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感 | 谁还不是独特的个体?

谁还不是独特的个体?

◆ 枚 庸

“你本来就是毫无个性。”这是某位友人,在微信朋友圈里给我的留言。恰好当天,我刚读到新华社公众号推送的《夜读|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做自己》。
归根到底,都是个性和共性的话题。记得高中政治,学哲学部分的时候,在讲唯物辩证法时,老师就专门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位友人的话,让我首先陷入了沉思。我自认为,是个性较强的一个人,甚至很多时候遇到的挫折、遭受的质疑,往往都是因为有些格格不入的个性导致的。
从小到大,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最多的话就是“你个性太强!”可是为什么友人会有,“本来就是毫无个性”这样的观感。这与我固有的认知,存在太大的差异。
当然,我承认最近五年,自己似乎会有些变化,内心更加坦然,慢慢学会接受、忍耐和放下。不是个性的放弃,更像是对共性的接纳。记得当年老师说过的话,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但一旦脱离了共性,个性终将毁灭。
前面的日子,让我深刻体会到,抛开普遍性谈特殊性,纯粹是个傻子,也必然被打压、击垮,甚至淘汰。也许正因为才认识两年多,他印象里的我是没有个性的。
想到这里,我忽然有些欣慰,至少这种性格的改变,是有成效的,改变了一部分人对我的看法。
不过一切的前提,在于自己要有充分的自知,更在于自己能够时刻付诸行动。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王阳明“知易行难”的说法,常常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我还在大学时代,就曾给校团委、学生会的师弟师妹们讲,若要想发展得好,首先要学会适应社会、适从规则、适合岗位,但不能随波逐流,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
可在踏入社会之后,我时常问自己,是否当真可以说顺应了生存的法则?如今友人提出“毫无个性”的论断,却更是让我警醒,会不会在所谓的适应中丢掉坚守?
人果真是个矛盾的物种,在个性与共性中交织着、纠结着,始终不得其解。其实,早在十一年前,我在《最明白和最不明白的个体》里,也写过类似的话。
“人生很多时候,都在探寻一个问题的结果,那便是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很多人一辈子,试图弄清生存的状态,事实却总是违背当初的想法,在追逐自己的同时,往往把自己弄丢了,反而更找不到真身,空留一副沉重的皮囊。”
世事告诉我,有个性太容易,谁还不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虽生来都一样,正如佛说的自性本无。但你的出生家世不同、学识经历不同、领悟能力不同、基因环境不同,都注定你是个与众不同的人,这种特殊性必然存在。
最关键的是,如何在共性里立足,在普遍性中保留特殊性,守住特殊性的同时,还能够体现普遍性。简而言之,就是既被大众所接纳,又能最好地做自己。
前面提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做自己》里,有这样一句话,“按照自己的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想要的一切”。
还是那句话,做自己的前提,是找自己。真正认清自己的个性,不是一味地追求特立独行,比如奇装异服、搞怪装扮,亦或者盲目抵抗、凡事反叛,而是懂得求同存异。
有些人的个性,实际上反而是忽略了共性中的个性,把特例的成功变为可复制的经验,把共性的规则误解为阻碍个性发挥的桎梏,错把反共性当作了个性。
最近迷上了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他在某段授课里说,如果一个人四十岁还不信命,那他就太没有悟性了。这里说的命,就是学会接受,你适合干什么,你知不知道如何干,你会干得怎么样。如此,才不至于被自己拖累。
前两天,与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一位前辈聊天,他谈及对“四十而不惑”的理解,不再轻易被他人蒙骗,更重要的是不自欺。说到深处,我发现这与王教授观点一致。
他解释说,人到四十,随着学识渐长,不容易完全相信他人的话,被人蒙骗难,但最难的是不自欺欺人。我们总是错误地告诉自己,别人能你也能!这是最大的惑。
我忽然有些惭愧,想起自己去年写的《越来越惑》。之所以惑,或许还是没有真正想明白吧。不过,我牢记那篇文章的结尾,“幸福的意义很简单,健康活着,开心就好”。
五年前,我在《五年》日记扉页写道,“但愿工作上顺心顺意,生活上幸福美满。那时,应该孩子两三岁,事业已小有成就,有时间能写字画画,还能保持内心的自己”。
现在五年过去了,工作四平八稳,还有着应急管理人的责任和热情,女儿呵呵马上三周岁,依然写着文章,偶尔画着画,也留住内心的期待和方向,算是如愿了吧。
如此说来,我该学会知足。至于友人说的个性,还是标题那句话,谁还不是独特的个体?不因别人的评价而改变特质,不因自己的选择而颠覆性格,是为命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并非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解决问题的独特技巧3
个性
故事中的哲学(辩证法·矛盾6)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串于矛盾问题的各个方面,是理解一切矛盾问题的基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