儿就此结束了,其实并没有。因为表面上的情绪消失了,但暗藏在内心中的情感创伤却还没有被完全消除。

因此,换了个场景,师父就用上了哄秦小字的第二步,即适时地安慰与补偿。而这一步发生在我们吃晚饭时。

晚饭时,师父让秦小字点自己想吃的。他点了红烧牛肉。可是,这红烧牛肉有点辣。他在吃的时候被辣到了。我们给他打了一碗白开水。让他在水中把辣椒涮掉。虽然涮了之后就不辣了,但他还是借此事发起了“脾气”。

倘若放在过去,师父一定会严厉地“制止”他。可是,今天情况不一样。所以,师父就用安抚的方式,重新给他点了不辣的回锅肉。而且等肉上桌了,还专门给他挑他喜欢吃的瘦肉。

表面上看,师父是在“惯着”他。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惯”是有目的的,一是平复他刚才被独自留在书店的情绪;二是向他传递爸爸是爱他的信号。

当然,这样的“惯”是有分寸的,也是讲究平衡的。分寸是家长在拿捏,平衡是为了化解之前行为中爱的缺失。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谁对我好就是爱我,谁对我不好就是不爱我。

这是师父哄秦小字的第二步:安慰、陪伴与补偿。关键点是通过一系列传递爱的行动来弥补之前爱的缺失。

随着爱的补偿到位,秦小字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一般情况下,许多家庭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也就到此为止。然而,师父却告诉我。这件事儿还没有结束,还有关键的最后一步。只是这一步,需要隔几天才能实施。

05

哄孩子的第三步

这关键的最后一步是什么?

师父说是帮助孩子通过这件事提炼经验,培养理性。

师父是如何实施最后一步的呢?

他会等几天之后,借某个时机与秦小字讨论这件事。一方面听他回忆讲述在这件事情中他的心路历程,一边肯定一边表扬。肯定他在这件事情中做得好的方面,表扬他的坚强与勇敢; 另一方面师父会帮助秦小字重新认识理解这件事儿,与他分享他所不知道的事实,与他一起总结经验。比如,我们回来晚的原因,我们为什么会走错路,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处理等。

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能够让他明白,意外在所难免。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光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渐渐地这样的理性对话多了,他也就能够逐渐长出理性,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反思与总结。

 这是“哄”孩子的关键第三步。

06

为什么要隔几天?

为什么要隔几天才说这事儿呢?

因为只有当孩子情绪平稳后,他才能用客观的心态来面对这事儿。而几天之后,这件事对孩子情绪影响已经减弱。这时候给他分析说明这件事中的各种行为对错以及其中的道理,他才能够像听别人故事一样听进去。

同时,隔几天再说这事儿也是一个检验。检验这件事儿在孩子心中是否还留有内伤。若是重提此事时,他依然情绪激动,那就说明当时这件事对他造成的影响还没完全消除。也就是说家长在前两步的情绪疏导与安慰工作没有做到位。这时家长需要更有耐心的帮助孩子疏解情绪,补充情感。因为情感的匮乏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理性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若情感不足,说什么都没有用。

07

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当孩子遭遇到重大情感创伤时,家长应该如何“哄”孩子,有三步:

第一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疏导情绪。这一步的关键是疏。堵不如疏。

第二步:换个场景用适合的方式安抚、陪伴或补偿。这一步的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爱。

第三步:几天之后,平静回顾与理性分析这件事儿。这步的关键是隔几天。

从安抚情绪到理性分析,其实哄孩子这三步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理性。像这样的理性反馈多了,孩子以后遇到事情自然会变得理性、冷静与平和。

尽管这样的方法看似很慢,但却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当然,任何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而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是六至十二岁的儿童。对于六岁以下的儿童,完成前两步就可以了。

这是师父教我的方法,与您分享。

欢迎留言交流。

原来孩子喊疼只是为了寻求安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墨泉家教 | 父母的第一天职是陪伴
抑郁症患者,懂事理性的自己,情绪化的妈妈,没长大的爸爸
父母不急躁孩子情商高 发生矛盾应理性讨论
休息,休息一下
给娃立规矩要趁早,这6件事儿,能让孩子更好适应规则
教会孩子这6件事儿,宝宝聪明、情商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