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陶渊明的遗产(上)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对陶渊明的解读,有点意思。

从历史上看,国家处理分裂混乱状态时,一定是最悲惨痛苦的时期。但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往往又会出现一些奇葩。这是因为当人从既定的秩序中解脱出来,真正地成为了个体的时候,其爆发出来的思想能量之巨大,往往超乎既定秩序中的想象。当一个人被逼到了某个角落的时候,往往会以思想和艺术去回应社会和群体,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进而影响和改变社会与群体

大一统的盛世,常常会对个体产生凝聚力,会形成对个体的吸纳和跟从。思想方面的汇总,会形成大面积的覆盖,个体的声音与表达就隐匿在了群体中间。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任何个体的思想与艺术,都只是一个平均数,最大公约数,因此丧失个性而变得平庸和浅薄。精神毕竟不是物质,物质可以靠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精神则常常是相反,越是少,越是独立的个体,精神力越足。

敝号前年介绍过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大一统的国家这种组织不过是社会衰败时的副产品,是一种消极性的组织,关于这类社会永存与不朽的观念,不过是一种幻觉,而且还是对大自然规律的一种违背。处于政治分立状态下的政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个人在小型社会里的作用和创造力,远远大于大型社会。

在中国,一个明证就是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如果牵强一点,还有清末民初,那些曾经绚烂一时的思想景观。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其国事民生的艰难与惨烈,远甚于春秋战国。去年疫情期间研读《战国策》(随笔已发),加上学生时期读过的《东周列国志》,感到虽然诸侯间征伐不断,权位利禄激励各种奇葩人物的出现,但大致都还有底线,不论如何,即便是明摆的吞噬,也会“取之有道”,更不乏为了正义而舍身忘死的人物与歌颂。

南北朝时期,一个最大的不同,乃是异族入侵。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民族,用马蹄与北风,把丛林法则重新带入了文明社会。此前近五百年的社会建构,如摧枯拉朽一般倒塌,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心中道德、礼仪与秩序的倒塌。如果说春秋战国是“好战”,那南北朝时期则是赤裸裸的“嗜血”。想想诸如北朝刘聪、石虎、高洋、赫连勃勃这等以杀人吃肉,制作人骨琴和人皮鼓为乐趣的帝王,一批又一批,换走一个又来一个。南朝如刘裕,起自寻常巷陌的赌徒,为了篡位,先是派人要毒杀晋恭帝,派去的杀手都不忍,宁可自杀,他又派人以被子闷死晋恭帝。没完,其后把司马家族灭族,开创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把前朝帝王家族赶尽杀绝。比北朝那些从未受过中原文明影响的胡人更加残暴。

这就是陶渊明所处的社会环境。

丛林法则对中原文明的替代,统治集团视人命如草芥,即便是士族、世族,也都有朝不保夕之感,生存变成了追求,其次是安全。这种窘况之下,士族群体形成了诸如“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等群体,以激烈的个人行为反抗统治集团的代表。他们有的去打铁,有的去打人,有的脱裤子喝酒,有的带着铲子走路——死就埋我。整个就是——不合作,以自身的逍遥、纵欲、药酒来发出抗议。

唯独陶渊明,一个人呆在山野的屋子里,种菜种花,锄田挑水,饮酒写诗,既不沆瀣权势,也不放浪形骸,用最平常质朴的生活点滴,构建个人应对社会湍流的堡垒,成了那个年代一个特异的存在。

张炜认为,陶渊明有三个最大的特征,使他与南北朝时期各色流派区别开来:

第一是“不入伙”。也可以说,不结盟,不党同。国事纷乱、战事连绵、政治混乱的时代,为人处世,入伙入流,寻找认同是一种自然自发的心态。你要么是服从权力安排,认同权力要你认同的一切,或者干脆追求成为权力机器中的一份子,获取比生存和安全更高等级的利益,要么就是不服从,寻求反抗,要么是有组织地反抗——革命,要么是思想上的反抗。不过,不论是怎样的形式,都有一个入伙,拉帮结派的过程。即便是刘伶这样的混小子,也依然有他认同的圈子,有他愿意入世当官的时候。

只有陶渊明,始终是一个人,他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愤世嫉俗,既不入伙归宗,也不逍遥纵欲。一般人都喜欢嵇康的慷慨激昂、爱憎分明,以及奏广陵散时的义气风发,有的欣赏刘伶以天为衣,以地为裤的自我陶醉,更多的人都羡慕山涛既能入伙七贤获得清流名声,又能得入朝做官的实惠。陶渊明这种单独一个人的散淡,就显示出特立独行来了。

看起来好像他的状态挺好挺轻松,实际上,光是一个“不入伙”,一个人去构筑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与支持,这就是大多数人绝难做到的——这需要多么强悍的独立精神,多么坚定的主观认识,多么决绝的人生态度

你要说他闲散舒适,那一定是误读。他很多的诗篇和文章中,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他的山水田园背后的可怕——军阀的互相攻伐,草民的生死离别,权力斗争中的阴险诡谲。《桃花源记》里,最简单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句“避秦时乱”,躲避的是什么?是政治高压,是焚书坑儒,是杀人如麻。陶渊明若是没有对这些实际苦难的体认,不可能做出决绝的“不入伙”人生之路抉择的

顺从的一方,顺着官阶往上爬,时刻提防不让人踩下来;反抗的一方,参加各种激烈运动,时而归隐逃避,时而出山号召。相对而言,对于大多数能人强人而言,是更合适的生存发展方式。而像陶渊明这种,退隐下来,几十年如一日的一个人守着最平常的田园生活,不入伙,不入世,不愤懑,不放纵,不妥协,说种花,说饮酒,笑时世,笑自己,可谓寥寥无几

也正因为这样,独他一份,成了千年以来中国人最喜爱的一道风景。

第二是“挺得住”。陶渊明的曾祖是陶侃,乃是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国防部长),封长沙郡公。到陶渊明这一代,虽然远不及陶侃时期的辉煌,但也自然做到了县令一职。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本就是因为看不惯军阀篡位这一套,而选择了完全的、绝对的归隐。

之所以说是完全的、绝对的,其一是与同时期其它逃离政治做归隐状的人们相比,陶渊明更加彻底——一方面是他断绝了所有与政治和家族过往的联系,另一方面显示出他对社会政治的全然绝望。其它人,即便是激烈如嵇康,也依然与政治保持若即若离的联系。其二是,作为士族,并非草民,一说归隐,就开始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自己动手,耕种糊口,完全离开社会和朋友圈的支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那种物质条件下,尤其是从前三十年衣食无忧的状态,转变为全然依靠自己双手劳动养活的状态,可是需要相当的精神和意志力的。

实际上,陶渊明的生活相当困苦,他最后也是贫病交加去世的,完全可以想见独自在山野中的生活状态——那可不仅仅就是“无车马喧”啊。就是挺得住的意志力,对生活的决不妥协。晚年时,檀道济见他可怜,送来救命的米和肉,他也都一一拒绝。他深知选择了这种孤独、艰难的生活,不能有任何的松懈与妥协,哪怕是最好的朋友的善意。

第三是“自回归”。陶渊明最为人所道的,就是他的山水田园——之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能够流传千古,直到今天,还有越演越盛的态势,归因于两点:第一,他对山水的钟情,其实是对春秋时期孔老庄们自然精神的回归。不论是孔子的诗经,还是老庄的故事,我们都能看到人与自然那种和谐亲近的情感。

诗经中一幅幅轻盈美妙的画卷,没有一个不是自然之美。即便是愤怒如屈原,诗篇中也满满的对自然花草山水的钟爱。这种自然情感,随着大一统社会的形成,逐步被政治的高压、疆域的拓展、经济文化的扩张,冲淡乃至几乎消灭掉了。长达四百余年之后,人类的自信、文明,被社会与政治的衰败,被血与火的战争完全摧毁,陶渊明此时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回归国人田园安宁生活的梦想,成了世人共同的梦想。这种回归,放大了看,把时间尺度拉长到一千年后的今天,其实是人类共同的一种乡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回归地把人类拉进了现代社会,把人类从自然世界中隔离出来,以工业化的节奏驱赶着人们。工业革命启动至今的三百多年以来,人类社会涌现出了诸多独立的自然精神探索者,坚守着人类精神领域的自然之地——狄金森、梭罗,他们与陶渊明们承继的,是同一份遗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大一统王朝国祚排名倒数第二,留下这几件遗产却影响中国千年
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是三行先生书法作品(隶书)
集体主义发展
寄情山水的隐逸文化:魏晋南北朝旅游发达,隐士究竟出了多少力?
《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是人间仙境?其实当中三个细节令人后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