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源泉
说实话,很早就知道安兰德,知道她的社会活动力、影响力和文笔之精,但我知道她的时候,周围没人提过。记得跟一些说喜欢阅读的人交流,都不知道安兰德。我说,你不是崇拜格林斯潘吗,不知道安兰德?在次贷危机之前,格林斯潘几乎是所有学商科经济学,又喜欢看点书的人的偶像,然而,对偶像的偶像却毫不知情。自从几个硅谷大神级人物说自己崇拜安兰德,过去几年间,安兰德在国内就火爆起来了。
安兰德与其说是现在热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不如就是当初我所知道的她的样子,一个作家,以小说和文笔,开展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推动政治理念公众化的人物。从其知识结构、政治理念来看,还没有到能成为“家”的地步。
安兰德能够为美国当代的资本家、企业家、创业者追捧,源于她持有典型的美国梦式的理念,她所推崇的,不过是美国建国者们的最初理念——小政府,大人格,自由先于一切。所以,她不像一般哲学家一样崇尚理念和体系的建构,她认为那一套都是虚的,她所接受的,就是女性特有的感性基础,把现有的一切接受,承认现实是实在的,这是一切讨论的前提,然后考虑建构于现实基础上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关系。正因为考虑自然为基础,那么人行动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理性,有特定的目的——利益,以及为利益服务的理性。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到这里,你大概就知道为什么说她是典型美国梦的代表了——追求财富,理性地自利,自由地奋斗,这才是人类的客观存在。说实话,她这套理念,远不如史怀哲那套更富有深刻性和适用性。但她的优势在于她可以用小说这种影响力更广的方式,推销她的想法,这一方面,她非常成功。也正因为这一点,安兰德很早就被国内权威们打上了“资本主义代言人”的标签。
更有趣的是,她的小说笔法,却有着浓厚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情调——虽然用的是现代语言和现代环境,但叙述方式和情节架构,却是非常传统的俄式——这可能跟她的俄国出身和早年教育有关。凡是俄式文笔,都很好看——注重情节设计,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注重生活细节,所以很好看。典型的如屠格涅夫的细节、景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和情节,托尔斯泰的人性与哲理探讨等等。
所以说,俄罗斯的文笔,美国式的思想,产生出了她这样一个公众人物。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小说的结构是很传统的,技巧上任何特别的地方,而且一开始给人感觉文笔比较生涩。但从第三部分开始,尤其到中后部分,能感受到作者全副感情和理智的投入,文笔不再掩藏和追求语句雕饰,而是思想和情感的宣泄,正因为有情感投入,技巧不足已经不重要,反而更好看。
小说主线是两个年轻建筑师的不同发展路径,当然,为主的是霍华德·洛克,另一个则是彼得·吉丁。洛克是不羁的天才,吉丁则是父母、老师、长辈、老板们眼中的五好青年,成绩优秀,善于交际,逢迎钻营都能来,因此从学校到职场发展极其顺利。洛克则被学校开除,工作也屡屡不顺,原因只有一个——洛克是个遵从内心原则和理性生活的人,他从不为求生、发展而违背这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来自他对人、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筑是真正的非自然人类工程,从架构、材料、形制上,无不四处流溢人性。因此,每一个建筑工程,都必须是独立而不能简单复制的,一个原则贯彻到底。洛克自然而然地认为,一个遵从人性、理性原则的建筑师,可以通过设计和施工,把主人的意图完美展现,哪怕主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意图。洛克是那种生活在本质中的天才,他一眼能看穿表象。要说我爱你,首先你得说得出这个“我”字,搞清楚那到底是个灵魂,还是个躯壳。
吉丁为了个人的发展,可以没有原则,因此他也就可以没有底线。动用他所能想到的一切职场手段,或下套,或捉弄,或威逼,取代了一切竞争对手,很年轻就成为了知名事务所的合伙人。当然,他自己也意识到,在职业建筑领域,他已经失去了创造力。吉丁到最后成了一个躯壳式的悲剧人物,虽然事业上稳妥发展,但人却已经沦为各种势力操纵的对象,一直到最后,连他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也如同一句行尸一般执行被交代的任务,不论听众还是法官陪审员们,几乎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吉丁这个角色也从小说中段开始渐渐边缘化。
从安兰德看来,人的创造力与本质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一旦专注于世界的表象,脱离了本质,人可以收获繁华,但却与创造力隔绝了。每一代人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大多数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有这极少数人就够了。安兰德通过洛克的经历和思想说话——工作本身就是目的,就是救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的话),大多数遵循的逐利模式,并不是自私,而是没有自我。没有自我,没有定位,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这就是硅谷创业者们,尤其是类似乔布斯等人能在源泉中找到自己影子的关键。可以说,洛克是安兰德典型的美国精神的寄托。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洛克与吉丁完全相反,他坚持自己的道路,一再在职场上收获失败,尽管不乏有人捕捉到他惊人的才华,给了他机会,但他却始终坚持绝不妥协,因而一再放弃出人头地的机会。到最后干脆没饭吃,他也能屈能伸,既然不能设计房子了,搬砖总需要人吧?他就很多年都在工地上干活,干各种各样的建筑工地,他把这些都当做不离开本质看待建筑,看待生活的磨练。如果有机会,他就一如既往坚持自己,他把神庙建成让大家都认为是亵渎宗教的形式,他把违背自己意愿的政府安居工程直接炸掉,他直接拒绝掉一宗最大的建筑委托案,仅仅因为委托人坚持要在正门加一个装饰物。洛克是一个用自己的行为来实践他所谓要捍卫人类创造力的勇士。
书中第二个看到本质的人,是霍华德·洛克的第一个老板,也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的唯一的导师,亨利·卡麦隆。亨利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建筑师,事业辉煌无比,即便吉丁现在就任的最著名的事务所老板,也是他曾经的打工仔。这个亨利却在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间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造出过让客户满意的房子,再也不轻易接单,甚至于慢慢淡出了建筑界。当洛克第一次见到他时,亨利已经成了一个孑然一身,酒气冲天,满口脏话,随时就要关门的事务所老板。但亨利看到了洛克,尽管不情愿,但依然鼓励洛克朝他这条不归路走下去。亨利最终郁郁而终,临死之前很满足的就是,他把洛克留给了世人。当然,安兰德也没有让亨利太过虚无缥缈,他也给洛克指出了一个具体方向:注意新材料,诸如复合材料、塑料、钢结构在建筑中的运用,这有可能改变建筑思维和建造的基本模式。
当然,洛克的坚持并非虚无缥缈。安兰德也展示了一个具体的设计案例来说明洛克的理念,比如有一宗在偏僻山谷建度假村的案子,洛克很简明地说明了他的设计理念——定位,首先是定位,这个度假村给谁用?新兴中产阶级?那么就要大量建私人泳池,私人空间。因为有两种人不介意私人空间,一种是大富豪,因为人家有别墅,一种是穷人,因为他没法介意。而这些新兴中产阶级,最讲究所谓的私人空间,他们渴望摆脱靡靡众生,渴望自己的天地。
1949年加里·库柏和帕德利·夏妮尔主演的源泉剧照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很有意思地让我联想到多年前一次客户走访,一个从矿业起家后来涉足地产领域,结果发现自己对建筑的兴趣远大于矿业。他给我解释他的房子定位:自己发家致富的老板们的私人别墅。首先一定要有较多的卧室,楼上的主卧与几个小卧室在一边,而较大的另外两个次卧在较远的另一边。为啥呢,他说,这类老板一般都是二婚或三婚,孩子里的老大和老二一般是前老婆生的,一定与后妈会保持距离。而另外的小卧室为啥要多和与主卧在一起呢,因为这些年轻的老婆主要任务就是生孩子,考虑将来分财产。呵呵。
整部书中第三个看到本质的人,倒是让我最感兴趣,整部书也正是从写到这个人开始,文笔变得更加流畅老练,更加有意思。这个人是纽约本地的大出版商,纽约旗帜报的老板盖尔·华纳德。安兰德在小说的第四部分,详述了这个非主人公的经历——也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典型的《美国往事》时代的草根精英,典型的美式资本家。出身破落穷户,少年就浪迹街头,没有什么活没有干过,但却天生喜欢读书,组织的团伙,除了抢钱偷货物,还偷书。对编辑事业产生浓厚兴趣,从呆在报纸编辑部门口替记者们干快递员等杂活,一直混到总编。他的经营方针简单明了,要用最质朴和直观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欲望,引发他们的同情——即用性和眼泪来吸引阅众。除此之外,甘愿为政客们摇旗呐喊,但绝不做他们的玩物,反过来,被华纳德玩弄的政客一批接一批的。他认为,新闻就是要在最大多数人群中创造最大的兴奋,让人群失去理智,越糊涂越好。他认为,报纸要诚实,而诚实就是要庸俗,不是告诉人们他们应该喜欢什么,而是反映他们喜欢什么。
他训练员工的方式也很有用意,他把最普通的行人叫到报社,让大家都看看,都认识,然后告诉记者们,记住,你们就是为这样一个怎么也难以让人记住的人写东西。他像军队一样使用员工,像奴隶一样使用自己,他给员工同业最丰厚的报酬,只给自己留下房租费和伙食费。他雇佣艺术家报道财经新闻,让伤感诗人报道棒球比赛,让保守派人士为工人写辩护,迫使无神论者鼓吹宗教。
他既用最文明的手腕跟上层人等打交道,也会使用殴打卖报小贩、抢劫报纸运输车的方式与同业竞争。他既利用媒体来揭露黑暗,同时也通过自己的集团来制造黑暗。他甚至会不惜一切地与重量级人物较量,扳倒一个又一个的金融家、政客,自己却也毫无收益。他还允许自己的报纸报道自己的丑闻——诸如属下哪个公司破产了,被查了,又换了哪个情人之类的。
安兰德的设计中,华纳德是在用自己肆无忌惮的手段,来做一个个社会试验,解剖、分析和创造现实,他的试验对象,都是所谓正直、诚实、高尚、智慧的人士。没有一个试验品能拥有超出他想象的结果——最终都向相反的极端发展。有人问他,这样做是不是不道义,他说,我只是一个闪电,击中了腐烂的树,树倒了,能怪闪电?有人说,那如果是一棵健康的树,碰巧被你击中了呢?华纳德回答,呵呵,没有健康的树,它们不存在。
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人,被洛克的神庙建筑和马乐瑞的雕像彻底击败了,他花了一个小时盯着他们被大众诅咒和抛弃的作品看,然后说,这他妈才是杰作。
全书可能最深入人性骨髓的简单对话有两个,一个发生在华纳德和多米尼克之间,这恰好是两个有着同质经历和智商,同样拥有灵魂分离型人格的人。在华纳德邀请吉丁和多米尼克的晚宴上,水晶灯照耀着,多米尼克突然发现三个人都没有躯体,房间里的水晶灯变成了X射线,不仅穿过了骨骼,还达到了更深的部位,穿着晚礼服的灵魂,少了肉身,赤裸到可怕,多米尼克和吉丁,都这样一丝不挂地被华纳德看了个清楚;另一个发生于华纳德与洛克之间,两个看到本质的人,无须过多的交谈,点到为止。华纳德之前并不知道神庙事件,在看到神庙的照片之后,他完全被洛克所征服,他和洛克一样的草根经历。他问洛克,你干过这么多行当,最喜欢干啥,洛克回答:接铆钉,你呢?华纳德回答:给人擦皮鞋。这两个从前的仇敌转变成了至交。
全书最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发生在最后,当洛克把他设计,却被腐败的主管部门和施工方修改得面目全非,失却初衷的安居工程炸毁之后,洛克在法庭上受审,华纳德则动用全副报刊媒体力量,为洛克的行为叫好,他们并肩作战,对整个现实社会发出挑战,以至于整个华纳德报业都成为社会敌人,华纳德的员工也都起来罢工反对自己的老板。当然,安兰德还是注意了现实性,点睛之笔不是描述他们如何挑战,而是华纳德如何最终妥协,洛克如何制造自己的丑闻帮助华纳德在一片反对声中重新归位。这可能才是现实吧。
1949年加里·库柏《源泉》中的洛克和华纳德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世间唯一重要的邪恶,就是把自己的关注力放在别人身上。一开始是模仿追随别人,接着羡慕嫉妒别人,再就是试图控制别人,试图影响别人。人所有的尊严和理性,似乎就是在为了别人。因此说,唯一重要的邪恶就是把自己的关注力放在别人身上。从亚洲到欧洲,历史以来的各种伟大伦理体系,宣扬的都是对个人快乐和自信的牺牲,所有错综复杂的文辞之后,都有一个共同主旨:自制、自我否定和牺牲。
通过否定一切使人们幸福快乐的现实事物,告诉他们要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幸福,这种更高级的幸福是什么呢?就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概念:普遍的和谐,天堂,神圣,不朽。这一切,都在于要控制他人。只要你听到有人在宣讲要奉献、牺牲,你就应该知道他的目的是在控制你;如果有幸听到有人宣讲人必须幸福,幸福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你首先是对自己负责,那么至少这个人不会想控制你。
出卖灵魂是最简单易做,且每天每个人都在做的事,保住灵魂才是最难做到的。为什么出卖灵魂最容易?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自我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定位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灵魂是什么,对于一件不知道价值几何,甚至不知道其是否存在的东西,人们当然不会怎么上心。随心所欲,重要的不是欲,而是心,你连心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随心?想尿就拉开裤子尿?想吃就敞开肚子吃?那不是随心,那是随动物生理本能。同样,牺牲也是一件简单的事,牺牲的同义词就是放弃,你觉得放弃简单,还是坚守简单?这一点,倒是《战国策》里的赵氏孤儿已经说到了,是现在去死容易,还是忍辱负重养大孩子将来复仇容易?
当代的电影《源泉》,休·杰克曼演洛克,感觉气质上不如加里·库柏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通过书中的大反派——托黑的口述,安兰德展现了把关注力放在他人身上最大的恶——支配他人的思想。唯独思想最难以驾驭,同时也是最长久的驾驭。支配人们思想的方法很多:一是让人自觉渺小,展现足够多的伟大给他们,要让他们觉得无法企及,只能放弃自己原本可能有的理想,代之以支配者需要他们有的理想;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弱小,研究并揭露他们的弱点,对比伟大,让他们觉得自己有罪,且亟需被拯救;三是鼓吹无私,要求他们必须为了别人而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完全没有时间思考什么是自我,思考我真正想怎么活,真正需要什么;四是摧毁价值观和判断力,扼杀他们的辨识能力,充分利用偶像、模范等形式,阻断他们想要追求自我内心价值的动机;最后就是娱乐,用笑来消解他们心中原来的神圣,人们总不会一边格格笑着一边去敬畏。
当然,还有一个很理性但很残酷的现实——上帝是公平的,他会给喜欢钱的人以钱,给喜欢思想的人以思想,给追逐名利的人以名利,给追求内心平和的人以内心平和,给安于贫穷的人以贫穷,给善于苦中作乐的人以困苦。就像吉丁与洛克所做的每一笔交易一样,吉丁为洛克找到他想要的案子,洛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加以实施,最终,吉丁收获名誉和金钱,洛克收获过程的喜悦和创造价值所带来的内心平和。吉丁在内心和灵魂深处可谓一丝不挂,担惊受怕而战战兢兢,洛克则在现实社会中饱受责难和困苦。所以,你永远不会看到,一个追求内心平和的人会过上舒适随心的日子,你也不会看到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拥有极高的人气和名誉,更看不到一个当权者会拥有震撼灵魂的内心平和。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全书最后是洛克在法庭上的申辩词,也是对安兰德尚不成体系的客观主义哲学的简单注释——道德的本质本应该是完整的个人,完整的自我,而不是集体,不是利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是人类理性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来源是个体而非集体,发明创造,不论是机器,还是世界观,都起源于个人的洞察力。而个人的创造力,又来源于独立的人格,非依附性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具有创造力的个人,以及他的发明创造,天然是与集体社会有对抗性的,因为创造力本身反对人类集体在理性上的懒惰,创造力需要突破既有的反智性、反个人的社会框架。这种反抗,在当时看来无法理解,但最终都为人类社会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总体进步提供了原动力。
这也许就是源泉受到如此众多创业者们追捧的原因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拒绝二手货的实操源自什么~
不要把你的坚持,做得那么苦逼
《源泉》【心理】:读千卷书之第178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从《源泉》看兰德早期思想的“源泉”
讀《源泉》
陈嘉珉:人性恶念的发泄平衡——读《源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