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诸子的真相(下)

孔子说,剑术不如学术,剑术之雄,仅可敌数人而已,学术之利,可贯穿万人之心。孔子的治学也好,治史也好,开设私学也好,游走四方也好,其实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事政治活动,改革弊政。所以,他治史并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他是借用历史来作为批评政治的工具——这一方式,被后世运用了两千余年直至今日。

他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他不希望自己只是个书斋学者,所谓“述”就是宣传和鼓动的意思,也就是政治叙事。他的学术团体也从来不是研究学术的团体,而是旨在培养“君子”以从政的团体,旨在制造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团体,这些学生几乎后来都做官。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年康有为说孔子乃是第一大政治改革家,奉行托古改制,确有其道理

孔子创造和宣扬的核心概念,就是复礼归仁。礼,一般理解为仪式和秩序;仁,理解为基于仁善的处世法则。先秦时期,中国的神道教宗教观念很浓重,殷敬鬼神,周敬天地,这种泛神论习俗时至今日在日本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所谓宗教,核心要素有三——其一是神主,其二是有关神主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其三是仪轨仪式。这三个要素中,只有第三个仪式仪轨,是与世俗联系最为紧密的。孔子的创造在于,他致力于祛除说不清楚的神主和传说,仅留下仪式法则,因为仪式法则就是人类社会制度和秩序的起源。所谓复礼,并不是完全归附上古的礼仪,而是要崇尚人类理性塑造出来的秩序规范,这种秩序规范恰好又源自一种自然法则——血缘亲属关系。对于归仁,孔子的创造,在于把他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的“君子”仅指贵族,泛化为一种道德要求,即只要人具备了“君子”之“仁善”,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人,就都可以成为君子,无需家世门槛。

《中庸》中提到过,孔子总结贯穿人世宇宙的一个道理,用两个字概括——忠恕。需要提及的是,“中庸”这两个字,在当时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走中间道路,更应该是指“常识”,即类似后世西欧的“自然法”、“衡平法”的精神。以人之常情来度量事物和事务,不走偏锋或超出常识范围。

所谓忠恕,也不是指被我们庸俗化了的忠君,忠于上级忠字的本意,乃是从心,是回归事物本来意思,客观反映事实——也即后世王阳明、曾国藩所谓的“诚”。世事本来就已经芜杂不堪,要成事,要实践,最佳的方式莫过于用事实说话,反映客观现实,反而比你遮遮掩掩要强。

前年敝号用三十篇的篇幅详述了梁启超的《曾国藩嘉言钞》,其中讲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诚”字——也就是实事求是。想想,曾国藩那样强悍的个性,居然能做官能做到一等侯爵这样的层面上去,他一再强调做人要“诚”,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论对好人、坏人,友人、敌人,都用诚心相待,即反映他人的可观情况,做得好就是好,做得不对就是不对,真心为他人好地向他人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是诚,也就是孔子说的忠

“忠”却被当代的我们庸俗化为一味歌颂和单方面正能量了。

所谓恕,则是宽容对待他人,宽容并不是指妥协,而是指我们要能与一切人等和谐相处,不用有色眼镜看人,不带偏见与人相处。这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要做到恕,不仅需要诚,更需要智慧

所以说,忠恕之道还在于智慧。不是个性和品行上不宽容,不忠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智商不够。

关于老子的道德经。

现在所见的道德经最早的文本,是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的帛书版本,这个帛书版本其实与通行于世的道德经版本,有很重要的差别。

首先,通行版本中的老子有《道经》和《德经》两部,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帛书版本正好相反,可称之为《德道经》。

其次,通行版本中道德经分为81章,帛书版本没有分章节。

第三,通行版本中的“兮”字,在帛书版本中都是“呵”。

第四,帛书版本中多用假借字,说白了,错误的用字很多。

这说明,至少到西汉时期,还存在多种不同版本的道德经。从“呵”字很多可见,道德经确实是口授的。

从道和德的关系上,道是指宇宙事物运行之内在逻辑,德则是人事与道之相适宜。道是本,德是器。就可以看出,帛书上是德道经,乃是因为西汉时期更注重人事和国家治理;到后世变成了道德经,则是东汉开始越来越重视宇宙论的玄谈

道的本质,老子认为,一是变,二是反。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存在,总是在变化,并朝向相反的方向运行的。同时,道也是曰逝、曰远、曰反。这三个性质基本规定了道这个变化的方向——逝,就是朝向寂灭的方向(现代物理学所说的我们这个宇宙最终要归于寂灭);远,离我们的当下远去(时间流逝,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宇宙膨胀);反,总是朝向与现在状态相反的方向运动。

理解了老子所谓的道,紧接着就能明白他所谓的“有”和“无”。如果还记得敝号今年推介的《印度佛教史》的话,在那系列随笔中也叙述过,有和无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哲学和宗教流派都需要考虑的“元问题”,即为什么会“有”,为什么会“无”

总体而言,老子认为,无是本体,无可生有,有又变为无。这个可以用一个佛学和西方哲学都喜欢用的例子——从种子到大树,种子先发芽,发芽出土成为幼苗,幼苗成为幼树,幼树成为大树,在这个过程中,先是没有种子之后的东西的,种子成为幼苗之后,种子变为“无”了,幼苗成了“有”,幼苗“无”了,树才成为“有”。树这个“有”,是从种子的“无”中变化发展出来的

连接“有”和“无”的动力学,就是前面说的“道”。

也就仅此而已。后世诸多关于老子的军事哲学、政治哲学、处世哲学,也都是后人从上述角度的重新解读添加。

老子的理论,在体系上、逻辑上、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缺陷,其实许多概念和论断是经不起严谨推敲的。西方对于他解读得最为深刻的,恐怕就是黑格尔,就是他提出老子所谓的道,就是指宇宙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和逻辑。黑格尔同时也指出了老子哲学的问题——在纯粹抽象的本质中,除了只在一个肯定的形式下表示那同一的否定以外,没有更深入的表达,如果不超出这种表达状态,那么这种哲学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话说得是很中肯的,老子总体哲学的观念就是从矛盾的否定方来看待一切事物的,也就是从“无”来看“有”,从“弱”来看“强”,但他始终没有跳出矛盾来看问题,局限于被“有”定义的“无”中

关于墨子的墨家。

墨子的理论、社团和实践,应该都可以算作中国古代思想中工商业思想和民主思想的滥觞。他之能做到这样“先进”,乃是因为其出身——墨子本人就是个木匠,他所组建的团体也都是手工艺人,也就是他所说的“贱人”、“小人”

墨子的木工手艺,可能还在鲁班之上,他和鲁班是同时代人,也有过交往,后世王充的《论衡》中记载墨子制作的机具之精巧,过于鲁班。这个阶层的人,崇尚平等,以劳动和手艺换取生活物资,注重实利,讲究规则。所以,墨子的学说就有了这些点——兼爱(大家一律平等),贤人(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变世界),逻辑(撘房子做工具出身,怎么能没有逻辑?)。

这些要素确实是让墨子学说特立独行的关键。他有一个名篇《尚同》,展示了墨家学说的政治观点——如何治理国家,他提出,不信天命,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有了纣王,才会有殷的混乱,因为有了文王,才有了周的秩序。所以,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让贤人当政,而贤人怎么来?靠民众推举,那么怎么才能让民众推举贤人呢?首先要倡导大家一律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推举出贤人。同时,民众可对贤人形成监督。

牛吧?

再说逻辑。墨子非常重视逻辑,对此他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其他诸子学说多有批评——诸子之中,讲究逻辑的只有墨家、荀子、名家他把儒家概括为同义反复——简直是鞭辟入里,儒家经典很少论证。墨子之所以这样重视逻辑,也源于这个社团都是手工业者,大家都要干活的,要用工具和材料,做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东西来,那当然得讲究物理,能做得出木结构滑翔机(刻木为鸢)的人,对于物理背后的机理和构造,当然要了如指掌,也就有了逻辑。

不过遗憾的是,墨子的社团和他的学说,并没有流传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这可能也跟他过于崇尚节俭、苦行和平等有关。

关于尚书。

尚书是中国成文历史的起始点,记录的大概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2000年之间的政事。一般而言,尚书是来自周王室的政事档案,春秋则来自鲁王室的政事档案。尚书的文体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话语体系基础——主要为典、谟、誓、诰、命,所谓典就是政典,也就是仪轨仪式规则;谟是谋,策略;誓是盟约,既包括君王之间的,也有君臣之间的,还有人神之间的,其实就是合约;诰,是帝王的言教,教诲;命则是封授,授予贵族头衔或官职。

尚书里的内容,即是对夏、商、周王族和国家间政事活动的记录。孔子正是通过对尚书中记录的解读,让尚书成为了中国、儒家传统政治道德的核心价值。如《尧典》通过尧的说法,第一次提出了修齐治平的思想;如尚书中提到的治国核心理念——亲民、仁善、正德、中和,这些都是儒家政治道德的基本要素;如尚书中提到的敬天保民,民为邦本之类的民本思想,也称为儒家用于规制王权的理论来源。

尚书中屡屡说到的“德”,是一种用于处理帝王与天,帝王与民之间关系的要素——其起源于前面提到的“誓”。誓就是盟约,也就是合约,说得现代一点,不就是契约嘛。天先命(授权)帝王,帝王再与民形成誓

所以说,契约论的起源可不仅存于欧洲。早在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这些政治智慧,奠定了中华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绵延不断的根基

重读《尧典》才发现,可能北京最早出现在史书上就是在尧典里,尧命和仲的弟弟管理朔北,名为幽都,治理胡狄。

关于《诗经》。

诗经毫无疑问的古代文学之珠,它告诉我们,文学首先是对情感的抒发。中学就知道,风雅颂赋比兴,乃是诗经为中文奠定的文体基础。风和雅都好说,唯独颂,一般解释为朗诵,其实并不是。要说朗诵,雅本身也是咏,也是朗诵。从字源上考证,颂其实就是讼,就是容。讼者,群言也,容者,舞也——想象一下,一群人在那里又说又舞的,是什么?对了,话剧,歌剧是也。

上古时期,这些表演剧目,一般是在祭祀时演出给神看的。

风是各国的民歌。那个时候的民歌,可不简单是对民间生活的抒发,民歌还有展现当地社会治理状况的功效。所以,帝王总是要定期去“采风”,那可不是去旅游,而是通过观“民风”,直接下基层收集民间言论,来考察自己以及官员们的治理水平如何,民间对官员、贵族和国家的看法如何。这实际是上古时代,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

有关诗经的研究,之前敝号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已有探讨。

与之前《诸神的世界》一样,作者主要通过字源学、音韵学来分析考察这些古代文本,确乎是一个有效的解读工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请记住中国真正的伟人——伏羲,老子和墨子
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
《周易》与中国文化之“根 ”张立文
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如来、对糊涂不一样的见解(学习了)
中国古代藏书起源
上联:“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五子名扬千古”,下联真是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